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

Posted 皇位

篇首语: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继平定北汉后,御驾亲征辽国,不料大败,所以归朝后对平定北汉的功臣们均没有封赏。 之子赵德昭入宫进谏,赵光义大发雷霆,赵德昭惶恐不已,回到王府后即自刎身亡。两年后, 另一子赵德芳突然在睡梦中暴亡。至此,赵光义身边有可能威胁其皇位的人,就只剩下其弟赵廷美了。>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有官员向赵光义密奏赵廷美意图谋反,赵光义当即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尹之职,改任西京留守。四月,刚刚复任宰相不久的赵普再呈密奏,指控赵廷美意欲谋反。赵光义随即下诏审理,结果赵廷美被勒令归还私第。五月,赵光义再度下诏贬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并派人日夜监视。雍熙元年(984年),时年38岁的赵廷美在贬所抑郁而终。>  赵光义即位之初,便封赵廷美为开封尹,将赵德昭和赵德芳并称为「皇子」,这很容易给朝野上下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他要遵循太祖 留下的惯例—传弟不传子。直到赵廷美等人被斩尽杀绝,人们才知道赵光义此前的做法只是一场政治秀。>  那么,赵匡胤当年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将弟弟立为储君呢?这一有悖常理的做法,真是他本人的意愿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他母亲杜太后的遗愿。>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即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杜太后弥留之际忽然传召赵普进宫。赵普来后,杜太后问赵匡胤知不知道他为何能得天下。赵匡胤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捡好听的说:「这都是因为祖上和太后积德。」不料杜太后却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因为柴荣把帝位传给幼子的缘故!倘若周朝有年长的君主,哪能轮到你当皇帝?你和光义都是我生的,你将来要传位给弟弟。四海之大,亿万之众,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啊!」赵匡胤频频点头。很显然,杜太后传召赵普,就是要他为这份政治遗嘱做个见证。赵普当即在太后榻前写下这份盟约,并在末尾署上「臣普记」三个字,然后将盟书封存在一个金匮中,命谨慎可靠的宫人保管。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对于这一事件,很多史书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一千年来,似乎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直到清代,才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盟约的内容是虚构的。到了20世纪,更有众多学者纷纷撰文,提出「金匮之盟」纯粹是伪造的,出现的时间应是太平兴国六年,作伪者当为赵普。「金匮之盟」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杜太后一生经历了唐末五代,而这是一个王朝更替形同轮转的特殊历史时期。五代的13个帝王,没有一个在位的时间超过10年,平均在位时间仅4年,其中有7个死于非命。试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谁能保证赵匡胤不会重蹈覆辙呢?所以,杜太后一生的经验告诉她,必须确立一个年长的储君,才能保证大宋王朝的帝祚永昌。换言之,在大宋立国之初、根基未稳的情况下,万一赵匡胤遭遇不测,年仅十余岁的赵德昭是绝对无法应付的。因此,年已二十几岁且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赵光义,显然是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其次,如果说「金匮之盟」是一件彻头彻尾的政治赝品,那如何解释赵匡胤始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甚至终其世连王爵都不封呢?而与此相反,杜太后去世仅一个月,赵匡胤便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尹、同平章事,后又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按五代惯例,这其实已经赋予了赵光义准皇储的地位。由此看来,赵匡胤正是按照杜太后的遗愿,把弟弟赵光义视为既定接班人的。至于说他迟迟不愿公开盟约,可能是为了随时掌握立储的主动权,或许必要时他也可以传位给儿子。>  既然「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不能断然否定,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全都集中在了赵普身上。作为盟约唯一见证人的赵普,为何不在赵光义即位时公布盟约,而要等到太平兴国六年,他的动机是什么?时隔20年才抛出来的盟约符合原貌吗?进而言之,他和赵光义有没有可能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联手篡改盟约呢?>  在考察这些问题之前,要先弄清这份神秘遗嘱出笼的来龙去脉。>  赵普是赵匡胤时的宰相,曾经在赵匡胤开创帝业和稳定政权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因为赵普多次反对立赵光义为继承人,且与赵光义的心腹朝臣卢多逊不睦,所以赵光义即位后立即将他罢免,只给了他一个太子太保的虚衔。随后的几年中,赵普一直郁郁不得志,而且不断遭到宰相卢多逊的排挤和打压。愤愤不平的赵普一直在耐心地等待时机反击。>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朝中开始有人密奏赵廷美图谋不轨。赵普当即意识到他东山再起的机会到了,于是在朝会上自告奋勇地提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实际上就是向赵光义伸手要官。可是,他这样一个早已失势、且与皇帝有着甚深旧怨的人,有何资格重回帝国的政治中枢呢?>  赵普手中的王牌,就是那份沉睡了20年的「金匮之盟」。>  据史书记载,当天退朝后,赵普立刻给赵光义上了一道密奏,先是抱怨「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然后便把当年「金匮之盟」的事情和盘托出。赵光义马上找到了赵普所说的那个金匮,打开之后看到了这份盟约,「遂大感悟」,当即召赵普入宫,发出一句满怀歉意的感叹:「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几天后,赵普被擢升为司徒兼侍中,重新回到了帝国权力的中枢。>  又过了几天,赵光义忽然向赵普提出了一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接下来皇位应该怎么传?赵普斩钉截铁地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赵光义非常满意,再度任命赵普为宰相。>  仅仅半年之后,赵廷美谋反案爆发,卢多逊也被牵连而死。赵普总算如愿以偿,既恢复了相权,又整死了老对手,而且与赵光义前嫌尽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赵光义也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替自己的嫡系子孙消灭了所有潜在的皇位争夺者,保证了帝祚的一脉单传。>  「金匮之盟」出笼前后发生的这一切,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赵光义打开金匮后,得到的仅仅是杜太后命赵匡胤传位给他的遗嘱,那么对于已经在皇位上坐了五年多的赵光义而言,这份迟到的合法性依据还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如果赵普所提供的盟约仅仅如此,身为皇帝的赵光义会向这个历来阻挠他当皇帝的人坦诚道歉吗?如果他当皇帝是杜太后的遗命,连赵匡胤都不敢违背,这不是反而证明当初赵普极力反对赵光义即位是错的吗?这时候道歉的人应该是赵普,怎么可能是赵光义呢?>  久经宦海的老政客赵普隐忍了这么多年,如果此刻抛出来的仅仅是这么一份不痛不痒的盟约,他凭什么能重获相权?凭什么能把赵光义的股肱之臣卢多逊一举扳倒?不要说他根本做不到,赵光义也不可能让他这么做。>  那么,这一切不合情理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解释?换句话说,「金匮之盟」的原始内容,难道仅仅是赵光义和赵普所公布的这些吗?>  在《宋史?赵廷美传》中,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线索:「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赵光义和赵普所公布的「金匮之盟」,人们称其为「独传约」,即由赵匡胤传位赵光义,一传而止。而《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载的,可称其为「三传约」,即赵匡胤传位赵光义,赵光义传位赵廷美,赵廷美传赵德昭。有此三传,皇位仍回太祖一系,既保证了国有长君,又能让赵匡胤荫及子孙。>  至此,「金匮之盟」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一切不合情理、悬而未决的问题终于都有了答案。>  正因为原始盟约是「三传约」,所以赵光义即位之初,老谋深算的赵普才不急于打出这张王牌。试想,赵光义刚刚即位,肯定不可能马上下手翦除弟弟和两个侄子,他需要作秀,需要时间巩固权力,同时还需要等待下手的时机。而赵普正是看到了这些,才不愿意过早打出这张牌,因为这是决定他后半生命运的唯一的政治资本,仓促出牌或许能献媚于一时,但不能保富贵于一世。所以他宁愿选择继续隐忍,和赵光义一样默默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  机会终于出现在太平兴国六年。当赵光义决定动手除掉赵廷美的前一刻,赵普毅然抛出深藏了20年的「三传约」。>  真实的「金匮之盟」出现在这一刻,除了谄媚外,更多的已具有了要挟的意味。试想,如果赵普孤注一掷独自公开「三传约」,那赵光义就会陷入完全被动的境地,无论如何都要把皇位传给赵廷美。赵普当然不会做出这种两败俱伤的事情,但是他不做不等于他没有这么做的资本。所以,当赵光义打开金匮后赫然发现对他极为不利的「三传约」时,其惊骇是可以想像的。这时候,他甚至会感激赵普,因为赵普一直替他保守着这个惊天的秘密。所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皇帝的赵光义才会主动向这个宿敌抛出橄榄枝,并且诚恳地道歉,随后又将他擢升。也正为此,赵光义才会向赵普发出试探:既然你给我看的这份盟约是「三传约」,那依你的意思皇位以后该怎么传?>  赵普回答得非常漂亮,既不失自己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立场,更是坚定地表明自己此刻绝对是赵光义的同盟。而且使赵光义非常满意,再度感动不已,所以忍不住跟赵普吐露了一句心里话:「朕几欲诛卿!」至此,这对多年的老冤家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既然两人都认为「三传约」是不合理的,那要怎么办?一个字—改!于是,记载着「三传约」的「金匮之盟」,经过赵光义和赵普的篡改,公之于众的时候已经变成了「独传约」。也就是说,最重要的原始内容被删掉了!>  半年之后,赵光义和赵普便联手展开了打击赵廷美的行动,直到将他迫害至死。当然,出于利益的交换,赵光义不得不把自己的心腹、赵普的政敌卢多逊出卖了,让他和赵廷美一起殉葬。>  综上所述,「金匮之盟」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而是经过改造的政治赝品。该盟约订于建隆二年,原始内容是「三传约」,目的是既保证国有长君,最后帝位又传回赵匡胤一系。而太平兴国六年公布的「金匮之盟」,则经过了赵光义和赵普的篡改,最重大的改动就是把「三传约」改成「独传约」,目的是既维护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又除掉其他潜在的皇位继承人,保证赵光义帝位的一脉单传。>

相关参考

宋太祖死后为何是其弟弟继位 明明儿子已成年

我认为赵匡胤的确是被其弟赵光义杀死的,理由有四:一、赵匡胤儿子已经长大,光义即位希望渺茫当初之所以赵匡胤会打算将皇位传给弟弟,完全是遵照太后的想法,初,太后曾经问过匡胤,你能得天下是何原因?匡胤回答,

宋太祖死后为何是其弟弟继位 明明儿子已成年

我认为赵匡胤的确是被其弟赵光义杀死的,理由有四:一、赵匡胤儿子已经长大,光义即位希望渺茫当初之所以赵匡胤会打算将皇位传给弟弟,完全是遵照太后的想法,初,太后曾经问过匡胤,你能得天下是何原因?匡胤回答,

揭秘孝昭帝的皇位为何不传儿子传弟弟?

中国历史上皇位的更迭主要延续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有优先继承权,当然除了一些特例,比如发动玄武政变称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再比如废侄登上皇位的北齐孝昭帝高演,而孝昭帝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不仅于此,还有孝昭帝

揭秘孝昭帝的皇位为何不传儿子传弟弟?

中国历史上皇位的更迭主要延续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有优先继承权,当然除了一些特例,比如发动玄武政变称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再比如废侄登上皇位的北齐孝昭帝高演,而孝昭帝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不仅于此,还有孝昭帝

孝昭帝把皇位传给了谁?为何不传儿子传弟弟

中国历史上皇位的更迭主要延续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有优先继承权,当然除了一些特例,比如发动玄武政变称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再比如废侄登上皇位的北齐孝昭帝高演,而孝昭帝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不仅于此,还有孝昭帝

孝昭帝把皇位传给了谁?为何不传儿子传弟弟

中国历史上皇位的更迭主要延续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有优先继承权,当然除了一些特例,比如发动玄武政变称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再比如废侄登上皇位的北齐孝昭帝高演,而孝昭帝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不仅于此,还有孝昭帝

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刚刚知天命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消息传出,文武百官一时震惊不已。>行伍出身的赵匡胤一向体魄强健,这过去的九个月中,他多次频繁出游,最远的甚至到达了西京洛阳。而且,

皇帝问大臣:朕该将皇位传给谁

公元976年11月14日凌晨,宋太祖赵匡胤离奇去世,并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谜团。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但令人不解的是,继承皇位的不是儿子赵德昭,而是弟弟赵光义。有这样一种说法,因为赵匡

赵匡胤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而不是传给儿子?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帝。其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赵匡胤宽仁大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其人格魅力在中...

历史秘闻 皇帝问大臣:朕该将皇位传给谁

公元976年11月14日凌晨,宋太祖赵匡胤离奇去世,并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谜团。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有不同的说法,但令人不解的是,继承皇位的不是儿子赵德昭,而是弟弟赵光义。有这样一种说法,因为赵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