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鲁迅若活在当代,也会冲进买房大军

Posted 鲁迅

篇首语:有学问和有知识的人是不同的。记忆造成了前者,哲学造成了后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鲁迅若活在当代,也会冲进买房大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鲁迅若活在当代,也会冲进买房大军

  很多年以前,许广平给 写信,说她在上海市区闷得慌,趁周末去了一趟南翔镇,发现那里实在比市区强得多。第一,天地空旷,空气清新,到处都是树木,到处都是溪水,风景好得很。第二,民风淳朴,不像上海闹市,顺手牵羊的小偷多如过江之鲫。第三,也是最诱人的一点,那里的房价特别便宜,花几百块大洋就能买一亩地,花上千块大洋就能买一幢花园别墅,要是租房子的话,一个月两块大洋就够了。>  写这封信的时候,许广平已经跟 结婚,夫妻两个在上海安了家,但是没有买房——他们一直是租房住。>  为什么都结婚了还不买房呢?>  因为上海市区的房价实在太高,鲁迅和许广平根本买不起。比如说鲁迅曾经租住的一所老式石库门,得花5万块大洋才能买下来,这还不算契税、印花税、契纸费、中证费、测丈费、地保盖戳费、建设特捐、教育特捐、消防特捐、警务特捐等一大堆税费。这些税费加到一起,高达16%,比今日「国五条」的20%也差不多了,这还不算物业税一节。无怪乎时人抱怨「国民党税多」。>  那时候鲁迅的固定收入是每月200块大洋,许广平基本上没什么收入,就算两口子不吃不喝,攒上二十年也买不起一所房子。>  不光鲁迅买不起,绝大多数劳动者在上海都买不起房子,因为他们比鲁迅的收入还要低。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工厂里最熟练的技工,月薪也不过三四十块大洋;在绸缎庄做足10年的老店员,每月平均才挣二三十块大洋;黄包车伕每月拉够30天活儿,平均收入还不到20块大洋。>  不但是体力劳动者,就算是颇有名气的文人墨客,要想买一套房子也十分困难。已经成名的文学家茅盾在杂志社做编辑,月薪只有100块大洋;郁达夫风头最劲的时候,每月版税不到200块大洋。>  郁达夫散文名篇《春风沉醉的晚上》里有一位在烟厂上班的年轻女工,每天工作10个小时,月薪仅仅9块大洋。这么低的收入,勉强够餬口和交房租而已,用什么买房?>  既然上海市区的房价太高,鲁迅和许广平为什么不像今天的小白领一样,去远郊买房呢?我估计许广平也产生过这个想法,因为她在信里写到南翔房价的时候,简直兴奋得不得了。但是直到鲁迅去世,他们都没有去南翔买房,也没有去远郊的其他乡镇买房。究竟为什么没有买,我想我能猜到一些原因,例如交通不便(当时从市区去南翔得坐火车,一天只有两趟车),怕打仗的时候住在那里不安全等(几乎每次战争都会殃及上海周边的农村)。>  不过应该还有一条原因:民国当局征收房产税和交易税太厉害,远郊房价虽低,买房和持有房产的成本却很高。所以说,即便是有了物业税,房价能不能掉下来也是一个未知数。民国的上海就是一个例子。>  现在回想起来,像鲁迅和许广平这样始终不买房的夫妻在民国很常见。例如梁实秋和韩菁清、郁达夫和王映霞、徐志摩和陆小曼、沈从文和张兆和、郑振铎和高君箴??这些文化名人在结婚的时候都没有买婚房,结婚以后也都是租房居住。只有冰心是个特例,她后来在重庆歌乐山上买了一套二手房,但是她跟吴文藻结婚的时候,婚房却是在北京西山大觉寺租来的。>  也许民国人的居住理念跟今天不太一样,那时候人们只求有房住,不求有住房,不像咱们现代人,没有婚房就不结婚,买了房子以后还想再买更大的房子。不过,我并不认为我们应该向民国人学习,因为现在的置业环境跟民国大不一样。>  就拿鲁迅来说吧,当时他在上海买房需要一次付清,现在却可以按揭。当时他买房,需要支付加起来高达16%的各种税费,以后每年都还要再缴一笔「房捐」和「地价税」,现在买房的主要税费负担只有契税,最高不会超过6%,至于房产税,还在很温柔地搞试点,大多数「房叔」和「房姐」坐拥几十套豪宅,却用不着缴纳一分钱税费。>  最重要的是,近20年来的经验教训一次次告诉我们,买房越早越省钱,买得越多越划算。通货膨胀这么严重,有点儿钱不去按揭一套房子,难道等着它变成一堆废纸吗?>  所以每次见到「专家」们谴责现代中国人的居住理念,说正是人人都想买房的心态造成了目前的房价暴涨,我都要回应一句:这种心态不是中国人固有的,它是最近几十年的变态环境逼出来的。换成鲁迅活在当代,他也会冲进买房大军。>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民国时期租房比买房更流行

鲁迅在自己租的房子里写作作者:李开周90年前,鲁迅在北京西城砖塔胡同61号院租房。那是一个三合院,他租了三间正房、两间东屋。他和他母亲住正房,他的女佣和厨师住东屋,而房东一家老小却屈居于采光不好、昏暗

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伟人?

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得多。何以故?是时空的距离使鲁迅的形象在后人的眼里显得比近在眼前或相距不远的当代人更为高大么?诚然,时间和空间愈贴近伟人的人,是习焉

租房比买房更为适合? 民国时期的房地产市场

90年前,鲁迅在北京西城砖塔胡同61号院租房。那是一个三合院,他租了三间正房、两间东屋。他和他母亲住正房,他的女佣和厨师住东屋,而房东一家老小却屈居于采光不好、昏暗潮湿的西厢房。假如不明内情的现代人“

租房比买房更为适合? 民国时期的房地产市场

90年前,鲁迅在北京西城砖塔胡同61号院租房。那是一个三合院,他租了三间正房、两间东屋。他和他母亲住正房,他的女佣和厨师住东屋,而房东一家老小却屈居于采光不好、昏暗潮湿的西厢房。假如不明内情的现代人“

鲁迅说得对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还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能挑动当代网友们敏感的神经。就连坐在电脑前的我,看到后都想拿起键盘怼到说这话人的脸上。这话要是普通人说的也就算了,偏偏是近代中国文豪鲁迅所说,看到他的名字,

当代的文学巨匠是谁啊?

当代中国三大文学巨匠鲁迅茅盾郭沫若当代欧洲三大文学巨匠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普鲁斯特(法国)、托马斯曼(德国)。世界十大文学巨匠:1、古希腊诗人荷马;2、意大利诗人但丁;3、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

民国历史 为何大诗人徐志摩,还要在上海当房仲

民国初年买房难,一是因为房价相对于收入或积蓄来说很高,二是因为买房时除了要支付房款,还要支付仲介费、契税以及其他各种税。买房以后,还要定期缴纳房屋税。我们先看中介费。从前面摘抄的《鲁迅日记》可以看出,

“少不看鲁迅老不看胡适”是啥意思

那就是少年时多读胡适,老年时再读鲁迅不迟。鲁迅是一位独特的作家,他的尖锐的观察,深刻的体验,刻薄的用语,苍凉的情感,都是常人难以比肩的。年迈之后,再读这样的文字,会有更为深切的体味,也会有更为独到的心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两种气质和立场

鲁迅与胡适,代表了中国当时知识分子的两种气质和立场。他们在不同路径上对中国形成重要影响。1917年夏,教育部佥事周树人独自住在北京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里,下班之后除了逛书店,基本上足不出户,夜夜坐在灯下

中国文学奖主要有哪些

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这四个并成为当代中国四大文学奖。虽然一起被称为当代中国四大文学奖,但是四者侧重的方向不同,在不同领域都是顶级的,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奖。1、“老舍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