历史人物 刘禅是个怎样的人
Posted 后主
篇首语: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刘禅是个怎样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刘禅是个怎样的人
刘备与 的关系如何?刘备与 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由此踵蹑的问题就从这里引发:作为刘备的接任者, 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鱼水型的君臣关系吗?换句话说, 与诸葛亮也能成为「黄金搭档」吗?> 承续大统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按照两汉社会的「孝」风,这无非是叫刘禅与诸葛亮共处,凡事让著几分,似乎诸葛亮亦当仁不让,大权独揽,「政事无钜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北伐前夕,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后主益严惮之」。刘备逝世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闻讯,宽心地表示「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可是,仅几年功夫,诸葛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孰真孰假,难道诸葛亮就不怕犯欺君之罪?!> 人们大概不会忘记千秋凛然的《前出师表》吧。在这封表中,诸葛亮一方面表达了对刘备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种种不谐的信息。例如,诸葛亮一再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这不是严重地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礼义和官场的秩序吗?还需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难道这种态度符合当时的君臣大义吗?诸葛亮大举北伐之时,正是刘禅青春韶华之际,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使其以一个「见习」皇帝变成「在职」皇帝。可是,诸葛亮常驻于汉中,醉心于北伐,却不一心一意地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将心比心,刘禅怎能对他没有意见和看法?须知,诸葛亮的最终使命是辅佐刘禅执政而不是代替刘禅执政。> 根据史书记载,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是在后者死后才逐渐地显露出来的。史称: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有人又提出「立庙于成都」,「后主不从」。但提出者坚持,刘禅只好让步。试想:倘若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亦是「如鱼得水」,恐怕刘禅就不会再一再二地反对给诸葛亮立庙了吧。> 不仅如此,刘禅还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跟诸葛亮完全不同的举措:> 其一,废除了丞相制。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先是以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钜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到「朱紫难别」地步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其二,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曹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以往碰到这种有利时机,假若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会放过,肯定会迫不及待地要兴兵大举北伐。刘禅唯恐蒋琬又走诸葛亮老路,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刘禅强调要与孙吴政权互相配合,同时兴兵,合力伐魏,否则,以弱蜀单独伐强魏,其结局只能是像诸葛亮生前那样劳而无功,得不偿失。由此看来,刘禅基本上是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方针的,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也不可能在诸葛亮生前表示反对。>相关参考
《三国演义》一部流芳百世的名著,在我国历史上,因为一部小说出名的人并不多,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是一位,但是《三国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人物极多。对于“刘阿斗”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三国时期蜀
《三国演义》中的刘禅是一个蠢笨的昏君,但据《三国志》记载,在刘禅还是太子的时候,诸葛亮曾对射君称赞刘禅,射君将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甚为欣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
自古以来,少主重臣,就是一对冤家,能够和睦相处的极少,更多的还是以悲剧告终,诸葛亮为了打破这个定律,实现双赢,他选择了北伐,离开权力中心,给刘禅空间。史载,诸葛亮生前辅佐刘禅不到十二年,只在朝中呆了三
刘禅的大度胸怀非一般帝王可比,从下面几个事例可见一斑。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去世,五月,刘禅继承皇位在成都称帝,时年十七岁,尊封吴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换年号建兴。刘禅继位初期,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禅的大度胸怀非一般帝王可比,从下面几个事例可见一斑。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
历史人物 刘禅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为何他的形象是庸碌无为的懦弱君主
刘禅是怎样的人>>世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看待三国时期的人物都多有偏颇。刘禅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在演义之中,他的形象是庸碌无为的懦弱君主,一生毫无建树,亡国后还在洛阳安逸渡日,对于蜀国毫不怀念。他
三国后期魏国攻打蜀国,刘禅选择投降,并没有拼死抵抗。蜀汉灭亡以后,作为亡国之君的刘禅,被司马昭养在魏国,想必生活条件不会很差,著名的“乐不思蜀”的典故也由此而来。但是毕竟是在司马昭眼皮底下,司马昭的为
刘备称帝后两年即因夷陵一战惨败而归,在白帝城一命呜呼,刘禅接手的是三国中最孱弱的蜀汉,他爹留下的一堆烂摊子:外部是宿敌魏国一直虎视眈眈,盟友东吴又成势不两立;内部是精兵良将所剩无几,诸多将领又先后叛乱
刘备称帝后两年即因夷陵一战惨败而归,在白帝城一命呜呼,刘禅接手的是三国中最孱弱的蜀汉,他爹留下的一堆烂摊子:外部是宿敌魏国一直虎视眈眈,盟友东吴又成势不两立;内部是精兵良将所剩无几,诸多将领又先后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