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明朝苟延残喘而后金日益壮大

Posted 太极

篇首语: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明朝苟延残喘而后金日益壮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明朝苟延残喘而后金日益壮大

大凌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战役,它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崛起。大凌河之战背景是在明末清初之时,由于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曾在北宋时期建立金国。历史上为了区分明确,将清朝的前身命名为后金。大凌河之战是苟延残喘的明王朝与正在崛起的后金政权之间的交锋。  

大凌河之战中雕塑

大凌河之战是在两个政权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展开的,所以大凌河之战背景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反面是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崇祯皇帝励精图治仍是无力回天。另一方面是建立不久后金政权,正在日益壮大,内部势力急需巩固。首先明朝经历了几百年的昏聩统治,朝中宦官专权,打了败仗的祖大寿被孙承宗招纳回来后片刻不敢离开军队,以防被押进东厂。所以这就预示了祖大寿在此次战役中会畏手畏脚,不敢全力出击与金军死拼。其次,后金政权中各位皇子争权,最后由于皇太极在千里奔袭上取得巨大胜利,因此在大凌河之战中皇太极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来看,最后战争的结果与大凌河之战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明朝因腐朽而衰亡,最后战争失败已是必然。清军此时积极对外扩张,再加上皇太极杰出的军事天赋和人心把控,招降祖大寿更是必然。

大凌河之战背景是两个王朝的战争,同时也是两个民族的战争。这次战争的失利加速了清军对中原地区的占领。

 大凌河之战过程

大凌河之战过程非常具有心理战的代表性,皇太极对人心的把控堪称恐怖,这也是他最后成为清朝皇帝重要原因,大凌河之战过程中皇太极使用的方式仅是冰山一角,但依旧使祖大寿甘心受降。  

大凌河之战

大凌河之战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首先是围城阶段:皇太极一改原来的强攻战略,将城池围住,使得城内粮草断尽,只能等待援军。其次是打援阶段,前后共价三次援军来救,但都被清军轻易打退,最夸张的是,清军仅用二百士兵将六千明军追杀的狼狈逃窜。皇太极更是利用了一次虚假增援险些围歼祖大寿军队。继而是议和阶段,由于援军兵力虚弱不是清军对手,只能在城中坚持,面对皇太极的议和,思量过后依旧坚持。最后攻坚阶段,四万明军救援,但是祖大寿按兵不动,以为这是皇太极的又一次奸计,但最后结果证明,自己再次上当。对自己和明王朝彻底失望的祖大寿只能带领手下将领甘心受降。

大凌河之战过程在现如今的影视作品中已有改动,虽然祖大寿是明末三杰之一的将领,但与最后叱咤中国的皇太极相比依旧是小巫见大巫。皇太极对祖大寿的军事才能是非常肯定的,这也是皇太极一直耐心劝降的原因,同时这也皇太极为了展示自己的招贤纳士,与腐朽黑暗的明王朝做出鲜明对比。可以说大凌河之战是明朝将领甘愿受降的开端。

 大凌河之战结果

大凌河之战结果是以清朝皇太极取得最终胜利,明朝祖大寿向清军投降为结局而告终,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战争之一。 

大凌河之战画像

大凌河之战结果以清朝获胜告终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三点。第一,大凌河之战的时代背景处于明末清初年间,明王朝此时已经处于衰落时期。大凌河之战的社会背景为当时存在两个政权,明王朝内忧外患,内忧是明王朝内部统治已经腐败衰落,外患是新兴的后金政权正在日益壮大。第二,大凌河之战的领导能力,其参战方为清朝皇太极和明朝祖大寿,其中皇太极具有杰出的军事才干和凝聚力,在作战期间,利用恩威并施、招降恐吓等多种手段,将心理战术和实际作战巧妙结合,给予对方作战压力。

另一方面,明朝祖大寿畏手畏脚,不敢主动出击作战,毫无作战策略和方针也是其相差实力悬殊,最终失败的原因。第三,作战过程,大凌河交战过程主要分为围城阶段、打援阶段、议和阶段和攻坚阶段四个阶段,这四个作战阶段,皇太极一直占据主攻方,祖太寿一直采取坚守和按兵不动的策略,最终皇太极优势凸显,祖太寿为首的明军节节退败,以投降作为结果为此次大凌河之战画上了句号。大凌河之战的结果以皇太极为首的清军获胜,祖太寿为首的明军战败。

 大凌河之战持续了多久

大凌河之战持续多久在历史上具有明确的记载,公元一六三一年农历八月六日,皇太极联合蒙古军队,亲自率领大军,在大凌河附近驻扎下来,开始准备攻城。经过两个多月的交锋,同年农历十月,祖大寿大开城门带领部下投降。经过一系列的善后工作,农历十一月九日大凌河之战彻底结束。依据上面两个时间的记载,可以推算出大凌河之战持续多久,前后共计三月零三天。 

大凌河之战图片

虽然已有明确记载,大凌河之战持续多久在历史上仍有异议,主要原因是大凌河之战的过程中,祖大寿于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命部下代表自己去清军大营投降议和,他本人更是在农历十月二十八日正式放开城门,迎清军入城,从这点开始算起,大凌河之战已经结束,所以大凌河之战持续多久依旧值得商榷。

历史是严谨的,但是历史体现了更多的教育意义,大凌河之战是明末时期一次具有代表意义的战争,在战斗过程当中,皇太极非常欣赏祖大寿的军事才能,运用一系列的心理战术,恩威并施,并耐心招降,最后使祖大寿极为感动,带领部下,心甘情愿的向皇太极投降。由此可以看出,在帝王之术的使用方面,皇太极还是非常娴熟了。在大凌河之战持续当中,皇太极能够做到礼贤下士,对汉族将领一视同仁,从而使得更多的汉臣接受招降。即通过对此次战役的分析,可以得出身为帝王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心理战术,找到君臣关系的平衡点,那么就能够得到大臣的真心辅助。综上,不管大凌河之战持续多久,它留下的教育意义和史学意义是更值得关注的。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明朝特殊军 以少胜多击退后金最彪悍的骑兵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之后,他的雄心壮志被进一步点燃,同时为了掠夺更多的人口、抢占更大的地盘,他将主意打到了疆土万里、人口亿万的大明朝身上。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在盛京发布了“七大恨”的

明朝皇帝朱由校为求江山安稳竟然做出这等事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内忧外患,南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正在壮大。关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他所带领的这个民族实力就在不断增强,逐渐就对明朝构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在那个封建迷信的时代,这种军事实力上的提高都

明朝皇帝朱由校为求江山安稳竟然做出这等事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内忧外患,南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正在壮大。关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他所带领的这个民族实力就在不断增强,逐渐就对明朝构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在那个封建迷信的时代,这种军事实力上的提高都

明朝历史 明朝灭亡的原因

小奈直接的原因当然就是李自成的叛乱攻进北京城使崇祯自杀加上满清入关灭了明朝南方苟延残喘的几个小朝廷但是你如果要说真正的原因是理学家构成僵化的官僚体制基本上你提到的"皇帝昏庸,太监弄权等而亡国

历史军事 明军首次打败后金军 努尔哈赤兵败病死

宁远之战是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此战明军取得胜利,后金军战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打败后金军。 明廷情况1621

明朝历史 外患对明朝军事上的影响

明朝的主要外患如下:倭寇鞑靼.瓦剌女真(后金).满洲(清)1.倭寇为患元世祖时曾两次派兵远征日本,皆失败而归。从此中日两国都禁止人民往来通商。那些原来从事海外贸易的日本人,便约同一些浪人结合成海盗,时

历史军事 为什么说山海关之战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原因是什么

1644年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存在着三个主要政权,苟延残喘的明朝,锐意进关的清朝,以及代表以李自成为主的大顺朝。1644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一年。此时的明朝可谓是已经气数无多,既要防备农民军随时会攻向北

历史军事 为什么说山海关之战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原因是什么

1644年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存在着三个主要政权,苟延残喘的明朝,锐意进关的清朝,以及代表以李自成为主的大顺朝。1644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一年。此时的明朝可谓是已经气数无多,既要防备农民军随时会攻向北

历史军事 为何说后金是最恐怖的骑兵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后金领袖努尔哈赤大举进攻明朝辽东重镇沈阳。  沈阳作为辽东重镇,辽阳的藩蔽,防御十分的完备坚固:沈阳城外层层匝匝地挖了十多道深沟,沟壑间纵横交叉,深一人许,堑底插尖

历史军事 后金崛起:萨尔浒之战

明万历47年(公元1619年)正月,努尔哈赤再次亲率大军进攻叶赫部,这一次给了叶赫部以沉重的打击。叶赫部赶紧向明朝求援。明帝国在努尔哈赤攻陷抚顺、清河以后,已任命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起用山海关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