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抗战老兵重见99岁革命引路人 “小男孩”了却心愿
Posted 历史
篇首语: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抗战老兵重见99岁革命引路人 “小男孩”了却心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抗战老兵重见99岁革命引路人 “小男孩”了却心愿
“就是她,终于知道她的下落了!没想到她还活着,她是我一辈子最敬重的人!我一辈子就见过她三次!”8月24日,本报刊登了《99岁新四军老战士重走战斗点》一文,89岁的翁清老人看到报道后,十分激动,晚上连觉也没睡好。昨天,在记者面前,他仍不停地喃喃自语。
翁清所说的这个人,就是本报报道中的主人公杨平。1940年7月,新四军东进解放黄桥,杨平从新四军调地方工作,任三分区泰兴县四区妇女科长,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动员青年参军。就是在这里,她引领翁清走上了革命道路。
70多年难忘记
没想到晚报上又见“大姐”
1940年,日军占领黄桥镇。杨平任三分区泰兴县四区区委书记,领导四区的抗日斗争。区游击连化整为零,打游击战;组织民运工作队宣传小组;成立锄奸小组;找关系户,建落脚点;发展地方武装,组织自卫队、基干队;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其后杨平先后短期任二区、三区区委书记。后到泰兴县委宣传部工作。1942年11月,任三分区地委巡视团团长。
这位区委书记有些特别,既端庄美丽,又落落大方,还是大城市里来的扬州姑娘,老百姓非常喜欢听她开会动员。一次,在泰兴县横垛乡会场黑压压的人群中,有一名13岁的男孩,听得入了迷,被这位漂亮的大姐姐的口才、姿态深深打动,暗暗地下决心:将来我也要做一个像她一样的新四军战士。
就是在那次开会后,他开始参加了革命,1943年7月,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名小男孩就是翁清,他一辈子也忘不了当年开会的情景。前几天住院时,还和一位扬州病友聊起了这件事,“想见见这位扬州大姐。”那位病友说:“都快一百岁的人了,一点线索也没有,今生恐怕难见了!”翁清听后无限伤感。
万没想到,没过几天,他就看到了《扬州晚报》上刊登的杨平重走战斗故地的报道。
此前只见过三次
被敌包围转移后就没再见面
翁清说,这辈子,他一共就见了三次杨平。第二次是这样的:
在泰兴县横垛乡有一条大河,叫刁王河。在河的左岸是游击区,在右岸则是伪化区。有一天,敌人突然来了,杨平等区干部仓促撤退。不习水性的杨平只好往河里跳,准备横渡,可是没游多远,就淹在了水里。正在不远处的翁清的父亲赶紧跑过来跳下河去,把已喝得满肚子水的杨平拖上岸来,让她头朝下脚朝上,吐出了口鼻中的水和污泥,好久杨平才缓过劲来。稍微有了点力气,杨平就赶紧转移了。当年翁清目睹了这一幕,他为父亲救了区委书记杨平的命倍感自豪。
第三次见到杨平,是杨平带领民运工作队在东官垛庄上开会,刚刚参加革命的翁清也参加了。从分界扫荡回来的蒋垛的伪军听说共产党在开会,马上将会场包围了起来。杨平正在主持会议,听说敌人来了,她从容地安排大家分散转移。区农工会主任王如林是位从上海派来的地下党员,急中生智,扮成瞎子,让翁清搀着他混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可是杨平去了哪里,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了。
重走战斗故地
本报报道了却“小男孩”心愿
后来,翁清在战斗中逐步成长起来了,在泰兴七个区中担任过四个区的区委书记,离休前是泰兴市建工局党委书记。几十年来,他从未忘记作为他革命领路人的大姐杨平,但是“只知道是扬州人”,却一直不知道在哪里。这个故事他跟老伴、子女也不知讲了多少遍,可是谁也不能帮他了结这个心愿。
万万没想到,在垂暮之年,在《扬州晚报》上能看到杨平的确切消息,翁清倍感欣慰。
据了解,如今已近百岁高龄的杨平老人,多种疾病缠身,尤其是严重的脊椎病变,身体已近90度弯曲。今年6月,杨平来到临泽镇小葛庄——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诞生地。当年杨平在临泽这片红色热土上留下了足迹。尽管她身患多病,但这些都没阻止她对党的热爱和忠诚,也没有影响她对第二故乡临泽的向往和眷念。
“终于再次踏上了故乡临泽的土地。”这是杨平站在这片自己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的肺腑之言。杨平一行在该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陆信成蛋行、陆家竹厂、房德隆茶叶店、韩家糟坊、寿松巷、老街等旧址。
相关参考
淞沪抗战老兵、广东省目前健在的最长寿的抗日卫国勇士、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丰道村兴隆坝村民小组村民黄胜庸,昨日迎来了自己110岁的生日。当天上午,来自上海、浙江和广东揭阳、湛江、梅州、河源等地关爱抗战老兵
寻访地点:江东档案馆 寻访内容:抗战老兵的抗日故事 讲述人:于文喜,98岁,抗战老兵江东区曙光路23号,98岁的抗战老兵于文喜就住在这里,每日过着平静的生活,看看电视,翻翻报纸,天气好的时候出
86岁泰国华侨老兵陈德钦: 到日军工厂里“策反”“关于抗战,我还专门写了一个回忆录呢!”6月初,在汕头金平区永平路荣隆苑小区一间布置陈旧的房间里,86岁的老兵陈德钦摇扇喝茶,讲述着当年的故事。老人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九一八”事变后弃商从军,到见证日本受降,七十余载过去,如今已110岁高龄的董济民忆起往昔峥嵘岁月,仍因身为“抗战老兵”深感自豪。12月4日,老人寿辰前夕,“互助抗战老兵
众所周知,抗战神剧层出不穷,比如手撕鬼子、肉包炸弹、手榴弹炸飞机等等。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剧情,似乎已经成为了抗战剧中的特色之一。不过,稍微对抗战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明白,所谓的抗战神剧完全是虚构,甚至可
细雨蒙蒙,松柏环绕的南京光华门凝重肃穆。昨天上午9点多,光华门堡垒遗址前,堆满了菊花。77年前的12月10日,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这里展开激战,那场战斗被誉为整个南京保卫战中成功守卫阵地的范例,甚至有
河海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常州抗战老兵协会会长王昌年的带领下走遍常州为抗战老兵们颁发“民族英雄”奖章。■老兵讲述当年抗战与当下抗日神剧完全两回事令敌寇魂飞丧胆的河南老兵谢玉松生活在武进区。老人在一次战
滑县老店镇齐寨村,93岁的抗战老兵齐修体弓腰驼背,手拄木棍拐杖,肩扛一编织袋“战利品”——拾荒得来的饮料瓶、垃圾品,举步维艰,走到家中;并把捡来的“宝贝”放到屋里。老人说:进入夏季,一天可以捡到20多
参加八路军当年,就评上全连模范战士;身带四枚手榴弹,冲出日伪军包围堵截;追歼鬼子和汉奸,争着抓俘虏、缴枪械。七十年前的一幕幕,仍然清晰地印在90岁高龄王明廉老人的脑海中。老人说,年数再久,他也不会忘掉
参加八路军当年,就评上全连模范战士;身带四枚手榴弹,冲出日伪军包围堵截;追歼鬼子和汉奸,争着抓俘虏、缴枪械。七十年前的一幕幕,仍然清晰地印在90岁高龄王明廉老人的脑海中。老人说,年数再久,他也不会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