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

Posted 典故

篇首语: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

《左传。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虞君之设吾地也,何故?”  

解释:风,指雄性和雌性之间的吸引。公马和母牛是不同种的动物,根本不会彼此产生吸引。  

故事内容:  

春秋时代,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佐完成霸业,公事之余,常常徜徉在山水之间,调剂身心。有一天,齐桓公和夫人蔡姬乘着小船在江中游玩,江水湍急,小船摇动的很厉害。  

蔡姬熟悉水性,一时兴起,故意摇晃小船,逗齐桓公玩。齐桓公是个旱鸭子、害怕水,手紧紧抓住船缘,大叫着“夫人,要再摇”没想到蔡姬不但不听,反而摇的更厉害,还讥笑:“怕对不对?活该!谁叫你不会游泳。”  

这些讥笑的话,刺痛齐桓公的心,并引起他的怒火,齐桓公板着一张脸痛骂蔡姬一顿。游江的兴致没了,他们匆匆返回宫中。  

蔡姬从小娇生惯养,一气之下跑回蔡国向父亲哭诉。蔡国国君一看到爱女受委屈的样子,心中十分火大,就把蔡姬改嫁给别人,齐桓公听到蔡姬改嫁的消息,大发雷霆,立刻率领大军进攻蔡国,把蔡国打的落花流水。  

齐桓公打败蔡国後,顺道攻打楚国。楚成王感到莫名奇妙,派使者问齐桓公:“齐、楚一北一南,各在一方,可是风马牛不相及,大王出兵攻打我国,请问这是甚麽道理?”使者得到的答案是:因为楚国没有按时进贡。  

 

在楚成王答应补足供品後,两国签订盟约,齐桓公才撤兵回国。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马牛”是什么意思

  【解释】: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马牛不相

历史典故 “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马牛”是什么意思

【解释】: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出处】:《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马牛不相及”常用来比

历史典故 “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马牛”是什么意思

【解释】: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出处】:《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马牛不相及”常用来比

张作霖和溥仪相互利用的历史短剧

张作霖和溥仪,本应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却演绎了一段相互利用的历史短剧。辛亥革命之际,张作霖果断决策,保卫清廷,镇压革命。此举让风雨飘摇中的清廷感激涕零,小皇帝溥仪任命他为“关外练兵大臣”。一心热

罗马,从斯巴达克起义到罗马假日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纵观历史,在罗马建造的辙道上,留下人们追求自由的足迹。斯巴达克起义和罗马假日,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拉郎配似的扯在一起。抽茧剥丝,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其实他们之间有许多

罗马,从斯巴达克起义到罗马假日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纵观历史,在罗马建造的辙道上,留下人们追求自由的足迹。斯巴达克起义和罗马假日,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拉郎配似的扯在一起。抽茧剥丝,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其实他们之间有许多

清末四川铁路员工公款炒股失败间接引发辛亥革命

   【导火索:小人物“炒股”】  历史的契机,往往在一些偶然事件里出现。辛亥革命的标志当然是武昌起义,而真正的导火索,则隐于与革命风马牛不相及的某些偶然事件中,例如

历史军事 三国时期那两次稀里糊涂的战争

三国是讲究权谋的,尤其是那些谋士,往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何能在战争克敌制胜,是一些战略家精心思考的问题。不过三国里也有一些这样的战争,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稀里糊涂的参与战斗,却能获得胜利。实在让人不

为什么清朝禁止基督教传播

康熙和教皇,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一个是清帝国的君主,一个则是基督教的至尊,这两人按说是风马牛不相及(毕竟相隔万里,也没什么政治经济上的直接来往),但就是这样两个毫不相关的人竟然因为中国传统礼仪问题撕得

韩寿偷香因何导致天下大乱

中国古代有四大风流韵事,分别是“相如窃玉”、“张敞画眉”、“韩寿偷香”、“沈约瘦腰”,其实严格的说来,沈约瘦腰是古代人所谓的风流,如果按照我们现代公认的风流的标准,沈约瘦腰其实根本与风流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