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为何不给机会将功赎罪
Posted 诸葛亮
篇首语:白头若是雪可替,世上何来苦心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为何不给机会将功赎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为何不给机会将功赎罪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为何不给机会将功赎罪?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28年,三国时期的蜀汉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大事。参军马谡被丞相诸葛亮斩首示众。
原来马谡在诸葛亮北伐之时,未被作战指令。当时魏军来袭,马谡将军队部署在山上,意图至于死地而后生,战法虽然不错,但却并不适合马谡的统兵风格。素来以谋划著称的马谡并不是行军打仗的将才,置于死地而后生更适合项羽、黄忠这样勇猛无前,能带动军队士气的大将。当时马谡所率的蜀不是精兵,自山上俯冲而下虽能占据地利,却无法抹平同张颌军队之间素质的差异。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的决定错过了最佳下山出击的时机,魏军得以安营扎寨、切断水源,以围困山上蜀兵。此战导致街亭失守,对诸葛亮的计划部署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于是挥泪斩马谡的一幕得以上演。
在处置马谡的问题上,当时的蜀汉朝臣大多赞同将功补过,并认为应该给诚心悔悟的马谡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可诸葛亮却执意处以极刑。此事虽在后世争论千古,但作为当事人的马谡却心知自己必死,且明确向诸葛亮表明自己无怨无悔的心态。
蜀汉战前部署
后世之人与当时朝臣反对诛杀马谡的原因更多的是立足于戴罪立功和蜀中人才匮乏而延伸的。自古以来,犯下错误后被赦免刑罚后知耻而后勇,最终戴罪立功者众多。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并未因为战胜而面露愉悦之色,却因楚王斩杀了大将子玉而松一口气。因为晋文公知道城濮战败并非完全是子玉之过,而是许多因素纠葛一起造成的,自身造诣很高的子玉如若被楚王赦免而知耻后勇,对晋国的霸业必然是一种挑战。
晋文公的一番言论成为后世臣子心中明君的楷模。此后不到十年,秦穆公就赦免了崤之战全军覆没的败将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后正式这三人最终击败晋国,为秦穆公争得霸主尊位。
刘备白帝托孤之时,曾对诸葛亮称马谡言过其实。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言过其实的谋臣,却能看穿赤壁大战中孙吴开放曹操北归的意图,同样能进献赦免孟获以收蛮人民心的计策。北伐之时,蜀汉后方南蛮的稳固,马谡功不可没。也正因如此,不论是当时朝臣还是后世的许多史官都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以为然。
其实身在其中的马谡或许早已知晓自己这位名为老师,实为知己的困境。诸葛亮并非不爱惜马谡的才能,否则也不会引以为心腹。甚至也会相信经过此番挫折之后的马谡能够戴罪立功,为蜀汉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马谡不同于他人,他是诸葛亮心目中设定已久的继承人。在诸葛亮完成匡扶汉室的大业中,马谡是在自己百年以后接替自己的化身,延续自己政策的执行者,萧规曹随的最佳继任者。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容不得半点失误,因为失误就意味着信任和权威的减损。
马谡不听王平劝告
公元228年的这次北伐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在终于抚平了刘备贸然伐吴,夷陵惨败造成的创伤之后,准备充分的蜀汉出其不意的席卷雍凉三郡,一片形势大好。然而诡异的是,战略要地街亭的防守并未安排给经验丰富的宿将,而是力排众议的对马谡委以重任。显然这是诸葛亮为马谡积累军事资历、树立威望而做的准备。
而然马谡失街亭之后,一切都完了。形式大好的诸葛亮军因后路存在被切断的风险而被迫撤军,北伐失败了。
马谡不是不知道诸葛亮的战前部署是正确的,他同样也知晓自己在此战中的任务是什么。显然,以一计不同于战前计划的奇谋毁灭被曹魏称作五子良将的张颌,将会是一场不亚于关羽水淹七军的壮举,然而马谡玩砸了。
此战之后,马谡在蜀汉将士中的威信荡然无存,他不仅仅是辜负了诸葛亮对其信任,更是对将来托付军国重任的期望。总之,街亭之战后,马谡已不再可能成为诸葛亮托付后世的化身。而北伐失败之后的蜀汉朝局稳固成为当时的首要事务。
诸葛亮的出师表流传千古
北伐的失败引发以李严为首的蜀中本土势力抬头,诸葛亮自身的地位同样因战前对马谡的任命而遭受损害。因此将自己从丞相自降为右将军的诸葛亮更加不可能赦免情同兄弟的马谡了。
新败之局,如何重振士气,促成蜀汉上下同心比计算马谡的个人价值更为迫切。作为一代智星的诸葛亮又岂会不知抉择。这位凭借卓著的个人能力,鞠躬尽瘁的燃烧着自身的价值,虽最终未能匡扶汉室天下,却也强行续命蜀汉江山四十年。
相关参考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
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员和将领,马谡的才器是让人刮目相看的,而且马谡也喜欢讨论军计,常常与诸葛亮彻夜长谈,也因此为诸葛亮器重。也是因为诸葛亮对马谡太过信任,三国马谡失街亭了。武林军事今日主要讲述三国马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
向朗(约167年—247年),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向朗早年师从于司马徽,并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故,向朗转投为刘备
向朗(约167年—247年),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向朗早年师从于司马徽,并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故,向朗转投为刘备
第73节《孙子兵法》与军事——马谡失街亭所谓“衢地”,乃敌我与第三国的交界之处,临敌军,附临国,占据了它,就掌握了主动权,故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上有一著名战例——“街亭之战”。街亭是汉中的咽喉,街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他是诸葛亮身边的红人,他也是“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的代言人,马谡其人“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见《三国志。蜀书。马谡传》)马谡在军
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刘备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评价为“匡世奇才”。后马谡刚愎自用,街亭失守,使得一向倚重马谡的诸葛亮对其有所疑惑。在人们心目中,马谡几乎成了“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代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他是诸葛亮身边的红人,他也是“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的代言人,马谡其人&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