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古代行军打仗吃什么

Posted 咸肉

篇首语: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古代行军打仗吃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古代行军打仗吃什么

现代军队的野战食品,已经非常发达,那么古代人打仗,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了解,古人的军粮五花八门,其中还有一些恐怖的「黑暗料理」,让人听了头皮也发麻。首先是先秦时期,大部分为黍米,又称为粟米、小米,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所谓「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也可做成干饼、熬粥、蒸干饭等,较容易携带。

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到了汉魏时期,稻米、小麦等加入军粮队伍。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熟悉,江东孙权以稻米为军粮;诸葛亮、曹操打仗,则用小麦等军粮屡出奇谋。甚至还传说,诸葛亮在南征时,因杀人过多,导致怨气冲天,于是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状,代替真的人头献祭,又被后世称为馒头,以后渐渐成为军粮。

来到唐宋年间,像是烧饼、麻饼、杂面饼之类,也都是重要的军粮,还有明代戚继光部队,所发明的「光饼」,其实就是当时的野战食品。据说「锅盔」也是诸葛亮发明的,也是为了用作军粮,方便携带及食用。从这里不难看出,古代所时用的军粮,多半是用面粉、小麦、稻米等,做成保存期较长的硬面、干饼等等。

像是古代北方游牧部族的军粮,主要是以风干肉为主,这种军粮耐贮存、热量高,不过对于中原农耕民族,没有条件大量使用,一般是犒赏三军时,才会有酒喝有肉吃,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这里说的八百里,指的就是牛,又泛指酒肉。至于军纪混乱的时候,士兵抢掠老百姓的猪羊,那就另当别论了。

对于比较珍贵的肉类、鱼类,古人一般是用盐腌渍起来,便于行军携带。明朝以后,随着玉米、番薯之类作物的推广种植,也逐渐进入军粮的行列。另外,「汤泡饭」也是明代的一大发明。不过古时候战乱频发,于兵荒马乱之际,军中缺粮经常发生,像是草根、树皮、野菜,杀战马、吃蛇鼠、各种昆虫等,饿急了都是难得的美味。

最恐怖的是人肉军粮,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守雎阳被困,城中鼠虫皆尽,张巡杀爱妾强令官兵吃下,接着许远杀仆奴以充军粮,最后吃光城中老弱妇孺,战前城中户口四万,至城破仅余活人四百;隋末乱世,食人魔王朱粲,曾大量使用人肉作军粮;唐末黄巢义军围困陈州,军粮断绝,令建舂磨寨,以巨碓将活人辗碎,以人肉充作军粮,齐军日食死尸三千,此事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

历朝历代发生大饥荒时,有很多吃人肉的记载,就连近代二战时期的日军,也有过吃人肉的相关记载。在宋代,军队携带的军粮有糜饼、杂饼,以及硬块的盐和酱,还有一种奇怪的副食叫做「醋布」,据说是把布泡在醋和盐水中再晒干,吃的时候剪下一块与粮食同煮。作战期间,酱料和腌菜是必备的副食,有一种大名鼎鼎的「重口味黑暗料理」,就是「英式咸肉」。

「英式咸肉」是用大量的盐腌渍猪肉牛肉,能保存几年甚至几十年。据说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时期,战场上的英国人,就曾吃到过1809年腌渍的咸肉,有士兵形容像是「木乃伊」的味道,此外,大英帝国的海军长期出海时,船上也会经常带一些乳酪,不知道这些年代久远、坚硬无比的乳酪,吃到嘴里是什么味道?

相关参考

历史上古代打仗行军之人到底吃的是什么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过的战争不计其数,我们所关注的一直都是战争的成败,却很少了解那漫漫征途,士兵们是如何度过的。看过古装剧的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

各个时期行军打仗的士兵吃什么食物

1.上古时期至唐朝:小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代军队的饮食都是比较简陋的,仅仅是果腹的水平。而最早的军粮实际上就是煮小米粥,在宋朝以前,军队的饮食主要以吃稠粥为主。不过当时并没有铁锅,用的是陶器,陶器

别再被电视剧骗了,内行人告诉你古代士兵在行军打仗时吃这些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了当上皇帝,争抢地盘成了常态。人是铁饭是刚,吃饭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环节,对于军队来说那就是更重要的了。那么,在几千年之前中国古代,运输条件差,道路情况又异

清朝一穷小子,能力举八百斤却经常吃不饱饭,参军后成一品大员

古代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日常劳作,都需要一副好身体才能应对,因此在无形之中古人就锻炼了身体。至于古代的武将们,成年累月地在战场上冲击拼杀,更需要有强壮的身体做保证,因此古代的武将

古代士兵打仗到底吃的是什么 基本上都吃什么

对古代士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时候经常会打仗,真正处于和平的时期真的是很少。就比如说三国时期,那是群雄逐鹿天下的时候,可以说是个乱世,那是常年的征战,粮

古代打仗如何获取水

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水,行军打仗更是离不开水。要是没有水,和没有粮食一样,仗是没法打的。所以,军队获取水就十分重要。古人在水上也是大做文章。古代军队是如何获取水的呢?只是大概谈论比较空泛,本文以明朝军队

历史人物 孙权不听孙策劝告行军打仗,结果被戏称“孙十万”

孙权屡次出兵数万、十万北上,却总是被击退。面对张辽的八百人,满宠的数十人,还有文聘、臧霸等,孙权总是因为一些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的原因被打败、撤退。孙策也曾告诉孙权,他并不适合用兵,甚至在临终前还劝告他

历史人物 孙权不听孙策劝告行军打仗,结果被戏称“孙十万”

孙权屡次出兵数万、十万北上,却总是被击退。面对张辽的八百人,满宠的数十人,还有文聘、臧霸等,孙权总是因为一些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的原因被打败、撤退。孙策也曾告诉孙权,他并不适合用兵,甚至在临终前还劝告他

古代打仗如何准确得知敌方兵力?都有哪些侦查手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古代行军打仗最基本的道理,只有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等信息,才能做好各种应对。不过究竟如何才能得知敌方的具体兵力呢?小规模战役还好说,经验丰富的将领用肉眼就能看出大致人数,但

历史人物 隋炀帝的叔叔杨爽,行军打仗战无不胜却死的早

在隋唐演义,兴唐传等有关隋唐的评书,小说以及戏剧中,杨林无疑算是隋朝武一号的人物,他武功高强,手使一对水火囚龙棒,为保隋朝的江山,东征西讨,长年征战在外,征伐瓦岗山都有三次。成为隋炀帝杨广所主要依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