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贪官之弊易除 清官之弊难除

Posted 清官

篇首语:知识虽宝贵,但更可贵的却在于运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贪官之弊易除 清官之弊难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贪官之弊易除 清官之弊难除

   导读:《东华录》谓:「康熙年间有清官, 年间无清官。」此说并非无据,而是大致反映了两位君主不同的吏治思想及由此而来的官场风习。康熙大力表彰清官,有清一代负有名望的清官廉吏多出于此时; 改兴廉为养廉,片面倚重惩防措施,虽收一时之效,却埋下官场风气渐衰的隐患。>  吏治腐败问题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不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是最高统治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他们千方百计地加以防范,但结果却是防不胜防。如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动严刑,甚至屡兴大狱,采取剥皮实草的酷烈手段,亦未能根治腐败。到清代,精于治道的康熙政尚宽仁,采取了颇为不同的做法。他认为加强纠察、惩处 只是消极的防堵措施,而明智的做法是培养清官。在康熙的取士标准里,「节操清廉,最为紧要」,若「廉耻之道已亏,岂能修举职业、克副任使」?他重视对臣下道德品行的考察,平时注意通过秘折等渠道了解各级官员的名声好坏,还利用出巡等机会倾听民间舆论。他第六次南巡时,一路访察清官,并下令各地督抚举荐清廉。当江宁按察使张伯行随督抚大员入见时,康熙即兴说:「到江南,即知尔为清官,今朕自保之,他日居官好,天下以朕为明主,否则笑朕不知人。」(《清圣祖实录》卷220)这场景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其选求清官的诚意。>  康熙深知清官刚正不阿,易为奸佞残害,因而常加意保护,甚至加以特殊眷顾。如「治行为畿辅第一」的彭鹏因事多次受到革职处分,但康熙都改为降级留用,直到被降了十二级,仍奉旨留任原官。康熙曾说:「清官不累民,……朕不为保全,则读书数十年何益,而凡为清官者,亦何所恃以自安乎?」康熙还特意大张旗鼓地宣传清官的事迹,意在让天下官员倣傚。如于成龙病逝时,康熙因他「清操始终一辙,非寻常廉吏可比,破格优恤,以为廉吏劝」,加赐太子太保,谥清端,降旨地方修建祠堂,并御书「高行清粹」四字和楹联赐其后人。当时有官员上奏禁止百姓为清官树立德政碑,康熙不以为然。他说:「凡地方大小官吏,若居官果优,纵欲禁止百姓立碑亦不能止,如劣迹昭著,虽强令立碑,后必毁坏。」他认为百姓的感恩戴德是对清官的鼓舞和回报,「尔等做官以清廉为第一。做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康熙御制文集》3集卷6、卷3)康熙尚德、兴廉的吏治思想和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清官成为其治国的一面旗帜,其时有卓异操守品望者不少:张伯行任官「誓不取民一钱」,并严禁属员馈送;名臣于成龙长年舍不得吃肉,只吃青菜,故得了一个绰号「于青菜」;陈璸官至巡抚,平时却不舍得吃肉,「其清苦为人情所万不能堪」,康熙当着众大臣称他为「苦行老僧」;当时以清廉著称的还有张鹏翮、施世纶、蔡世远、陈鹏年、郭琇、彭鹏等。当然,康熙朝清官众多,而贪赃枉法的官员也时有出现,尤其是后期,对于各级官吏疏于察考,惩贪不力,官场风气颇为后人诟病。>  雍正即位之后,一改乃父宽仁作风,以「严明」察吏,推行刚猛政治。他大力整顿吏治,清查钱粮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又改兴廉为养廉,实行「耗羨归公」,官员按级别从中提取「养廉银」,给予官员合理的酬劳,使贪污行为失去借口。雍正的高明在于不仅惩治了大批 污吏,而且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诉诸制度保证,对整肃吏治颇为有效。不过,雍正也犯了一个错误。在对待清官问题上,他处处与乃父背道而驰。在他看来,「洁己而不奉公之清官巧宦,其害事较操守平常之人为更甚」(《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八册)。康熙希望通过扶植、保护、褒扬清官而倡导一种廉正的官场风气,注重通过舆论来鉴别官员的操守政绩。雍正则认为,「此等清官,无所取于民而善良者感之,不能禁民之为非而豪强者颂之,故百姓之贤不肖者皆称之……及至事务废弛,朝廷访闻,加以谴责罢斥,而地方官民人等群然叹息,以为去一清廉上司,为之称屈」(《清世宗实录》卷46),而像李卫等能吏敢于触犯各级人等的利益,结果「或谤其苛刻,或议其偏执,或讥其骄傲,故意吹索」,为舆论所不容。因此,雍正提出「舆论全不可信」,甚至舆论皆称好者,想必是沽名邀誉、欺世奸诈者流;为众人所攻讦而孤立无援者,则应备加呵护。>  雍正深信「 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难除」,选拔大臣时,「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废事的清官。」为了彻底消除官员好名的风习,他还一改康熙时期的做法,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员和为他们建祠树碑,他一上台就晓谕地方:「嗣后如仍造生祠书院,或经告发,或被纠参,即将本官及为首之人严加议处。」(《雍正起居注》元年九月)雍正过于倚重能员,鄙薄清官,这种矫枉过正的措施也产生了消极后果,即时人指摘的「贪吏、酷吏者,无一不出能吏之中」。此后乾隆大大强化了雍正重能轻贤、重才轻守的倾向。他不仅贱视清官,而且对一切有沽名钓誉之嫌的官员深恶痛绝,绝不能容忍臣子以气节操守获取清名。乾隆中期以后士大夫道德自律日益松弛,清官不称于世,而墨吏出于能员者不乏其人。后来养廉制度虽一直沿用,但各级官员不再以清廉品节相尚,虽一时畏于严法不敢出格,但忽略人品的砥砺与惩劝,已经埋下官场风气渐衰的隐患。>  论者多以为清代多贪官缘自俸禄过低,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雍正养廉并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没有养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说明官员的道德人品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只有将道德风气的砥砺、导扬与合理的制度保证相结合,方能收到实效。>

相关参考

揭秘诸葛亮用人之弊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你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吗?本文揭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背后,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中分析诸葛亮用人的弊端,请看本文:伦诸葛亮的用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任用贤才是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所必须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雍正乾隆为何用"贪官"而不用清官

雍正乾隆为何用"贪官"而不用清官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康熙政尚宽仁,采取培养清官、树立

没有红包休想进门

本文原载于《百家讲坛》(蓝版)2012年第6期,原题为:“晚清官场‘门子’索贿之弊”说到晚清官场,有一类人虽然身份卑微、地位低下,在权力机器的运作链条中,只不过充当了最微末最不起眼的角色,却也是万万小

清朝皇帝雍正为何用贪官弃清官

  腐败问题是古往今来都令最高同志者们为之头痛的事,“铁血”反腐皇帝什么招都使出来了,反而越反腐越腐败。到皇帝时吸取之前的种种教训,政尚宽仁,采取培养清官、树立榜样的做法,但一继位,清官问题又完全转了

雍正为何宁用贪官也不用无能清官?

腐败问题是古往今来都令最高同志者们为之头痛的事,“铁血”反腐皇帝朱元璋什么招都使出来了,反而越反腐越腐败。到康熙皇帝时吸取之前的种种教训,政尚宽仁,采取培养清官、树立榜样的做法,但雍正一继位,清官问题

雍正为何宁用贪官也不用无能清官?

腐败问题是古往今来都令最高同志者们为之头痛的事,“铁血”反腐皇帝朱元璋什么招都使出来了,反而越反腐越腐败。到康熙皇帝时吸取之前的种种教训,政尚宽仁,采取培养清官、树立榜样的做法,但雍正一继位,清官问题

为什么清官在有些时候会比贪官更可恨

清官信仰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清官乐此不疲的期盼和传颂,使得这种信仰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包拯、海瑞等著名清官的名字即使三尺之童也耳熟能详。作为反映社会普通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宋

为什么清官在有些时候会比贪官更可恨

清官信仰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清官乐此不疲的期盼和传颂,使得这种信仰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包拯、海瑞等著名清官的名字即使三尺之童也耳熟能详。作为反映社会普通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宋...

大清雍正帝为何宁用贪官也不用无能清官

腐败问题是古往今来都令最高同志者们为之头痛的事,“铁血”反腐皇帝朱元璋什么招都使出来了,反而越反腐越腐败。到康熙皇帝时吸取之前的种种教训,政尚宽仁,采取培养清官、树立榜样的做法,但雍正一继位,清官问题

古代清官好色并不逊于贪官 海瑞70岁还纳妾

提起古代的清官,人们可能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明代最著名的清官海瑞,与海瑞“齐名”的还有北宋的包拯,他们二人被人们称之为古代最著名的“青天”。人们呼海瑞为“海青天”,叫包拯为“包青天”。但是,“海青天”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