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指的是什么战役

Posted 成语

篇首语: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指的是什么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指的是什么战役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成语故事

  大江东去,两岸旌旗漫卷,鼓角争鸣,三方智者斗勇。孙权与曹操的大军隔江对峙,一场恶战在赤壁北岩附近拉开了帷幕。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事代表,应东吴之邀,参与以周瑜为总指挥的对曹军的联合作战部署。战前,交战双方互相派遣间谍刺探军情。曹操派周瑜当年的同学蒋干过江,以老同学的身份住在东吴的大营之中,接着又派荆州降将蔡中、蔡和向周瑜诈降。

  周瑜早已看破此计,他表面上对曹操派来的这三个人摆出一副信任的态度,暗中却对他们严加监视。然后,将计就计,巧妙地利用他们,向曹军传递虚假的军事情报,并使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东吴老将黄盖与周瑜事先定下苦肉计,由他建议东吴投降曹操,周瑜故作震怒,将黄盖一顿痛打。黄盖则以此为借口向曹操诈降。然后,由东吴的谋士阚泽替黄盖送信,表示愿意降曹,对周瑜进行个人报复。

  曹操听说东吴有人来降,便亲自接见了阚泽,他先表示怀疑,可是随后接到蔡中和蔡和的密信,证实黄盖确实被周瑜狠狠地毒打过,这才信以为真。周瑜看到黄盖诈降成功,又请住在东吴的奇士“凤雏”庞统继续用计。蒋干过江后,白天闲极无聊,便四处游逛,“巧遇”庞统。蒋干知道庞统是一代高士,便劝说庞统投奔曹操,将来作番大事业。庞统对蒋干说,他正求之不得,便拿着蒋干的书信过江与曹操相见。

  曹军中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一上船就晕船,一个个东倒西歪。庞统给曹操出主意,建议他们将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于是曹军的士兵们在联接在一起的战船上操演阵法,与在陆地上一样平稳,曹操见了,赞赏庞统这种作法的高明。曹操做梦也没有料到,所有这一切,都是周瑜火烧曹军而预先作下的准备工作和设下的圈套。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整天北风呼啸,将火烧向曹营必须有东风吹拂,但这时却不是刮东风的时候,去哪里唤东风呢?为此事,周瑜一筹莫展,坐卧不安。因为没有东风,他以前所作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不得已,周瑜装起病来,躲在大帐中苦思冥想破曹大计。大战在即,总指挥却病倒大帐,这可急坏了东吴大大小小的各级将领,他们心中惴惴不安,惟恐破曹大事付之东流。谋士鲁肃更是万分焦急。

  诸葛亮见时机已经成熟,便以探病的名义来到周瑜的大帐中。诸葛亮见到周瑜,对他说:“周将军的病,在下能治,将军只要看了我开的药方,就会立即康复!”说完,在他手心写下“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几行小字。

  周瑜看罢,立刻兴奋地从床上跳了下来,请求诸葛亮帮忙。诸葛亮说:“将军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当义不容辞!”诸葛亮通晓天文,早已测出近日必有东风。周瑜凭借诸葛亮的东风,将曹操的大军烧得死伤无数,无力应战。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

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成语大全释义: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故事: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刘备采用联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才高八斗指的是谁

成语典故_成语才高八斗指的是谁?才高八斗的故事简介  才高八斗的主人公是谁?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的一斗,天下共分一

历史典故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释义: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故事: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

历史典故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释义: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故事: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揭秘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被误用的两千多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熟人见面常用的寒暄语,一般情况下人们理解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指的是三年,其实这种用法和理解存在很大的误区。  先说理解上的误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诗经·国风·王风·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大腹便便的典故 成语大腹便便说的是谁的故事

成语典故_大腹便便的典故成语大腹便便说的是谁的故事  大腹便便的典故:“大腹便便”这句成语,出自边韶的故事。  边韶,字孝先,东汉时期浚仪(古代县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人。边韶读了不少儒家鼻祖孔子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坐怀不乱的典故成语故事 坐怀不乱说的是谁

成语典故_坐怀不乱的典故成语故事坐怀不乱说的是谁?  坐怀不乱的典故:说到柳下惠,鲁国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我们也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才高八斗 历史上的才高八斗说的是谁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才高八斗历史上的才高八斗说的是谁  才高八斗的故事。成语才高八斗说的是谁的故事?才高八斗的典故出自哪里?才高八斗的意思是什么?  解释:比喻极有才华。  出处:南朝·宋·无名氏《释常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人杰地灵的典故 成语人杰地灵讲的是什么故事

  人杰地灵典故:闻名中外的滕王阁于公元663年重阳节落成。当时的洪州阎都督遍邀当地名士共赴庆贺大宴。当时只有十四岁的王勃也应邀入席。侍从见他还是个小孩,就把他安置在一个很不显眼的角落。  阎都督的女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坐怀不乱的典故 成语故事坐怀不乱说的是谁

  坐怀不乱的典故:说到柳下惠,鲁国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我们也不必再另外举别人的例子了,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