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枋头之战背景 解读枋头之战有什么影响
Posted 慕容
篇首语: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枋头之战背景 解读枋头之战有什么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枋头之战背景 解读枋头之战有什么影响
在公元369年的时候,晋大司马桓温,就曾率领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出发,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而这次战争就是枋头之战。那么这次战争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枋头之战战略图
根据历史资料中的记载,桓温第三次北伐,也就是史上的枋头之战,它是在东晋内部权力相争而面临短兵相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场战争。
据说当时,中原的各个形势对晋朝来说很是不乐观。之前,前燕和东晋就曾在许昌进行了几次的拉锯战,战争的最终结果就是丢掉了这一重镇。后来在363年至365年的这两年时间中,淮阳一带的区域也被失守。最后,洛阳城的各个守将认为这座孤城很是难守,于是纷纷找了个借口,然后自己带兵逃离,最后只留下了沈劲一人带领着不到五百人的侍卫严防守城。
于公元365年的时候,前燕国的一位名将慕容恪、以及慕容垂兄弟一起率兵再次进攻洛阳城,面对这样大的阵仗,洛阳自然面临攻破的结果,结果还是被破,而将军沈劲也死在了这场战争中。
在不久之后,鲁郡、高平、宛城这些个地方又接连的被前燕国军队攻破,燕军甚至还大掠到汉水以北地区。后来在公元368年的时候,晋廷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列诸侯王之上。在次年的五月份,桓温则亲自带领着军队以及五万人的骑兵,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北伐,枋头之战也将拉开了序幕。
枋头之战过程
公元369年,枋头之战在晋大司马桓温的进攻下拉开了序幕。虽然这一事件的发生地点并不是在枋头,可是因为史书上习惯性的称此次战役为枋头之战,于是这个就一直沿用了这个名字。那么历史上关于枋头之战的战争过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大司马桓温
在史书上,这场战争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就是势如破竹,直逼邺城。在同年七月份的时候,桓温首开战果,并攻克湖陆,还擒拿了前燕守将慕容忠。面对自己的小伙伴被抓走,燕主慕容暐于是下令让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并调集了两万的兵马,与桓温在黄墟进行交战,可是还是战败了,最后只有慕容厉一个人单马逃回。后来桓温进驻武阳,并连连逼近邺城。得知此消息的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闻知大惊失色,并打算逃回故乡龙城,将中原拱手让出了。但是在后来与慕容垂的战争中,败了下来,于是命令众将士全部撤退。
第二阶段就是粮断而归,大败归途。前燕将在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决定要出手攻打桓温,但被慕容垂阻止了。在慕容垂认为,并不打算让桓温就这么安稳地回去,他心里很清楚,桓温精通兵法,警惕性又很高,一定会以精兵断后,慢慢撤退。于是就慢慢耗着他们。知道他们的粮食快要用完的时候就出击。于是在后来的战争中,面临慕容垂、德两兄弟的夹击,晋军大败,死亡人数超过了有三万人。在这前秦的援军面对此情况,连忙继续攻击桓温的部队,最终使得桓温战败,损兵人数近万。
枋头之战影响
枋头之战,是由于东晋内部权力出现纷争,即将面临着短兵相接的状况,于是在这哪有那个的情况下,晋大司马桓温拉开了这场战争的帷幕。虽然英勇奋战,但是最终还是败了下来。那么,这次的枋头之战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枋头之战
首先对于东晋一方面来说,在此次的战争中,桓温败于战场,威望和实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他的地位也将面临着转折。另外,就拿桓温在江左所积累的权力的过程来看,在这次战争以后,桓温才取得徐、豫,两地,并且还扫清了进入建康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司马昱,使的东晋朝廷成为“政由桓氏,祭则寡人”的朝廷。因此也可以说,桓温在经过第三次北伐战争后,也是他在权力之争中取得胜利的一个顶点。
其次对于前燕方面来说,桓温的这次战争可以说是对前燕的力量给了一次相当大的打击,但是前燕主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在历经枋头之战后,并没有精心治国,反而不朽政务,使得国内政局腐败,为后来前秦的伐燕之战找到了一个绝好的借口。
最后是对于前秦方面来说,通过协助燕国治理晋国,他稳定了自己国家的局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王猛所设想的晋燕两伤而秦得其利的构想,为之后的伐燕战争,以及统一北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王猛充分利用两国外交上表面和好的机会,获得前燕国的相关重要情报,为积极准备灭燕之战做了一定的准备。
枋头之战评价
枋头之战,它的发生并不是在枋头这个地方,而是因为史书上习惯性将这次战役称之为枋头之战,所以才一直沿用这个名字。关于这次的战争,主要是由晋国的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向前燕,前秦发动的一次战争,虽然桓温战败了,但所取得影响还是非常重大的。那么关于历史上的枋头之战又会有怎样的评价呢?
据说,早在桓温在战争中失败之前,前秦的两位大臣之间的一次对话中,就有人预料到日后战争的结局。当时前秦的太子大傅与另一位大臣申胤这样对话到:“大司马桓温士众强整,军队士气很是强烈,而如今大军逡巡高岸,兵不接刃,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另一人申胤则回答道:“从桓温现在的势头来看,似乎是有很大的作为。但我却认为,他肯定是不会成功。因为从他的国家来看,晋朝皇室已经衰弱,桓温又专制他的国,就连晋廷朝臣也未必全部和他是一条心。所以,如果桓温得胜,这个结果肯定是晋国朝臣所不愿意看见的,一定会从中作梗,千方百计阻饶他。另外,桓温又是一位骄而恃众,怯于应变的人,从大军的角度来看,放着大好的机会不加以利用,反而是持重观望,打算不参与战争还想着取全胜。所以说,如果晋军缺乏一定的粮食,肯定会使军心涣散,最终也是不战自败”。
因此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就能看的出来,桓温必败肯定是避免不了的。所以说,内部之间的不团结,是东晋群臣不能取得北伐胜利的一个最关键因素。
相关参考
>枋头之战>公元369年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一路,打到距前燕都城仅几十里的枋头,桓温屯兵枋头,遭遇前燕殊死抵抗,又因粮道断绝
慕容恪死后,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没有人愿意重用慕容垂,大司马这个三军总司令的职位给了慕容暐的弟弟慕容冲。慕容冲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骁勇善战,可这会儿他才十岁。慕容评于是成为摄政,和太后可足浑氏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后改名慕容备德,字玄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母公孙氏,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皆为其兄,五胡十六国时期南燕开国皇帝。太和四年(369年),...
...兄,五胡十六国时期南燕开国皇帝。太和四年(369年),在枋头之战中,随兄慕容垂打败东晋的军队。太元九年(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任命慕容德为车骑大将军,复封范阳王,居镇护卫,参决政事。慕容宝继位后,任慕容德为...
镇江之战的历史背景史料记载镇江之战的历史背景是镇江战争发生之前,清政府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非常的腐败无能,并且在帝国主义强大的武力之下,没了反抗的勇气,只是一味的想者如何投降,给英国侵略者多少赎城费才能
鸿沟和议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却趁这个时候突然撕毁盟约,追击项羽,想要把项羽一举消灭,但和刘邦约定一起出兵的韩信和彭越却没有来,项羽引兵反击刘邦,大破汉军,刘邦于是深沟高壑,坚守不出。刘邦以加封土地为
石亭之战背景石亭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的战斗,这次作战的双方是魏国的将领曹休和东吴地区的孙权。石亭之战背景可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是当时三国之间征伐不断,江淮地区是三家必争之地,进可北伐曹
郑军的指挥者见周师溃退,十分振奋。祝聃等人建议立即追击,以便扩大战果,但为郑庄公所拒绝。他的看法是“周天子地位虽已今非昔比,但威望犹在,不可过分冒犯,以致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敌视和作对。” 图片来源于网
鸿沟和议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却趁这个时候突然撕毁盟约,追击项羽,想要把项羽一举消灭,但和刘邦约定一起出兵的韩信和彭越却没有来,项羽引兵反击刘邦,大破汉军,刘邦于是深沟高壑,坚守不出。刘邦以加封土地为
鸿沟和议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却趁这个时候突然撕毁盟约,追击项羽,想要把项羽一举消灭,但和刘邦约定一起出兵的韩信和彭越却没有来,项羽引兵反击刘邦,大破汉军,刘邦于是深沟高壑,坚守不出。刘邦以加封土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