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三位皇子的最终结局 崇祯皇子下落
篇首语:先学爬,然后学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崇祯皇帝三位皇子的最终结局 崇祯皇子下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崇祯皇帝三位皇子的最终结局 崇祯皇子下落
在诸多亡国之君中,恐怕很难再找出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这样,是在殚精竭虑、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用死来宣告自己王朝的覆灭,也很难再找出一个想尽办法救国而不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后路的末代皇帝。
崇祯可以把皇后、妃子、公主们杀死或赐死,自己也可以一死殉国,但对于三个儿子,总还是存着他们能够逃出去重振社稷的希望,那么,这三个皇子下落到底是怎样的呢?他的三个皇子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谜。
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九日凌晨,在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帝用三尺白绫吊死在煤山上。
据《明史·诸王传》记载崇祯帝一生共生有七个儿子。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时,皇太子朱慈烺十六岁,皇三子定王朱慈炯十四岁,皇四子朱慈炤只有十岁。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崇祯帝的其他儿子都是早夭。崇祯帝为给大明保留一丝血脉,让儿子们都换上平民衣服,由太监护送逃出北京城。临死,他还写下遗诏,要求各地官员协力辅佐太子,重振大明。
那么,这个出逃的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又到哪里去了呢?三个十多岁的少年,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富贵乡里,他们能在纷飞的战火中生存下来吗?尤其是太子朱慈烺的下落更是成为各方势力高度关注和争夺的对象,因为一个国家的继承人如果仍然活着,那就不能说这个国家已经亡了,他随时有可能召集愿意追随他的人重建国家。那么朱慈烺的归宿到底如何?
一种说法是:太子朱慈烺兵荒马乱之中失踪。却说亲信太监接受崇祯皇帝嘱托,藏匿了太子等三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发布悬赏令,寻找这三个重要人物的下落。太监见利忘义,为重赏所诱,很快交出了三人,邀功请赏。李自成鉴于他们还未成年,没有处死他们。
太子乘机向李自成提出三条建议:第一,不可惊动祖宗陵寝;第二,迅速安葬父皇、母后;第三,不可杀害百姓。从以后的事态发展来推断,李自成似乎接受了这些建议。李自成出征山海关兵败后,把太子等三人,交给了吴三桂。多尔衮命令吴三桂不得进入北京,向西追击李自成,吴三桂不得不把太子等送到太监高起潜处暂时落脚。随着政权的迅速更迭,兵荒马乱之中,太子等三人便不知下落了。
第二种说法是:被清廷捕获杀害。崇祯太子一行三人后来到了外公周奎家中,还和长平公主见过一面,大家抱头痛哭。皇亲周奎害怕引来祸水,便将他们逐出家门,被巡逻的士兵逮捕。叫来太监辨认,都说是真太子,于是把他们送入宫中,考察他们对宫廷的熟悉情况,都对答如流。而一些投靠清朝的前明官员为了避免麻烦,极力证明太子是假的。一时间众说纷纭,真假莫辨。摄政王多尔衮的态度很明确,不必继续争论,真假都无妨。随后处死了主张太子是真的官员,又在次年四月初四,公开布告天下,说太子是假的,然后把他们秘密处死。清朝廷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不愿意承认前明的太子,果断处死,是为了避免改朝换代之际引起民心动摇。
这种说法在《石匾书后集》中的《烈帝本纪》及《太子本纪》中均可看到,应该说是符合历史真相的。但是,又有记载说后来太子在南方出现了,与此种说法似乎矛盾:慑于多尔衮的命令,吴三桂不得进京,他在途中释放太子,在皇姑寺把他交给太监高起潜。高起潜和太子前往天津,由海路抵达扬州。他发现南明当局并不欢迎太子,想杀死了事。他的儿子高梦箕(原任鸿胪寺少卿)极力反对,挟太子渡江,辗转来到苏州、杭州。
这时候已经当了监国的朱由崧,听说崇祯皇帝的太子前来投奔,十分害怕,因为如果证明这个少年真是太子,他就得归政,于是朱由崧打定了主意,坚决不承认前来投奔的少年是真太子。但是无论在朝廷上如何盘问,少年都对答如流;从北方逃过来的老太监也都指认少年确实是太子朱慈烺,尽管如此朱由崧还是一口咬定少年是假扮太子,不由分说把他关进监狱,并将知道内幕的一些大臣毒死。据说,后来清军攻破南京,太子朱慈烺被押回京,在北京被清朝当局处死。清朝方面的行动,使真假太子之谜又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更加难以辨别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子跟随李自成败退,后逃出做了和尚。在李自成军队败退北京的路上,刘宗敏受了重伤,放松了对他的看管,他就找了个机会和他以前的老师李士淳从闯王的军中逃了出来,后来到了李士淳的老家广东嘉应州阴那山出家当了和尚。据说太子死后,庙里就开始供奉一尊“太子菩萨”的神位。这尊神位始终保留着,直到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了,人们才知道原来供奉的这尊塑像就是明朝的逃亡太子。李士淳的后人也声称他们的先祖确实在乱军之中救了太子,并把太子带回自己的家乡,两人还一同出家做了和尚。
种种说法,难辨真伪,不过,这都是皇太子生死之谜的一个环节,给历史增添了不少扑朔迷离的色彩,更显出它的无穷魅力。
明朝灭亡后崇祯三个皇子下落竟成千古之谜
在诸多亡国之君中,恐怕很难再找出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这样,是在殚精竭虑、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用死来宣告自己王朝的覆灭,也很难再找出一个想尽办法救国而不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后路的末代皇帝。
崇祯可以把皇后、妃子、公主们杀死或赐死,自己也可以一死殉国,但对于三个儿子,总还是存着他们能够逃出去重振社稷的希望,那么,这三个皇子下落到底是怎样的呢?他的三个皇子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谜。
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九日凌晨,在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帝用三尺白绫吊死在煤山上。
据《明史·诸王传》记载崇祯帝一生共生有七个儿子。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时,皇太子朱慈烺十六岁,皇三子定王朱慈炯十四岁,皇四子朱慈炤只有十岁。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崇祯帝的其他儿子都是早夭。崇祯帝为给大明保留一丝血脉,让儿子们都换上平民衣服,由太监护送逃出北京城。临死,他还写下遗诏,要求各地官员协力辅佐太子,重振大明。
那么,这个出逃的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又到哪里去了呢?三个十多岁的少年,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富贵乡里,他们能在纷飞的战火中生存下来吗?尤其是太子朱慈烺的下落更是成为各方势力高度关注和争夺的对象,因为一个国家的继承人如果仍然活着,那就不能说这个国家已经亡了,他随时有可能召集愿意追随他的人重建国家。那么朱慈烺的归宿到底如何?
一种说法是:太子朱慈烺兵荒马乱之中失踪。却说亲信太监接受崇祯皇帝嘱托,藏匿了太子等三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发布悬赏令,寻找这三个重要人物的下落。太监见利忘义,为重赏所诱,很快交出了三人,邀功请赏。李自成鉴于他们还未成年,没有处死他们。太子乘机向李自成提出三条建议:第一,不可惊动祖宗陵寝;第二,迅速安葬父皇、母后;第三,不可杀害百姓。从以后的事态发展来推断,李自成似乎接受了这些建议。李自成出征山海关兵败后,把太子等三人,交给了吴三桂。多尔衮命令吴三桂不得进入北京,向西追击李自成,吴三桂不得不把太子等送到太监高起潜处暂时落脚。随着政权的迅速更迭,兵荒马乱之中,太子等三人便不知下落了。
第二种说法是:被清廷捕获杀害。崇祯太子一行三人后来到了外公周奎家中,还和长平公主见过一面,大家抱头痛哭。皇亲周奎害怕引来祸水,便将他们逐出家门,被巡逻的士兵逮捕。叫来太监辨认,都说是真太子,于是把他们送入宫中,考察他们对宫廷的熟悉情况,都对答如流。而一些投靠清朝的前明官员为了避免麻烦,极力证明太子是假的。一时间众说纷纭,真假莫辨。摄政王多尔衮的态度很明确,不必继续争论,真假都无妨。随后处死了主张太子是真的官员,又在次年四月初四,公开布告天下,说太子是假的,然后把他们秘密处死。清朝廷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不愿意承认前明的太子,果断处死,是为了避免改朝换代之际引起民心动摇。
这种说法在《石匾书后集》中的《烈帝本纪》及《太子本纪》中均可看到,应该说是符合历史真相的。但是,又有记载说后来太子在南方出现了,与此种说法似乎矛盾:慑于多尔衮的命令,吴三桂不得进京,他在途中释放太子,在皇姑寺把他交给太监高起潜。高起潜和太子前往天津,由海路抵达扬州。他发现南明当局并不欢迎太子,想杀死了事。他的儿子高梦箕(原任鸿胪寺少卿)极力反对,挟太子渡江,辗转来到苏州、杭州。
这时候已经当了监国的朱由崧,听说崇祯皇帝的太子前来投奔,十分害怕,因为如果证明这个少年真是太子,他就得归政,于是朱由崧打定了主意,坚决不承认前来投奔的少年是真太子。但是无论在朝廷上如何盘问,少年都对答如流;从北方逃过来的老太监也都指认少年确实是太子朱慈烺,尽管如此朱由崧还是一口咬定少年是假扮太子,不由分说把他关进监狱,并将知道内幕的一些大臣毒死。据说,后来清军攻破南京,太子朱慈烺被押回京,在北京被清朝当局处死。清朝方面的行动,使真假太子之谜又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更加难以辨别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子跟随李自成败退,后逃出做了和尚。在李自成军队败退北京的路上,刘宗敏受了重伤,放松了对他的看管,他就找了个机会和他以前的老师李士淳从闯王的军中逃了出来,后来到了李士淳的老家广东嘉应州阴那山出家当了和尚。据说太子死后,庙里就开始供奉一尊“太子菩萨”的神位。这尊神位始终保留着,直到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了,人们才知道原来供奉的这尊塑像就是明朝的逃亡太子。李士淳的后人也声称他们的先祖确实在乱军之中救了太子,并把太子带回自己的家乡,两人还一同出家做了和尚。
种种说法,难辨真伪,不过,这都是皇太子生死之谜的一个环节,给历史增添了不少扑朔迷离的色彩,更显出它的无穷魅力。
相关参考
在诸多亡国之君中,恐怕很难再找出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这样,是在殚精竭虑、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用死来宣告自己王朝的覆灭,也很难再找出一个想尽办法救国而不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后路的末代皇帝。崇祯可以把皇
在诸多亡国之君中,恐怕很难再找出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这样,是在殚精竭虑、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用死来宣告自己王朝的覆灭,也很难再找出一个想尽办法救国而不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后路的末代皇帝。崇祯可以把皇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时年33岁。崇祯恐怕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特殊的地位,死后也不得安宁,三位皇子的下落,居然引出一场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的政治风波。朱慈焕真假太
明朝灭亡,很多人都喜欢将罪责归结于崇祯皇帝没有从北京撤退到南京,这才导致后来的南明政权不稳。然而就算崇祯皇帝逃到南京,也不见得能够守住江山,在崇祯皇帝登基之前,明朝的形势比南明政权还要好,可现实是,崇
在诸多亡国之君中,恐怕很难再找出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这样,是在殚精竭虑、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用死来宣告自己王朝的覆灭,也很难再找出一个想尽办法救国而不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后路的末代皇帝。崇祯可以把皇
皇位最有竞争力的三位皇子,但最终当皇帝的却不在这三位皇子当中
中国古代乃至清朝,皇位的继承三种形式:选亲(嫡长子继承制)、选能、凭实力争夺江山。但是雍正非嫡非长,论资历、论名望、论能力,可以说是典型的三不沾。但是雍正最后就是皇位的继承者。雍正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最是无情帝王家。历代帝王家的「”兄弟情”,皆是玻璃做的。以清朝为例子,康熙24个儿子,有9个参与夺嫡,最终,四阿哥胤禛胜出,成为后来的雍正帝。其他参与夺嫡的皇子,不是终身监禁,就是被赐死。可见,帝王家
朱由检历史上称之为崇祯皇帝,因为其一生具有悲剧性色彩,同时又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因此在历史上非常的有名,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有朱由检的身影。朱由检是谁的儿子?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明熹宗朱由校是
最是无情帝王家。历代帝王家的「”兄弟情”,皆是玻璃做的。以清朝为例子,康熙24个儿子,有9个参与夺嫡,最终,四阿哥胤禛胜出,成为后来的雍正帝。其他参与夺嫡的皇子,不是终身监禁,就是被赐死。可见,帝王家
明朝灭亡以后,崇祯帝所有儿子全部被杀,但是六十多年之后,却出现了一个自称是崇祯帝之子的前朝皇子,这是怎么回事? 在清史记录中,崇祯帝第五子朱慈焕五岁早夭,可是多年之后冒出来的明朝皇子却恰恰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