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一共有多少兵力?赵军真被坑杀了45万人么?
Posted 长平之战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一共有多少兵力?赵军真被坑杀了45万人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一共有多少兵力?赵军真被坑杀了45万人么?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歼灭战,秦国和赵国派出的总兵力超过了100万人,最后秦国取得胜利还杀了赵军45万人。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当时双方真有派出如此之多的人参加这场战役么?而且秦军也只不过比赵军到处10万人左右,为什么会被秦军全歼呢?有些不符合逻辑,从数字上看的确有些不可思议,赵国没理由放任自己的士兵被屠宰。长平之战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因秦军坑杀40万赵国俘虏而闻名。很多近现代的学者都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
但也有坚持古书数据的人觉得,阵亡赵军加上在外围次要战场的友军,可以达到50万人。同样,秦军也得有50万以上,才能应对这场战役。所以,长平之战是一场古代世界的百万大军之战。
那么,这种说法真的站得住脚吗?
两国才有多少人?
长平之战前的战国七雄
旧史料中关于白起坑杀赵军40万降卒的说法,则显然言过其实。以秦赵两国可能拥有的最大兵力,及长平之战双方可能参战的兵力进行分析可知,赵军最大兵力应不超过20万人。秦军的最大兵力则略多于赵军,但也不过20完出头而已。
我们可以先整理一些原始史料对长平之战的说法。不难发现,原始史料的行文用语虽有不同,但都一致认定白起残忍地把赵国降卒几乎都坑杀了。而且一坑杀,就是40多万。
据坑杀40万人的规模计算,那么秦军投入的兵力显然应与此相差无几,也有40余万。再加上双方在长平决战前的其他战斗伤亡,如此合计起来就有百万之数。
所谓《战国策》其实就是当时外交场合的嘴炮合集
然而,《战国策》、《韩非子》等史料中记载的兵力数字并不准确。所谓秦军“战车千乘,奋击百万”、“名师数十百万”都是概数。
赵军“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一说也只是《战国策?赵策》中假托为苏秦的说辞,其余类似的说法也都不足为凭。
战国时期的人口大国也根本养不起百万大军
要想知道两国真正的最大兵力,最科学的方式是从当时两国拥有的总人口数进行推断。战国七雄的总人口约2000万人,而秦地天下三分之一,人众不过什三。也就是说秦国人口占当时天下总人口的30%,约为600万人。
赵国的总人口则可以根据西汉时人口的相对增长率进行反推。从战国至西汉末的数百年间,赵国故地的人口自然增长了188%。当地总人口在西汉时为643万人,据此我们可以算,赵国当时的总人口约为223万人。
虽然搞了郡县征兵制 人口基数却限制着战国时代的军队规模
当时的各国,都实行郡县征兵制,凡年满15-60岁的男子都应服兵役。长平之战前,赵国能服兵役的适龄男子约为60万人,秦国能服兵役的适龄男子约为150万人,这就是理论上两国的最大战争潜力。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都同时拉上战场。国内还需要相当人口进行劳作生产和后勤补给的工作。所以,秦赵两国的总兵力显然都要低于此数。
两国在长平之战能投入多少兵员?
相比楚国 同赵国的边境冲突根本不值得孤注一掷
长平之战并非双方间的殊死决战,大家也绝不可能在此地投入全国兵力参战。从战争起因来看,战前秦赵两国尚无必战之势。后来,韩国将原定献给秦国的上党郡改献给赵国,招致秦国不满,秦赵之间才因领土问题爆发了战争。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占。赵国名将廉颇领兵救援,从此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可见,长平之战只是一场普通的争地战争,双方尚无进行全国动员的必要。
后来秦灭楚时,秦王政与老将王翦讨价还价之后,才决心“空秦国甲士”动员60万人伐楚。说明60万人,已经是秦国对外用兵的最高数量了。长平之战的意义,显然不能与秦楚两国的大决战相提并论。如果再排除驻守本国的军队、防备楚国的部队以及劳师远征的因素,秦国能为长平之战投入的军队至多也只有20余万人。
赵国在长平并为全力以赴 精锐的北方军团还在代地驻守
赵国方面,在长平之战前几年, 相国田单对马服君赵奢用兵“必负10万、20万之众”颇有微词。因为这已极大影响了国内的生产力,使民不得耕作。一般认为,如果动员的兵力超过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国家赖以生存的农业将难以维持,战争也难以为继。赵国作为位置中央的四战之国,其边防压力远大于秦国。除了防备秦国之外,对魏、燕、齐三国同样需要设防,都城邯郸则更需要守卫。
所以,长平之战虽事关重大,但它不过是秦、赵之间的一次争地之战,并非关乎生死存亡的总决战。赵国没理由将全国兵力都押在这一战上,而放弃其他防线。即使把主场作战的优势算上,长平之战中赵国能投入的总兵力最多也不会超过20万人。
司马迁自己的记载也充满了矛盾之处
既然秦赵两国的总兵力加起来至多不超过50万,那么所谓百万大军之说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何况在《史记?白起传》中的“卒四十万人降,尽坑之”与“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的记载也是自相矛盾。
按照《白起传》的记载,秦军虽然胜利,但也付出了“死者过半的惨重代价。既然连以英勇善战著称的秦军都战死过半,作为战败方的赵军又怎么可能只减员10%?赵括在还有90%兵力的情况下,就向损失过半的秦军投降,也显然不合常理。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长平之战的决战阶段时,白起只用2.5万人便能切断赵军后路并形成包围圈。另用5000骑兵就能穿插突破赵军的主阵地,困饿赵军46天。
如果赵国军队真的超过50万人 何以被3万人包围与穿插?
如果按照上面的最大估计值20万计算,秦赵双方在决战时的兵力均只剩10万左右。再减去决战阶段饿死、战死和逃亡者的数量,长平之战后被俘虏的赵军至多不过几万人,距40万之数相去甚远。
如果真的如史料所言,秦军将40万赵军包围了46天,令其无法突围的话。至少需要100万军队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但这一数字就纯属天方夜谭了。
相关参考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长平之战参战方:秦国赵国结果:秦胜赵败参战方兵力:秦国:约55万人,赵国:45万人主要指挥官:秦国:白起,赵国:赵括伤亡:赵:约40万人,秦;约15万秦国和赵国主将对决长平之战秦军
秦国有多少人?长平之战秦国如何养活60万士兵?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长平之战是中国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歼灭战,秦国和赵国兵力的总人数超过了100万,其中赵国约45万兵力,秦国约60万兵力
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45万精锐,可为何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消灭
我们知道,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一次规模巨大的战役,是当时两大强国,赵国和秦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地区而在长平展开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在战役初期,赵国名将廉颇坐镇长平,秦军久攻不下;但是,因为廉颇的坚守策略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秦国和赵国的兵力加起来超过了100万,而且最后赵国更是被全歼,赵国最后有40万俘虏全被坑杀,所以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也是可想而知。那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到底是什么呢?当
长平之战秦国如何打败赵国的?秦国的60万士兵是什么养活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长平之战是中国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歼灭战,秦国和赵国兵力的总人数超过了100万,其中赵国约45万兵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歼灭战了,秦国和赵国的兵力总和超过100万,而赵国的45万军队最后更是全军覆没。秦国和赵国如果有一方先倒下,那统一基本上就是迟早的事情了,不过当时其他五国看到赵国快不行了为什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胜利,韩国割让了上党给秦国,可是上党郡郡守私自将上党献给了赵国,秦国因此发兵上党,攻打赵军。赵孝成王派廉颇出战,但节节失利,没能保住上党。秦军攻占上党后,不放弃攻打赵军
历史军事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5万大军,是怎么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国力的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5万大军,是怎么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国力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对赌国运之战,最后结局十分惨烈,赵国45万大军被全歼,秦国也战死30万左右的兵力。赵国此役失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
长平之战:先我们不考虑到历史上夸张的问题,《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其中所云“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而也有记载赵在长平之战后,所有青壮年几乎损失殆尽.所以秦国60万,赵国45万的数字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