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两都巡幸竟然不走“回头路”
Posted 元朝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元朝皇帝两都巡幸竟然不走“回头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元朝皇帝两都巡幸竟然不走“回头路”
记者近日从正在对元上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深入研究的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获悉,元朝确立两都制之后,历代皇帝每年往来于大都和上都之间,但往来走的道路不同,基本不走“回头路”。
元上都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金莲川草原,元大都地处今北京市中心,两地直线距离为270公里左右。在元朝兴盛时,两都之间共有4条驿道相通,其中有两条是元朝皇帝每年两都巡幸时所走的路线。
据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文物与历史研究人员李艳阳介绍,1263年元世祖忽必烈确立两都制之后,历代皇帝每年都进行两都巡幸,巡幸路线大多“东出西还”,即出发时从大都由东道“辇路”赴上都,返还时由上都经西道“孛老站道”回大都。
这两条驿道在《元史》中均有记载。其中,元朝皇帝从大都去上都走的是黑谷东路(俗称“辇路”)。这条路全长370多公里,设有18处“行营”,是皇帝行走的专道。该路从大都到居庸关,出居庸关后继续北上,经过今延庆县,翻山越岭进入草原,经明安、李陵台、桓州等驿站抵达上都。
从上都返还大都走的是西路,全长540多公里,共设立24处行营。其路线为:由上都南下至今张家口,然后大致沿着今京包铁路线至大都。这条道路在蒙元时期是驿道正路,被人们称为“孛老站道”。
李艳阳说,元朝的两都巡幸制,既是出于生活方式的需要,也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习惯逐水草而居、四时迁徙的生活方式。同时,元朝皇帝从掌控中原的大都来到草原交通枢纽的上都,便于与漠北宗王贵族联络,加强他们的向心力。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元朝第七位皇帝阿速吉八简介,天顺帝是死于两都之战吗
人物生平阿速吉八为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即位前为晋王)与八不罕皇后在漠北所生之长子。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二十日被册封为皇太子。做太子期间,泰定帝曾令人将《帝范》翻译为蒙古文,更名《皇图大训》,让太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无疑是谋杀元英宗硕德八剌的“南坡之变”的受益人,无论是不是主谋者。参见恰如猛虎卧大漠,潜伏爪牙忍受:南坡之变和泰定帝但是,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时为晋王的也孙铁木儿之所以被推选为皇帝,不是
两都之战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在位期间,朝堂上有两个有实权的人物,一个倒剌沙,一个燕铁木儿。倒剌沙,回回人,也孙铁木儿为晋王时的王府内史,是晋王的心腹。晋王即位后,为中书左丞相。燕铁木儿,钦察人,武宗海山
中国历史上的“大都”指现在的北京。元朝建立后,因统治重心南移,忽必烈在继续扩建上都的同时,于至元元年(1264)八月,将原金朝首都燕京定名为中都,开始正式确立两都巡幸制度。至元四年,因中都旧城残破不堪
元朝历史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选择北遁,清朝灭亡后,满人为什么不走
中国古代有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统一朝代,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不过,这两个朝代虽然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统一朝代,但是,他们在中国各方面的情况都不一样。最典型的就是,蒙古人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几下,
很多人都想知道和珅到底多有钱,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说起和珅和大人,我们就会想起王刚老师那张笑脸,就像六小龄童之于孙悟空一样,一个人定义了一个角色,一个成功的演员,莫过于此。话说中国史上头号大贪官,
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巡幸江南,乾隆皇帝也效法皇祖,六次南巡。乾隆认为,自己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师”,率军西征,平定西北;另一件是“南巡”,在前后30多年中,六次巡视江南。可见下江南在乾隆心目中意义
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巡幸江南,乾隆皇帝也效法皇祖,六次南巡。乾隆认为,自己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师”,率军西征,平定西北;另一件是“南巡”,在前后30多年中,六次巡视江南。可见下江南在乾隆心目中意义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1751年,乾隆仿效圣祖康熙,开始了第一次南巡,此后至1784年,共经历六次南巡。>>江南,对于清朝统治者的特殊意义>清朝统治者
元文宗一般指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元朝第八位皇帝。据说古代元朝皇室关系的混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元朝皇室关系的混乱:姑姑变妻子元文宗是元朝汉家文化素养较高的一位皇帝,对于元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