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苏联惨败而斩将

Posted 红军

篇首语: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苏联惨败而斩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苏联惨败而斩将

第一次明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初期,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7月9日在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地域进行的进攻战役。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根据"巴巴罗萨"计划,准备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实施突击,围歼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苏军。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司令为S.K.铁木辛哥元帅)奉命固守突出部及其以南共470公里宽的边境地带,掩护主力展开。

德军参战兵力为56个师又2个旅及1个航空队,苏联红军参战兵力为44个师。

6月22日凌晨,德军出动数百架飞机袭击了苏联红军西方面军的26个机场,当天击毁苏联红军飞机738架,夺得制空权。

德军第3装甲集群从苏瓦乌基地域出发,在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的接合部突破防御,尔后向维尔纽斯、明斯克方向发展进攻,第2装甲集群从华沙以东地域出发,向斯卢茨克、明斯克方向快速推进,第4集团军随后跟进。

23日,德军占领格罗德诺。苏联红军第10和第3集团军各一部向该市实施反突击,未能成功。24日,德军占领维尔纽斯。25日,德军向西方面军深远后方实施两翼包围,苏军面临被合围的危险。

苏联红军奉命通过仅剩60公里宽的走廊,撤离突出部。26~27日,德军2个装甲集群先后进抵明斯克近郊,并于28日占领该市,西方面军主力第3、第10集团军的11个师在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之间新格鲁多克附近地域陷入合围。

29日,德军第9和第4集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以东地域会合,将被围苏联红军分割为两部分。1941年7月9日,被围苏联红军大部被歼,一部分散突围,一部在德军后方开展游击活动。

战役中,德军充分发挥了快速机动的优势,而苏联红军则因准备不足、指挥不当和后撤过迟,蒙受了重大损失。

随着明斯克战役的失利,或是说整个白俄罗斯地区的失败,迫使西南方面区动用了全部的储备兵力,并将部队撤至斯大林防线以东防守。

此役,德军俘虏苏联红军约32.4万人,缴获坦克3332辆、火炮1809门,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西方面军在明斯克地区所遭受的打击仅次于之后的基辅大合围。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美军的惨败以及投降日军

从1月中旬开始算起,我们在巴丹半岛已经奋战了3个月。日本人一点一点地耗尽了我们的弹药,也将我们的身体拖垮了。麦克阿瑟将军固守巴丹半岛、背水一战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前提是我们要有大量的物资储备,这些

历史军事 打得日军惨败频频换主帅

在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成为了国际谴责的对象,当时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在1932年的1月28日晚间,向驻守在闸北地区的国民革命军第19军发起突然攻击,一·

历史军事 明朝几万军队为何会惨败?原因是什么

1521年,也就是明朝正德十六年,时任广东海道副使的汪锐,奉朝廷之命,起兵攻打长期盘踞在澳门、屯门两岛上的葡萄牙海军。可以想象一下,永乐帝时期大明的海军实力那是首屈一指的,到了正德皇帝时期,这种实力还

历史军事 历史上汉匈战争史上汉军最离奇的惨败

在汉匈百年战争史上,在汉武帝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匈奴汗国的时代,一支装备精良、具有极高战斗力的汉军精锐骑兵部队初战告捷后,却在匈奴骑兵再度进攻时,尚未接战,便主动弃械投降。这也许是汉军最离奇的一次惨败了

历史军事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惨败而退

  蒋介石4月20日晚从重庆发来急电,命令远征军将原本在曼德勒会战日军的计划改为“纵深防御”,御敌于国门之外,同时指出“防卫重点是腊戌”。然而,日军已看

历史军事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惨败而退

  蒋介石4月20日晚从重庆发来急电,命令远征军将原本在曼德勒会战日军的计划改为“纵深防御”,御敌于国门之外,同时指出“防卫重点是腊戌”。然而,日军已看

历史军事 曹操惨败赤壁的真相竟是血吸虫带来的瘟疫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一生征战无数,胜败皆有,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曹操有一场战争的长白非常的具有徐戏剧化,那

军事万花筒 王牌旅的惨败

   王牌旅的惨败   第4次中东战争的第3天,当埃军突破"巴列夫防线"并占领伊斯梅利亚至菲尔丹运河东岸一线之后,以军便

历史军事 尹隆河战役清军为什么前期会遭受惨败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农民起义的力量并没有完全消失,但与之前相比,起义军的实力已经不再强大,面对清廷的围剿也更为艰难。而清廷方面,由于已经消灭了最为强大的反对力量,在战略上也不再像之前一样吃力,而是有了

关羽、马谡都违反了诸葛亮的军令,为何诸葛亮不斩关羽而斩马谡

但凡提起三国必定提到诸葛亮,因为整部《三国演义》的中后期几乎就是靠诸葛亮撑起来的,可以说这本书如果少了诸葛亮,也许就索然无味,尤其是蜀汉的诸葛亮与曹魏的司马懿之间的各种相互比较,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