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揭秘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被误用的两千多年
Posted 情人
篇首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天天讲不吝千万言,时时做不惧千万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揭秘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被误用的两千多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揭秘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被误用的两千多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熟人见面常用的寒暄语,一般情况下人们理解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指的是三年,其实这种用法和理解存在很大的误区。
先说理解上的误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诗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葛”是一种藤本植物,或曰葛藤。“萧”是草本植物,也叫艾蒿,有香味,古人用作祭祀或药用。“艾”是一种菊科植物,与“萧”相似。这实际上是一首情诗或情歌,全诗仅三句,每句仅变换了几个字,就把热恋中情人思念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诗里给我们三个时间概念即:三月、三秋、三岁,前一个和后一个很具象,“三秋”有些抽象,“孔颖达疏”注曰:“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因此,这首诗用现在语言理解,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月!一日不见,如隔九月!一日不见,如隔三年!
全诗层层递进逐渐深化,把对情人的思念幻化成漫长的时间,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想象空间,使之更具诗意。其实,“三月”“三秋”“三岁”都是形容时间的漫长,都可以表达出情人之间这种天天想念的心情。此诗经过后人的演化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意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具体指多长时间,其实并无意义。
再说用法上的误区:前面说过,这是一首情诗或情歌,表达的是情人之间殷切思念之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热恋中的情人如果一天不见都感觉时间的难捱,总觉得日子是如此的漫长,总想天天“粘”在一起,连情人去采葛的一点时间都觉得十分想念,所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不可乱用的。如果朋友或亲友之间见面时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表达问候,未免让人产生“同性恋”的联想,就会招来旁观者的“白眼”,从而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这犹如用“朝夕相处度日如年”来问候对方一样让人反感、恶心。
相关参考
导读:“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熟人见面常用的寒暄语,一般情况下人们理解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指的是三年,其实这种用法和理解存在很大的误区。先说理解上的误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诗经·国风·王风·采
成语纸醉金迷的主人公是谁?纸醉金迷是什么意思 “醉”,醉人;“迷”,被迷住。原意是被光芒四射的金纸所迷住。后用来形容奢侈豪华、腐朽享乐的生活。 出处 宋·陶谷《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
成语典故_马革裹尸的典故成语故事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一意孤行的典故 成语一意孤行的主人公是谁
一意孤行的典故:赵禹、张汤都是汉景帝时期的名臣。先后被景帝任命为太中大夫,负责制定各项条令法规,深受景帝的器重。赵禹为人耿直,严于自律,为官清正廉洁,严格照章办事从不被别人所左右。担任太中大夫以后
中华自古就是个礼仪之邦,造成了国人一种谦虚,含蓄的心态,在为人处世方面,日常生活中,都有着一套说辞,而善于用诗词来表达含义的古人,更是用了无数优雅柔美的诗来展示,像什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声言出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之计,虽然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
金石为开出处 <洒京杂记‘至诚则金石为开。 金石为开的意思 象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被感动了。形容对人真诚产生的感动力。 金石为开的故事 汉代名将李广,从小练就一付好臂力。他特别喜欢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官官相护的含义 官官相护的出处是哪里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好也,你两个官官相为我死也!” 成语典故 从前,曹州地方有一个名叫于朝东的人,他曾经得罪了强盗,所以强盗一直想借机报复。 果真一天,强盗将他们偷来的
成语典故_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舌战群儒谁没被说服?舌战群儒的是谁? 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
关公在麦城被围,向刘封、孟达求救,他们竟然见死不救。结果,关公遇难。 刘备得知这事后,哭得死去活来。张飞在一旁怒气冲天,大吼道:“不把刘封这小子剐成肉泥,我就不姓张!”说罢,就往外冲,要去找刘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