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大刀真能胜得过刺刀
Posted 大刀
篇首语:心宽一寸,路宽一丈,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大刀真能胜得过刺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大刀真能胜得过刺刀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人们的印象中,大刀在肉搏战中已经成为抗战中中国军队的象征,而且留下了一种“大刀比刺刀更加适合肉搏战”的印象。仿佛大刀就是近战中的神器,砍起敌人来如果砍瓜切菜般简单。实际上,根据后来军队的试验,用训练程度类似的士兵分别手持模拟大刀的训练器材和模拟刺刀的木枪在身着护具的情况下进行对抗,刺刀队甚至能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胜。
一些抗战老兵也对把大刀神话的做法表示了严重不满。比如在2015年对参加过武汉会战的一名老兵的采访中,老兵就十分怒愤地表示,那种神话大刀的作品完全是对他们浴血奋战的侮辱。老兵提到,因为大刀方便制造,才在刺刀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补充到前线,是一种万不得已的做法。在肉搏战中,大刀在和日军刺刀的对抗中经常处于下风,损失很大。影视作品拍得好像拎着大刀打日本鬼子特别轻松,这完全是对他们牺牲的一种否定甚至是“嘲弄”。“你无法想象我们当时付出的代价,我们的牺牲……那些作品完全就是胡说八道。”老兵感到十分不满。
在回忆中,一个令人心痛的细节展现了出来。因为当时的宣传也把大刀塑造成了杀敌利器,就让一些老百姓对大刀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民间集资募捐给前线采购支援武器时,甚至有很多热心肠的百姓指明了要购买大刀给军人。当军人们兴奋地看着新运到前线的武器箱时,打开发现全是大刀……物资匮乏也造成了刺刀甚至是枪械数量的不足,剩下的只能用大刀填补。在武汉会战中的一次战斗中,一个班的日本兵竟然在肉搏中几乎挑翻了一个排的军人……而在一次进攻战中,200名士兵拿着大刀就发起了突击,迎头却遭遇了日军密集的机枪火力,带队的指挥官绝望地吼着:哪怕有些手榴弹也好啊……
实际上,到了二战中,哪怕是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亚洲战场,肉搏战也变成了热兵器交战的辅助手段而已。而刺刀恰恰很好地实现了冷热兵器的一种结合,而大刀和枪械使用却不能兼顾。另一方面,在长度上占尽优势的刺刀自然在搏斗中也轻松不少,再加上物质供给相对充足的日本兵在体能上的优势。其实,我们纵观当时的历史照片,装备比较精良的中国部队——诸如淞沪会战中的德械师、战争后期的驻印军等等,基本都见不到大刀的影子,这也是一种侧面的说明。
相关参考
在湖南省宁远县天堂镇岭脚村,有一位名叫银金花、106岁高龄的老人。她原籍河南,从小跟爷爷学习武术,后来南下参军抗日,是永州市目前唯一健在的抗战女兵。 仇恨银金花的爷爷是山东人,逃荒来到河南漯河。经过
有谁知道日军在二战中制造出的冲锋枪和刺刀数量?答案分别是2万多支和680万把!殊不知,近战中最实用的兵器非冲锋枪莫属。二战时,苏军使用的PPS冲锋枪每分钟可射出700-900发子弹,在百米内的近战中对
几十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中国,被道家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茅山道院也未能逃脱魔爪。1938年农历闰七月初八的傍晚,万恶的日寇初次来到茅山道院的元符万宁宫就大肆烧杀,先用燃烧弹将华丽而高
在二战时期,日军军队的一个典型的战术就是军队发起的集团冲锋的白刃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拼刺刀。而这种战斗方式在二战期间,也几乎是在我们东方战场上所独有的一种战场情景。当大批量的训练有素的矮小的日本陆军的精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真正的戰場,但是現代網路發達,電子產品數不勝數,無論是電視劇中還是遊戲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雙方激戰的場面,很多影視劇中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主角與對手在森林中激戰,通常都會邊開槍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真正的戰場,但是現代網路發達,電子產品數不勝數,無論是電視劇中還是遊戲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雙方激戰的場面,很多影視劇中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主角與對手在森林中激戰,通常都會邊開槍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可谓悠悠长长,朝代更替同样频繁。赫赫有名载入史册的军事家、将领自然数不胜数。随手便有众多实例可循:从一鼓作气、二鼓气弱、三鼓气衰的是曹刿论战。到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满江红岳飞,再说知彼知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要擁有美國綠卡條件卻有些苛刻,中國雖然有很多人前往美國工作生活,可是真正能夠加入美國國籍的寥寥無幾。近些年來的美國並不安分,總是四處挑起爭端,他們就需要大量的軍人,本國人對戰爭抵制
大刀西北军的神话!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真实反映了当时空前的爱国热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其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还是川军,前仆后继伤亡兵力已是全国之最,在抗战胜利以后的大概清点兵源时候竟
刘綎(1558年-1619年4月18日),字省吾,南昌人,明朝杰出的抗倭将领、军事家。大将军都督刘显之子,万历年间武状元,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刘綎先抗缅甸,后升任副总兵,因纵容兵甲导致兵变被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