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诸葛亮害怕言行被记载 蜀汉政权不设史官之谜
Posted 史官
篇首语:愿你纵踩淤泥,也要心向光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诸葛亮害怕言行被记载 蜀汉政权不设史官之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诸葛亮害怕言行被记载 蜀汉政权不设史官之谜
导读:中国历史千百年来, 的身份在不同人眼中有不一样的形象:帝王说他是个忠臣;大臣说他是个贤相;学士看他是个智慧的精灵;百姓看他是神机妙算的神。当然他可不像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哈姆雷特火暴,那句经典评语「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经过大家集体公认的,而 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恐怕值得后人去仔细甄别研究。因为,由他所把持的 政权的时候,竟然「国不治史,注记无官」。《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说:「……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绸焉。」结果搞得陈寿在写《三国志·蜀书》时,竟然找不到足够的史料。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设史官呢?>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纂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为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唐朝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中说: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可见不同的史官有不一样的职责,他们共同记录著王朝大小事务,给后人留下宝贵资料。> 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两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说的就是两个著名史官的故事。>> 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晋灵公在位时的一个史官。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不但幼稚,而且骄横。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煮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厨子杀了。对晋灵公的胡作非为,国相赵盾屡次谏诤,可是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要杀赵盾。在这种形势下,赵盾只得逃出都城,到外地避难。> 这时,赵盾的同族赵穿举兵杀死灵公,然后把赵盾叫回都城,另立晋成公为国君,赵盾继续担任国相,主持国政。对这一件事,晋国史官董狐认为,杀死灵公的真正责任者应该是赵盾,所以就直言不讳地在史册上记下:「赵盾弑其君」。赵盾见了,大为吃惊,解释自己并无弑君之罪。董狐说:「你身居相位,出去既没有走出国境,回来也没有惩办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不是你是谁呢?」赵盾无可奈何,长叹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对董狐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不过,孔子也称赞赵盾,说道:「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孔子的评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无论如何,后来人们称赞正直的史官,就叫做「董狐」;把直书其事的文笔,赞为「董狐之笔」。>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 宋太祖经常在皇宫的后园打鸟玩,一次,有几个臣子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于是就召见了。但是召见之后,他们上奏的都是些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很不高兴,问为什么。一个臣子回答说:「臣以为这些事情比打鸟更紧急。」宋太祖更加生气了,顺手抄起边上摆的斧子,用斧子柄打那个人的嘴,打掉了两颗牙齿,那个人慢慢弯下腰,把牙齿捡起来,放在怀里,太祖骂他说:「你揣个牙齿,怎么还想保留证据告我还是怎么著?!」那个臣子回答说:「臣是不会去状告陛下的,但是负责记载历史的官员,会把这件事情写进史书。」> 通过这个故事也能看出史官在历史中的作用非同一般。>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设史官,其中主要原因也是害怕史官记录他的不好言行,阻碍他行权做事。> 以诸葛亮的「达于为政」和其思维之周密,以及「杖二十以上亲决」的精细作风,应该是不会不知道不置史官之害的。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托孤大臣,权倾朝野,全国上下唯他马首是瞻。朝中一切事务「咸决于亮」。高度集权会使他容易把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随时随地都会有过激行为发生,比如他如何排挤李严;如何颐指气使对待刘禅;如何对待仓促发动北伐等等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例如马谡失街亭一事,诸葛亮「违众拔谡」,派遣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担当前锋,结果惨遭失败,诸葛亮为保护自己地位,挥泪斩了马谡,然而马谡当时并没有像外间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请罪,而是在军败之后选择了畏罪潜逃一途,后被缉捕归案。在诸葛亮判其死刑后,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于狱中病故。马谡潜逃案还导致了与马谡关系很好的荆楚集团的另一骨干向朗(向宠叔父),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不难设想,蜀国当时要有史官的话,对于里面所发生的内情定会有详细论述。> 「国不置史」这个举动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在蜀亡以后,即使是作为 著名史学家谯周弟子的陈寿,在当代人修当代史的情况下,奉命修编的《三国志》里也惟有蜀书因为「行事多遗,灾异靡书」,各类资料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著名和重要的人物无法单独作传,最后仅仅只修了一卷便作罢了。倘若说在刘备手上的时候是因 初建无暇顾及的话,那么在刘禅当政后这么长的时间内,政权稳固度应该已经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并且在拥有刘巴、秦宓、谯周、许靖等多名出色的文、史学人才情况下,作为自承汉朝正统的蜀汉朝廷依然「国不置史」,那就不太能以诸葛亮「犹有未绸」这样简单的失误所能解释得通了,而要是从「行事多遗」这个角度去看,更会多少令人疑惑其「国不置史」的目的何在。> 《读书镜》中记载,宋太祖一日罢朝,俯首不言,久之,内侍王继恩问故。上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也。」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又「杯酒释兵权」,使自己的统治地位稳若泰山。这样一位开国皇帝「偶有误失」,竟然怕「史官书之」,令人感慨。> 诸葛亮感觉,设立史官会使他做事不能为所欲为,与其提心吊胆做事,不如根本就不设史官。>相关参考
蜀汉最高的官职是什么?诸葛亮的丞相一职有什么权力?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备在成都称帝后,诸葛亮直接升为丞相,负责主持朝政。蜀汉的官职也是承袭汉朝,不过东汉为了加强皇权不设丞相,只有西汉才有丞相
历史人物 孟获被蜀汉政权降服之后 蜀汉灭亡时孟获为什么不来救援
对孟获和蜀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七擒七纵,把孟获收拾的服服帖帖,心甘情愿降服蜀汉政权,南蛮部落向蜀汉俯首称臣,但是到了后期,蜀汉快灭亡的时候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陨落五丈原,之后,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就进入到了后诸葛亮时代。而距蜀汉被魏国灭亡(263年)还有整整29年的时间,那么,在这29年的时间里,蜀汉又做了些什么呢?诸葛亮在
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蜀汉政权被严重神化,在小说后半段利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诸葛亮、姜维与曹魏政权的战斗。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从夷陵之战刘备大败亏输之后,蜀汉政权就已经丧失了与曹魏政权正面抗衡的实
时期的是上鼎鼎大名的,他为人谦逊,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颇,是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在、等贤臣良将的大力辅助下,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公元223年,刘备病重
时期的是上鼎鼎大名的,他为人谦逊,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颇,是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在、等贤臣良将的大力辅助下,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公元223年,刘备病重
历史秘闻 诸葛亮多次北伐,最害怕的不是司马懿,而是这件很恐怖的事情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诸葛亮是时代的翘楚,更是蜀汉的中流砥柱,从辅助刘备开始,直到执掌蜀汉大政,力图继承刘备的遗志,匡扶汉室,一统中原。故而,诸葛亮后半生都是在北伐中度过,从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间
历史秘闻 诸葛亮多次北伐,最害怕的不是司马懿,而是这件很恐怖的事情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诸葛亮是时代的翘楚,更是蜀汉的中流砥柱,从辅助刘备开始,直到执掌蜀汉大政,力图继承刘备的遗志,匡扶汉室,一统中原。故而,诸葛亮后半生都是在北伐中度过,从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间
在魏蜀吴三大政权中,蜀国的国力最弱。而且蜀汉政权的情况最为特殊,因为它是有外来户建立的政权。由于当时的交通问题,西川地区是非常排外的,但刘备的荆州集团却鸠占鹊巢,占领了西川地区。从刘备到刘禅,从诸葛亮
在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时间里,蜀国的内政、军事、外交大权先后由蒋琬、费祎把持。诸葛亮生前数次举兵代魏,死后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蜀国,人民生活困苦,经济萧条。蒋琬掌权以后,不再像诸葛亮那样兴师北伐,而是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