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秦国商鞅如何从改革家变成人民公敌

Posted 车裂

篇首语: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秦国商鞅如何从改革家变成人民公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秦国商鞅如何从改革家变成人民公敌

   导读:读《史记》中的 传, 是一个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的人物。令人敬,乃是由于他意志坚定,理想执著,目光远大,行起事来雷厉风行,果断斩决,一意孤行,不计后果。他具备了一切 家应当具备的优点,又有秦孝公始终不渝的信任,二十余年里放着手,放着心,让他这把锋锐的刀在 羸弱多疾的肌体上切割剜除,他果真就在这边鄙戎狄之地做出了一番大事业,让连续几代积贫积弱的 一跃而为诸侯列国的前茅,且矛头所向,势如破竹,「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桑弘羊),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政治体制基础、思想基础和军事基础。商君相秦十年后,《史记》记载是:「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令人惜,乃是因为他是一个善处事而不善自处的人,或者说,他能做大事,却只能做小人。处事练要,为人刻薄。为国谋,善;为己谋,拙。以小人的方法去做大事,事成了,人却败了。郭沫若认为,他与秦孝公都是大公无私的人(顺便提一下,「公私分明」这个词最早就出现在《商君书》里),其实孝公还有为子孙谋的私心,而商君真是把一切都奉献出来了。《战国策·秦策三》记秦国后来的应侯范睢说 :事奉孝公,竭尽自己所能没有二心,一心为公不顾私利,使赏罚诚信而致国家大治,用尽自己的才智,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惜承受怨恨,欺骗故友,俘虏了魏国的公子卬,最终帮秦国擒获敌将破败敌军,掠地千里……>  商鞅真正是到了把良心都献出去的地步。为了秦国,他把自己的名誉、人格都丢弃不要了。当一个人对一种政治实体皈依到「无己」的地步,悲剧也就开始了。因为人类毕竟还有更基本的安身立命的原则。这关乎着人类的尊严、价值、幸福的根基,这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信诺,是一切一时的政治需要所不能取代和凌驾的。郭沫若都对此不能理解:「虽然是兵不厌诈,人各为主,但那样的出卖朋友,出卖故国,实在是可以令人惊愕的事。」秦孝公死,那个被商鞅处罚过的太子即位成了新主宰,风声日紧,不祥的阴云越来越浓,已请求退休,蛰居自己封地的商鞅,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安,便带着家属老母要回归魏国。魏人不接受,理由是:「因为您竟然能出卖欺骗您的老朋友公子卬,我们无法知道您的人品。」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商鞅使秦国强大,各诸侯国还不敢得罪秦国,谁也不敢收留他。《吕氏春秋·无义篇》就此议论道:「故士自行不可不审也。」出卖良心去附会政治,抛弃价值去迎合权势,这种「大公无私」,实在是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常常发作的羊角疯啊。>  让人怜,又是他被车裂的结局。当他被复仇的人群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故国不接纳他,他只好带着他的为数寥寥的徒属北上击郑,做无望的困兽之斗。他大约想在秦以外自营一块容身之所。他知道他在秦已无立锥之地。那些官衔、封号、连同商于十五邑的封地,顷刻之间都灰飞烟灭。诸侯各国纷纷对他关起大门,如避瘟神。身后是被他割了鼻子、八年闭门不出的公子虔,对他咬牙切齿;眼前是四面竖起的墙壁,一片说「不」的声音,「所逃莫之隐,所归莫之容」(《新序》),天下之大,幅员之广,除了那几个死心塌地的徒属,再无他的朋友—他以前太无视朋友的价值,太践踏基本的为友之道了。当个人毫无自身的独立意志与独立操持,抛弃一切基本的道德信条而依附体制时,体制能给予你的,当然也可以拿走。一切自上而下的 也往往免不了人亡政息的结局(假如再没有外部压力或对外部压力说「不」的话)。聪明绝顶的商鞅难道真的不知道这一天终会到来?在他被车裂前五个月,赵良就警告过他:「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老秦王一旦伸腿死了,秦国以罪名来收捕你的,人数会少吗?你的死期很快就要到了!五个月后,可怜的、走投无路的、被世人所抛弃的商君,被杀死在郑国的黾池,然后尸体又被残忍地车裂(此据《史记·商鞅列传》。《秦本纪》言似直接车裂)。咬牙切齿的复仇者们杀了商鞅全家,包括白发苍苍的老母。到此时,商鞅又把自己的生命、全家族的生命奉献给秦国了。其罪名真是极具黑色幽默:「莫如商君反者!」—一个把良心生命都献了出来的忠心耿耿的人,最后却得到了「反叛」的罪名!不知商鞅在目睹自己白发苍苍的老母血溅屠刀的时候,这个力倡大公无私的人,是何等样的想法?>  所以,对商鞅,我实在不忍心说他的坏话。事实上,我内心里倒给他十分的敬意。在读到他走投无路仰天长叹时,还为他掬一把心酸泪。可是,读完《商君书》,却又不得不说他的坏话。好在《商君书》并不一定全是商君所作,高亨先生认为至少有五篇不是他的,而郭沫若则认为除《境内》篇外,其余均非商君所作。这样,我写下面的文字时,感情上就不是十分的别扭—且让我这样自欺一回罢。《史记》中的商鞅和《商君书》中的商鞅,确实给我两个极不协调的形象。如果《史记》中的商鞅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那么,《商君书》中的商鞅形象则是令我惧、令我恶、令我恨。>  事实上,对商君,司马迁的态度也颇暧昧。在写有关商鞅的行事及政绩时,太史公几无一句贬责之词,甚至说出「秦民大悦」的话来。同时还令人可疑地写了一大段商鞅以帝王之迹干孝公,不得已而后用霸道的文字。「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这不能不说有为商鞅开脱之嫌。可是,在传后例行的「太史公曰」里,他又说商鞅是「天资刻薄人也」,「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这不颇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么!>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商鞅如何从改革家变成人民公敌

 强国穷民:商鞅如何从改革家变成人民公敌?  读《史记》中的商鞅传,商鞅是一个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的人物。  令人敬,乃是由于他意志坚定,理想执著,目光远大,行起事来雷厉风行,果断斩决,一

春秋战国 商鞅如何从改革家变成人民公敌

 强国穷民:商鞅如何从改革家变成人民公敌?  读《史记》中的商鞅传,商鞅是一个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的人物。  令人敬,乃是由于他意志坚定,理想执著,目光远大,行起事来雷厉风行,果断斩决,一

历史人物 商鞅从改革家到人民公敌

强国穷民:商鞅如何从改革家变成人民公敌?>核心提示:连夫妻、朋友都要相互告发,而不为亲情所动,真是透明极了的社会。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提到,要真正让人互相告发,必须避开利益相同的关系,因为利益相同就会互

商鞅是怎么从改革家变成全民公敌的

一、读《史记》中的商鞅传,商鞅是一个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的人物。令人敬,乃是由于他意志坚定,理想执著,目光远大,行起事来雷厉风行,果断斩决,一意孤行,不计后果。他具备了一切改革家应当具备的优点,又有

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为何主持变法的商鞅还被车裂

商鞅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商鞅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和公孙鞅,后来因为秦孝公封商地,改名为商鞅。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受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商鞅也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抱负。早年间,商鞅从卫国来

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为何主持变法的商鞅还被车裂

商鞅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商鞅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和公孙鞅,后来因为秦孝公封商地,改名为商鞅。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受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商鞅也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抱负。早年间,商鞅从卫国来...

历史人物 商鞅变法成功,最后为什么会被车裂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之一,他在秦国推行新法,帮助秦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也为秦始皇的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从吴起、李悝等改革家的思想中提取精华,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法家理论,

历史人物 商鞅简介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但终被车裂而死

  导读:(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东周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先秦时期男

敢说真话的“人民公敌”

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不能没有说真话的人,让谁来说出真理?命运不仅要选择有识之士,还要选择无畏之人。特别是晚清的外交领域,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认识世界的窗户。奏谤清朝有个规定,要出使各国的大臣都写日记。日记

高中历史 商鞅的命运给我们的启示

 商鞅的命运给我们的启示  商鞅是战国时代的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本来是卫国人,先在魏国谋职,但魏王不识才,他只好到秦国去谋求发展,结果受到重用。他在秦国主政十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