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 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
Posted 节度使
篇首语: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须是一个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 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 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
一不做,二不休( yī bū zuò,èr bù xiū )
解释: 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性做到底。
我们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不做二不休”这个词,其意是:不做则已,做了就索性做到底。这个词出自唐·赵元一《奉天录》第四卷:“光晟临死而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张光晟是陕西周至人,唐代中期北方军人,他是施恩不图报的义士,边境护国的良将,最后却被命运捉弄成了叛臣。
张光晟的起家得力于王思礼的提携。公元755年,唐朝的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在与叛军的一次交战中,朝廷方面的大将王思礼坐骑被箭射中倒毙。就在他处境危急的时刻,当时还是一名普通骑兵的张光晟把马让给他,使他脱离了险境。
安史之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官,但他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光晟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光晟的官越做越大,官运甚是亨通。
当时在位的唐德宗试图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引起了各地节度使的不满。建中三年(782)底,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
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又称楚帝),与四镇勾结反叛。战火一下从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东都告急。建中四年(783)十月,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加上供应的饭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发生了哗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干县),成为唐朝继玄宗、代宗以后又一位出京避乱的皇帝。
相关参考
一不做二不休 我们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不做二不休”这个词,其意是:不做则已,做了就索性做到底。这个词出自唐·赵元一《奉天录》第四卷:“光晟
一不做二不休 我们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不做二不休”这个词,其意是:不做则已,做了就索性做到底。这个词出自唐·赵元一《奉天录》第四卷:“光晟
成语典故_韩信分油的故事韩信走马分油是怎么分的? 韩信的故事之韩信立马分油的故事 韩信是汉代的大将,小时候便爱动脑筋,聪明过人。 传说有一天,街上的两个卖油人正在争吵不休。路过这里的韩信,出于好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韩信分油的故事 韩信走马分油是怎么分的?
韩信的故事之韩信立马分油的故事 韩信是汉代的大将,小时候便爱动脑筋,聪明过人。 传说有一天,街上的两个卖油人正在争吵不休。路过这里的韩信,出于好奇,呆呆地看着。他终于明白,原来这两个人合伙卖油
成语典故_成语一鸣惊人出自于哪个典故 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中原,史称“春秋五霸”。在“五霸”当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
成语典故_成语高山流水出自于哪个典故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
成语典故_成语鸡鸣狗盗出自于哪个典故 比喻有一手模仿鸡鸣狗叫的卑微的技能,有时却能解决大问题。 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的宰相孟尝君慷慨好客,门下的食客多达三千多人。 孟尝君与食客谈话时,总让人
成语典故_成语东山再起出自于哪个典故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
成语典故_成语金屋藏娇出自于哪个典故 汉武帝幼时,他的姑姑馆陶长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姣许配给他,便半开玩笑的去征求他的意见,童稚的刘彻当场答曰:“好!若得阿姣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公主大悦,遂力
成语典故_成语毛遂自荐出自于哪个典故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