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提倡乱世用重典 一年连升五级
Posted 历史人物
篇首语:知识是产生对人类自由的热爱和原则的唯一源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提倡乱世用重典 一年连升五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提倡乱世用重典 一年连升五级
前秦:「关中良相惟 ,天下苍生望谢安。」这两句话中,提到了并世而立的两位风云人物,王猛和谢安。将两人同放在一起,也道出了一段戏剧性的历史遗憾。淝水之战,谢安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神话,成就了济世苍生的美名,换来东晋朝几十年的政权延续。然而,它也成为埋葬前秦帝国的坟墓,成为王猛生九泉之下的遗憾。前秦扫六和而定中原,为氐族在历史上书写了最为风光的一页。可以说,前秦点滴积蓄起来的帝国基业,凝聚著王猛毕生的智慧和心血。然而就在王猛死后8年,他与苻坚辛苦构建的帝国大厦便轰然倒塌,破败到无法收拾的境地。也许,早在苻坚将王猛「勿以晋为图」(《通鉴》)的政治遗言抛到脑后之日起,前秦便已种下了亡国的祸根。> 王猛(325~375),字景略,堪称乱世中的豪杰。他有着卓尔不群的个性、运筹帷幄的谋略、异于常人的胆识。他一年内创造的连升五级的政治奇迹,给他本就极富 的一生又增添了几许神秘。王猛个性极强,《晋书》上说他「瑰姿俊伟」、「气度雄远」,天生带着一股英气,一股锐气。而「细事不干其虑」,则是王猛个性中最突出的体现,不关心琐碎,不温不火,独来独往。甚至对别人的议论也不在乎,表现得「悠然自得,不以屑怀」(《晋书》)。事实上,王猛也从不掩饰自己张扬的个性。在拜见东晋大将桓温时,王猛「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晋书》),边说话边捉虱子,够强吧!> 但凡个性极强之人,必有其独特之处。王猛的独特,便体现在他的才华与睿智上。王猛从小家贫,「以鬻畚为业」(《晋书》),靠卖簸箕餬口,却能做到「博学好兵书」(《晋书》),足见他是位有思想有头脑的人。而王猛两次拒绝出仕,从中我们也能看出王猛志存高远的理想抱负:一次是被后赵的司隶校尉徐统看中,要招募他为功曹(相当于现在的秘书),王猛「遁而不应」(《晋书》),躲了,估计是嫌官小,瞧不上;另一次是桓温力邀王猛南下,王猛权衡再三,最后也还是婉言谢绝。>> 做人有原则,做事速决断,是王猛的睿智所在。王猛是人才不假,但也需有识才用才的伯乐赏识。事实上,王猛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他坚辞徐统,婉拒桓温,不过是「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晋书》)罢了,是深藏不露的内敛、是蓄势待发的淡定、是「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晋书》)的大气魄。一句话,他是在等待真正适合自己的明主。苻坚的出现,让王猛最终找到了一展才华的舞台。二人一见「便若平生」(《晋书》),谈论政局形势,也是心有灵犀。苻坚将他们的相遇比作「玄德之遇孔明」(《晋书》),绝非客套逢迎之语,而是英雄惜英雄的内心感慨。正是苻坚的赏识,才让王猛有了用武之地,才有了后来叱吒风云的传奇故事。> 客观地说,前秦的强盛,始于苻坚,而苻坚的韬略,则得益于王猛。王猛,对前秦乃至整个北方的政局,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前秦在与慕容前燕对峙中强势胜出,完成五胡时期北方唯一一次统一,王猛居功至伟。王猛还是位难得的治世能臣,帮助苻坚梳理政务、定国安邦。苻坚离不开王猛,失去王猛,苻坚如失臂膀,才会发出「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的慨叹,才会举行国丧,下令「朝野巷哭三日」(《晋书》)。> 苻坚的淝水惨败,让人们对他多有刚愎自用、草率粗心的印象。其实不然,单就知人善任,以德治政这两方面讲,苻坚便堪称一代明君。他与王猛最初政见并不一致,在治政理念上差异很大,是经过时间的磨合才有了后来的默契。苻坚提倡「为政之体,德化为先」(《晋书》),讲究以礼服人;王猛则倡导「宁国以礼,治乱以法」(《晋书》),主张乱世当用重典。> 二人彻底做到心有灵犀,是在王猛任始平令时。王猛「明法峻刑」,上任没几天,便「鞭杀一吏」,招致苻坚的责怪。王猛说「谨为明君翦除凶猾……肃清轨法者」,我的任务就是替你铲除身边凶残狡猾之徒,今「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这才杀了一个,还多着呢,这是我作为一个辅臣的职责。正是这次对话,让苻坚和王猛之间做了一次彻底的心灵交流,苻坚赞其为「夷吾、子产之俦也」,是管仲、公孙侨似的人物,从此做到对王猛放权放心,「万机之务,事无钜细,莫不归之」,政务上一揽子的事全交给王猛。之后王猛「岁中五迁,权倾内外」(以上均见《晋书》),一年内连升五级:从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到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再到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最后到加骑都尉,委以居中宿卫。创造了政坛升迁的神话。一个汉族士族,一个氐族帝王,在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的乱世,能做到如此君臣无猜,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王猛法治的思路是对的。那时的前秦刚刚立国不久,实力尚不强大,加上苻坚的上任苻生,残酷暴虐,滥杀朝臣,国势一度滑向破败的边缘。周边局势也不容乐观:南有东晋朝,东有慕容氏,西有前凉、仇池、吐谷浑,北边则是拓跋氏建立的代国,以及匈奴铁弗部。特别是当时风头正健的慕容氏,一直虎视眈眈,具有很大的威胁。当此情形,也只有法治,才能迅速提高国力,扭转局面。苻坚以德为先的思路也没错。苻坚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是君王的大气魄;王猛以法治政,细处着眼,小处入手,恪尽宰相之职。二人堪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 然而苻坚的德治,也让前秦的统一变得松散和不牢固,这种隐患在淝水之战中突出表现出来。松散搭建的王国架构,没能禁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让他留下了千古遗恨。也许王猛已经看到了这种潜在的危机,所以对苻坚临终遗言:一是让他「勿以晋为图」(《通鉴》);二是「鲜卑、西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通鉴》)。这两条遗言苻坚后来全部抛到了脑后。> 王猛劝告苻坚「勿以晋为图」,在笔者看来,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一方面,王猛作为一个汉人,他可以摒弃胡汉界限去辅佐一个非汉族帝王,可以帮助他去打败另外的他族势力,但在感情上却不愿看到攻打汉人的局面发生;另一方面,东晋当时在舆论上属于中原正统,有很深的思想根基,加上长江天险,前秦的实力还不足以灭亡东晋。但是,话又说回来,苻坚南下已是王猛死后8年,形势上业已有所改观。况且历来帝王没有不想独霸中原的,当时的东晋之朝不也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北伐吗!当然,苻坚南下的时机或许尚未成熟,帝国的统一还需要时间的维护和保养,如果不过早挥师东晋的话,效果和结果会更好。> 历史没有假设,只有历史之后的理性思考。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设想苻坚当时应该怎样怎样,或者听从了王猛的建议会怎样。今人的论断本就是旁观者清,当事的双方永远不会站到第三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笔者看来,苻坚的政策方向是对的,苻坚出兵时并没有现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分析结论,东晋对淝水之战也无必胜把握。苻坚来攻,「都下震恐」,连大将军桓冲都发出「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通鉴》)的慨叹,便是最好的佐证。战争的胜负本就存在偶然性。>相关参考
“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这两句话中,提到了并世而立的两位风云人物,王猛和谢安。将两人同放在一起,也道出了一段戏剧性的汗青遗憾。淝水之战,谢安缔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神话,成就了济世苍
“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这两句话中,提到了并世而立的两位风云人物,王猛和谢安。将两人同放在一起,也道出了一段戏剧性的本站网遗憾。淝水之战,谢安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神话,成就了
意思是:太平盛世要施行宽松的政策,世道混乱时,当施严刑峻法,不惜矫枉过正,震慑作乱者,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也就是说没有一成不变永远正确的治世方略,统治者要根据社会现实对症下药,有针对性选用施政纲领。
在古代,官职的大小是按照衣服的颜色来区分的。唐朝有个傅游艺的,别看错了,不是饰演苏妲己的吸毒的傅艺伟。傅游艺一年之内历衣青绿朱紫四种颜色,从主薄到宰相再到阶下囚自杀身死,可谓幸福来的太突然,太匆匆,去
核心提示:其中有一人获得的荣誉却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这个人就是陈诚,蒋介石曾经一个月给他连升3级。陈诚还被蒋介石和宋美龄作为女婿候选人。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醒大家,蒋介石和谁也没有生过女儿,陈诚怎么可能做
作者:乔永胜(《汉武大帝》中的郅都)社会要安宁,治安是保障。法律树权威,人人得平等。治乱世,就得用重典。读《史记》发现,首开重典治世先河的,竟然是西汉时的郅都。郅都出仕前,就给自己立了规矩:我做官就是
在各朝中,开国的功勋都是深受皇帝信赖的大臣,很多人是从年轻的时候就追随皇帝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当江山坐稳后,这些功臣也会被一一封赏,并被授予高官厚禄。而在明朝时,朱元璋信奉“治乱世用重典”
康熙提倡理学理学又称道学,产生于宋代,集大成者是朱熹。自朱熹之后,历代统治者无不用其作为巩固统治的思想武器。而康熙皇帝对理学尤重奖励。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对大学士们说:“唯宋儒朱子(朱
庚子年(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光绪仓皇避难,15日清晨6点,慈禧率光绪及大阿哥溥俊等仓皇出逃。天未明时,载澜飞驰入宫,说夷兵已攻东华门。慈禧太后知事情已到最后关头,要跳水自杀,载
核心提示:1975年,50岁的王海被毛主席亲自提名,担任了广州军区的空军司令,此前他还只是副军级,等于是被连升3级,是建国后唯一连升3级的人,1988年晋升为上将。王海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