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日本提出对华三原则 战时对华政策的表里不一

Posted 历史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日本提出对华三原则 战时对华政策的表里不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日本提出对华三原则 战时对华政策的表里不一

1935年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对华三原则。这三原则为﹕“日中提携﹑承认满洲国﹑共同防共。”

  日本在外交谈判中坚持“广田三原则”

在双方提出了各自的“三原则”之后,中日首先在东京,后来主要在南京,进行了关于“三原则”的外交谈判。

接到蒋作宾向外交部的报告后,10月9、10日,南京政府以汪精卫为首的少数干部,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于10日向蒋作宾发出了“蒸电”。蒋介石收悉后,于13日急电汪精卫,指出:如果日方三原则“为所传要求放弃以夷制夷之外交,尊重伪满与联盟防赤之三条,则形式似较减轻,而其内容即为脱退国联,承认伪国与联盟对俄之变相,亦即实施此内容之第一步也。故其意义深重,不得不郑重考虑……我方应立对案之原则。”南京政府遂以极其慎重的态度,经过反复考虑,研究出了对案,并于18日由外交部训令蒋作宾。同日,蒋介石以杨永泰的名义,两次致电蒋作宾,对于外交部的上述指示进行了多处重要的修正:“愿与日本协议有效之方法”之“愿”字改为“拟”字;“但应于互尊主权独立原则下行之”改为“但必须于不妨碍中国之主权独立原则下行之”;“至于中国所提三大原则,切盼早日商议实行”改为“但必须于中国所提三大原则为实施之前提”;将“至于中国北部边境一带至独立原则之下行之”删去,改为“故依此原则可与日本协议有效之方法”;删去“对于在各省滋扰之赤匪”;对于“中国北部边境一带应如何防范,中国拟与日本协议有效之方法,但必须不妨碍中国主权独立原则下行之”一句,只可以作为口头说明,若其有备忘录,则依照以上所说修改之。蒋氏的上述修正,恰是攸关“三原则”特别是华北问题的重要之处。

10月21日,蒋作宾大使与广田外相在东京进行了第四次会谈。蒋作宾首先宣读了国民政府20日的文字答复,其中再次复述了9月7日中方提出的三原则、日方10月7日提出的三点要求,并表示如果日本完全实行中方三原则,中国也对于日方三原则表明答复意见;最后并严正指出:他本人9月7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切条项,日本必须实行,除满洲问题以外,一切必须恢复到九一八以前的状态。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以文字照会的形式,正式向日方表示的答复意见。④ 随后,广田外相与蒋作宾进行了会谈。⑤ 对于中国政府的正式明确回答,广田“概括的谓为空无一物”;并再次指出:中方以日方首先同意中国三原则之后再来承认日方三原则,这“与日本政府之意思相差尚远”。此次会谈,是中日在东京进行的最重要的一次谈判。中方以再次明确提出三原则并要求日方首先实行中方的三原则,拒绝了日方的三原则;日方不接受中方的三原则,并仍然坚持自己的三原则。故此次谈判并无结果,只不过成为中日各自表达立场的机会。

10月28日,蒋作宾大使因奉命将于31日回国,在向广田外相辞行时,双方进行了第五次会谈。在谈到“三原则”问题时,广田指出:中方三原则之宗旨,与此前王宠惠所提大致相同。他并特别说明:日方三原则系经外务省与陆海军等部门充分协商后决定的,今后仍将据此进行。蒋作宾回国之后,中国驻日使馆代办丁绍伋与日本外务次官重光葵,继续在东京进行谈判,但中日会谈的主要舞台已转到了南京。

蒋作宾回国之后,南京方面因忙于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和五全大会的召开,关于“三原则”的谈判一时沉寂下来。但日本方面鉴于华北局势的迅速发展,却急于开始同南京政府进行谈判。11月11日,广田外相训令其驻华大使有吉明迅速赶赴南京,向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方面要人,说明日本方面的三原则,以努力实现日方之目的。日方主动将三原则谈判的舞台,转移到了南京。

对于日本当时急于推行的三原则谈判,中国政府在既不能拒绝,又不能接受的情况下,继续与之进行外交谈判,企图以此挽救华北危局。在国民党五全大会确定了对日方针并获得了其外交授权之后,11月20日,蒋介石在南京接见了有吉明大使。他对于日本的三原则表示:“个人意见赞成,无有对案。但三原则中之二、三两项交涉华北问题,故必须中央派大员赴华北主持军民两政,方能与日方负责人员进行商讨。”⑥ 蒋氏企图以个人同意日本三原则,来制止日本策动的华北“自治”,并实质上否认其三原则的根本实行。他在当日日记中不无得意地写道:“下午见有吉对华北事,力排其妄言与威胁,乃得相当之结果。”

听者有心。日本政府抓住其曲解的蒋介石同意其“三原则”这一点,企图加速进行外交谈判,以求中方首先认可其“三原则”,进而掩护其“华北自治工作”。22日,广田外相训令有吉大使,要他抓住蒋介石既已同意的事实,继续推进关于三原则的谈判,并特别说明:此电已经与陆、海军方面进行了协商。

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之后,12月16日兼任行政院长的蒋介石,选任张群为外交部长。张群决定采取主动与日本外交当局谈判的战略:在交涉方式上,继续由两国外交官以外交方式办理;但在交涉内容上则有较大的转变,即进行中日两国关系的整体调整。他的主张其实也来自于当时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的建议。⑦ 于是,中国政府在南京主动发起了与日本的调整国交谈判。

12月20日,张群部长主动约见有吉明大使,与其进行了“调整中日关系”的首次会谈。根据中方的记录,张群首先表示“愿以最大之努力商讨中日间整个关系之调整”,有吉则以现在许多小问题未解决而难求整个问题之解决,进而提出继续谈判三原则,并提出11月20日蒋介石表示过无条件赞成日本三原则的问题。张群答曰:“蒋委员长言无对案,系对三原则之实施而言,绝非无条件的赞同。”他再次提议“与其谈抽象之原则,不如谈具体之办法”,并在与有吉就华北问题进行商谈后表示:日本必须停止在华北的一切活动,否则一切问题将无从解决。可见,张群是以首先解决华北问题,再次打破了日本纠缠于“三原则”问题以及“先决定原则,再解决具体问题”的谈判企图。但是对于中方提议的调整国交谈判,有吉明先以其并无全权、将转达于政府,继以其不常驻南京等由,搪塞敷衍。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1936年1月21日“广田三原则”

1936年1月21日“广田三原则”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华北事变后发表的所谓日本政府对华政策新方针。1933年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华北渗透蚕食,一面大肆鼓吹“中日经济提携”,一面进行大规模军事侵华准

历史军事 日本政府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东北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

历史百科 充满侵华野心的纲领——日本《对华政策纲领》出笼

充满侵华野心的纲领——日本《对华政策纲领》出笼日本昭和2年(1927)4月20日,裕仁天皇任命田中义一为首相,组织新政府,以取代侵华不力的若槻礼次郎政府。田中义一,这位极端反华派,成为日本侵华纲领的制

高中历史 抗战胜利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抗战胜利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形成了美苏对立的基本格局,但是,最尖锐的矛盾并未直接表现在美苏之间,而是存在于广大中间地带。美国以所谓“反对共产主义威胁,第三次世界大战

高中历史 抗战胜利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抗战胜利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形成了美苏对立的基本格局,但是,最尖锐的矛盾并未直接表现在美苏之间,而是存在于广大中间地带。美国以所谓“反对共产主义威胁,第三次世界大战

美国 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大力推行夺取世界霸权的战略,加紧对外扩张。在远东,中国首当其冲,成为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重要对象。战后美国侵华战略的形成1941年12月太平洋

苏联 苏联·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对华政策讲话

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对华政策讲话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乌兹别克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发表对华政策的讲话。勃列日涅夫在讲话中,指责中国对外政策中有许多不符合社

历史军事 美造动乱不反省 对华满腔怨妇心理

“搭便车”曝出美“怨妇”心理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连续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和金融危机等打击,应对又接连出错。在缺乏证据、无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美国贸然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不仅造成中东地区的严重动荡,

历史百科 1899—1900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

1899—1900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所谓“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华政策的一种称呼。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租借”土地并划分它们的势力范围。美国为了不在这场争斗中落

俄媒称奥巴马对华遏制政策挑起新型核武器竞赛

据俄新社12月9日报道,《环球研究》的分析家布莱克·伍德、马克和保罗·米切尔认为,乌克兰国内政变、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和威胁、北约的东扩、奥巴马政府在亚太地区的政策转变以及对中国的遏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