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韩信分油的故事韩信走马分油是怎么分的?

Posted 典故

篇首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韩信分油的故事韩信走马分油是怎么分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韩信分油的故事韩信走马分油是怎么分的?

成语典故_韩信分油的故事韩信走马分油是怎么分的?

  韩信的故事之韩信立马分油的故事

  韩信是汉代的大将,小时候便爱动脑筋,聪明过人。

  传说有一天,街上的两个卖油人正在争吵不休。路过这里的韩信,出于好奇,呆呆地看着。他终于明白,原来这两个人合伙卖油,因意见不合,准备把油桶里还剩下的十斤油平分后各奔东西,又为了分油不均而争执不下。

  韩信仔细端详着,他们手头没有秤,只有一个能装3斤的油葫芦和一个能装7斤的瓦罐。他们用油桶倒来倒去,双方总不满意,因而吵嚷起来。

  有没有办法把油分精确呢?韩信面对两个各不相让的卖油人和眼前的油桶、瓦罐、油葫芦,默默沉思着。忽然眼前一亮,大声说:“你们不要吵了,没有秤,也能够分均匀!”说着,他把办法告诉了卖油人。按照韩信的办法,两个人重新再分,果然都很满意。

  解:先用油葫芦连装三次,共装9斤,将7斤的瓦罐注满后,油葫芦里还剩2斤。然后将瓦罐的7斤再全部倒入油桶,这时油桶里是8斤油。再将油葫芦内的2斤油全部倒进瓦罐。最后用空葫芦在油桶里灌满(3斤),倒进瓦罐。这样,油桶里剩下的油和瓦罐中装的油都正好是5斤。双方各分其一,恰好各人所得完全相等。

相关参考

韩信分油的故事韩信走马分油是怎么分的

韩信骑马走在路上,见两个人在路边为分油发愁。两个人有一只容量10斤(1斤=500克)的篓子,里面装满了油;有一只空的罐和一只空的葫芦,罐可装7斤油,葫芦可装3斤油。要把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谁

历史百科 韩信分油

韩信分油韩信是西汉著名军事家。他从小就显示出了不同于他人的才能。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他巧妙分油的事。汉初军事家韩信,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市西南)人。因为他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兴三杰”。韩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汉中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汉中有2300年文明史。刘邦、韩信曾在这里建功立业,创造了辉煌的汉代文化;诸葛亮8年征战,六出祁山,最后长眠于定军山下;李白、杜甫、苏轼、陆游,也曾在这里留下壮丽诗篇。自古至今,褒姒、张骞、蔡伦、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十面埋伏的故事

  秦朝末年,韩信属于楚军的行列,曾经多次参加战争,但是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楚军由项羽指挥,可是项羽却不肯重用韩信,因此他决定到刘邦领导的汉军中找出路。韩信本来就不是什么出名人物,所以到了汉军中间他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多多益善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典故_多多益善的主人公是谁?多多益善的成语出处  韩信的故事——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您最多能带十万。又问:你能带多少?韩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暗度陈仓的故事 成语典故暗度陈仓主人公是谁

  暗度陈仓的主人公-韩信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背水一战故事的历史人物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背水一战的故事,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背水一战的故事

  解释:  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形容不留后路,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四面楚歌的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历史典故 汉中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汉中有2300年文明史。刘邦、韩信曾在这里建功立业,创造了辉煌的汉代文化;诸葛亮8年征战,六出祁山,最后长眠于定军山下;李白、杜甫、苏轼、陆游,也曾在这里留下壮丽诗篇。自古至今,褒姒、张骞、蔡伦、李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