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如何评价三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的表现?

Posted 官渡之战

篇首语:时机未到,资格未够,请继续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如何评价三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的表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如何评价三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的表现?

说到袁绍其实这个人也还是很厉害的,但是就是被其他的人也压住了光芒了,但是其实他也是算比较悲情的一个人了,今天呢就着袁绍的话题我们一起说说三国时期官渡之战之后袁绍是怎么表现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揭秘看看吧!

袁绍在官渡战败(建安五年秋,公元200年)后又活了两年,方才去世(建安七年夏,公元202年)。再这两年间,袁绍大体上处于郁闷生病的身体状态,除了平定了些许冀州地区的叛乱以外,再无任何军政上的作为。

由于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方面不仅损失了颜良、文丑、张颌、高览等中高级将官,而且折损了大量兵力与粮草,所以袁绍在其人生的最后两年除了平定领内叛乱以外毫无作为,倒也可以理解,毕竟袁氏集团战败后的实力虽然不再能南向争天下,用来割据自保、休养生息还是足够的,哪怕暂且与曹操“划河而治”,也能利用四五年的时间,凭借当时河北地区的富庶,东山再起。

奈何袁绍本人无法走出官渡战败的阴影,四十多岁便早早抑郁而亡,使得袁氏集团被袁谭与袁尚的纷争,彻底拖垮,并被曹操趁虚而入。所以,如果说袁绍在官渡战败后有什么过失的话,便是没能阻止袁氏集团分裂为袁谭、袁尚两派。

如果袁绍本人能够早早走出官渡战败的心理阴影,从而避免心理郁结导致的中年去世,那么袁谭与袁尚的分裂就不会立马搬到台面上,袁绍帐下谋士也至少会看老主子的面子,两派之间也不会到你死我活的境地,袁氏集团整体便有重新整合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之力的可能。

奈何袁绍外宽内忌、器量狭小,这一点从他战败后立马斩杀田丰便能看出来,这也是袁绍根本就不可能走出战败阴影的性格方面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袁绍因为心里郁结而早早病故,便不可避免。

那么,袁绍有没有可能利用他人生的最后两年把袁谭、袁尚的关系调整好,让他们和衷共济呢?显然,也是来不及了。毕竟,袁绍本人就外宽内忌、器量狭小,怎么可能给儿子们做好表率,袁绍的个性显然也会影响袁谭、袁尚,使得他们不可能懂得兄友弟恭之理。何况,袁绍溺爱三儿子袁尚并非一朝一夕,袁谭被冷落也绝非一日之寒,短短两年的时间,袁绍自己还深陷战败阴影不能自拔,哪里还顾得上调和两个儿子的矛盾?

综上,袁绍在其生命的最后两年间,只能被动承受着他这一生外宽内忌、器量狭小所带来的恶果,毫无任何心力、体力去解决袁氏集团内部已经恶化的各种问题,而这些乱如麻的种种问题,或许也加重了官渡战败后袁绍本人的心病,造成了他的中年病故。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袁绍手底下有哪些人

说起三国历史,自然会想到三国的几场经典战役,也是准基三国历史的战役。官渡、赤壁、夷陵等战,说起官渡自然想到的是一代诸侯袁绍,拥有雄兵七十万,天下七郡他占其四,可以想象袁绍当时的军事实力,其实当时的袁绍

历史人物 庶出的袁绍究竟有多努力才改变了自己的地位?

袁绍出身于东汉末年的大家族袁氏家族,听起来似乎是风光无限,很多人也认为他日后的成就离不开他身后的这个大家族。但事实并非如此,袁绍在袁家只是庶出,庶子和嫡子的身份地位和受到的待遇从出生开始就完全是两种,

历史军事 官渡之战镇守乌巢的是谁?曹操是怎么在乌巢击败袁绍主力军的?

官渡之战是曹操想要一统北方非常重要的一次战役,最终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强大的袁绍,为自己完成北方统一打下了牢牢的基础。不过曹操是怎么在官渡战胜兵力足足比自己多出五倍的袁绍呢?其实正是因为曹操在乌巢袭击

袁绍在三国争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袁绍是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

历史军事 袁绍输给曹操 并不是因为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的官渡大战,袁绍大败于曹操。此后,袁绍一蹶不振,其子袁谭和袁尚的势力最终也为曹操荡平。为什么实力首屈一指的袁绍集团会彻底覆灭?官渡战败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袁绍麾下不同地域士人间的长期斗争

历史军事 公元191年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冀州 界桥之战爆发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袁绍与公孙瓒为争夺冀州而开打的战争,为各地诸侯争夺地盘明显化的第一次会战。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孙瓒屯兵磐河,袁绍在界桥应战。此战之后双方仍然争战不断,如龙凑之战、巨马

历史人物 官渡之战中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袁绍,为何会惨败在曹操手上呢

官渡之战是曹操打的最为精彩的一场战争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曹操以两万兵力大破袁绍十万大军奠定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那么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袁绍为何会惨败在曹操手上呢?其中一个最为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绍不会用

三国的开端是十常侍之乱,之后董卓祸乱,背后的黑手竟然是袁绍

小说《三国演义》里有相当一部分篇章是描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事,家世豪华的袁绍在书中成为十八路诸侯共同推举的盟主,其弟袁术成为大军的总督粮官,袁氏兄弟成为讨董大军中的绝对掌权人。十八路诸侯起兵的理由

北征乌桓,曹操统一北方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绍在邺城死去。袁绍虽死,袁氏集团的势力仍然存在。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的后妻刘氏宠爱袁尚,时常在袁绍跟前称赞袁

三国历史 官渡之战淳于琼因毁容受辱被曹操杀死

  建安五年(公元200)八月,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一带)两军对垒,一时相持不下。相拒数月,战局对曹操越发不利,不仅仅是兵员少,伤兵多,更因为粮食一时难以为继。而袁绍的情况却要比曹操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