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哪些皇帝竟是音乐爱好的发烧友?

Posted 唐朝 发烧

篇首语: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上哪些皇帝竟是音乐爱好的发烧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上哪些皇帝竟是音乐爱好的发烧友?

盛唐时期,帝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其中尤以音乐舞美和梨园戏曲响誉天下,随之应运而生的是国家戏剧院和中央歌舞剧团,唐朝时的帝王们大多具有比较发达的艺术细胞,比如太宗李世民、大周女皇武则天,而这其中的佼佼者无疑当数明皇李隆基(庙号玄宗,谥明皇),这位文艺青年不仅终老都是歌舞发烧友,还是梨园票友,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政务工作日理万机的情况下,隆哥们儿还亲自谱曲作词,并毫不谦逊的兼任中央歌舞剧团团长和国家大剧院院长。在他的示范效应下,大唐帝国一片莺歌燕舞,处处呈现出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

而唐朝最有名的歌舞大曲当属《霓裳羽衣曲》,这首旷古未闻的天籁之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关于这首大曲的来历众说纷纭,唐野史载,明皇开元中,道士叶法善引明皇上天到月宫游玩,时至秋天,隆哥们儿衣着单薄,感到寒冷,不能在月宫久留,回到半空中,耳边尤闻仙乐,回来后,隆哥们茶饭不香,余音绕梁,靠着博闻强记,又具有非常发达的艺术细胞,仅凭半曲印象创作了这首唐歌舞集大成的精品舞曲。还有一种说法,此曲为西京都督杨敬述所进《婆罗门曲》,因与明皇所闻仙乐相仿,激发了隆哥们的创作欲而完成。另有一种说法,为明皇登三乡驿,望女儿仙山,灵感所至而作。

无论何种版本流传,都与明皇李隆基有关,此曲版权归属当毫无争议。最有可能的则是唐明皇因为洞晓音律,精心创作了这首舞美大曲,为了神乎其技,也为了说明此曲不应人间有,所以才会有月宫仙乐之说。至于明皇梦中创作,也并非不可能,而此曲中隐隐中揉杂着西域的乐曲而集大成者也是非常有可能的,明皇何许人也?不世出的梨园老祖,唐帝国音乐鉴赏第一人,是没有册封的当世音乐舞美方面的专家学者,仅凭一曲《霓裳羽衣曲》就足以奠定他在艺术领域的领军地位。

此曲既是明皇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平生最为得意的作品,《霓裳羽衣曲》虽然早在宫廷中排练,但它的正式展露和首演就很是耐人寻味,那是在唐天宝四载七月(公元745年),明皇分封杨玉环为贵妃并进见的那一天,时有文人唱和此景此情,“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音乐人李三郞(明皇)用自己才华横溢的得意之作来表明对杨玉环的钟情,并倾尽心血不遗余力的为大唐帝国培养了天字第一号的偶像级明星。

《霓裳羽衣曲》因构思精巧,乐曲美妙,在天宝、开元年间风行天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地藩镇也纷纷效仿,竞相排练,当时的唐代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可惜自唐宪宗最后一次演奏后,历经天宝之乱,不仅宫廷不再演练,而且随着唐王朝的颓废衰落,此曲竟然渐渐失传,一说是为天宝乱兵所焚,一说是为黄巢起义军一把火烧掉,无论如何象这种美仑美奂的乐曲竟然嘎然而止,实在让人唏嘘。《霓裳羽衣曲》再次露面是在五代时的南唐,天资聪颖的大周后于机缘之中得到残谱,费尽心血补缀成曲,然已经失去了原味。

《霓裳》的原创唐明皇的艺术造诣深不可测,宋人李上交在《近事会元》中有过这样一则记载,“唐明皇开元二十年,以听政之暇,诏太常乐工弟子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上必觉,为正之,号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近院于林苑之梨园也。”看来唐明皇不仅音乐鉴赏能力极强,而且还是古代皇家中央演奏乐团首席指挥家,三百多人的演出阵势,不仅阵容强大,而且极具视角听觉震撼力,而这其中只要有一人发出不和谐音,隆哥们儿立刻就能觉察谁出了错,这份造诣和能耐纵观古今中外,在音乐史上无人能比。

唐明皇一生创作了许多流行天下的乐曲,比如《夜半乐》、《荔枝香》、《长生殿》等,这些多为追忆杨贵妃的泣血之作,可见具有文人气质的皇帝是多么多情,并且在他的带领下还创作了许多宫廷大曲,如《雅歌杂胡夷音法曲》、《君臣相遇乐》、《雨霖铃》等,不仅唐明皇如此了得,就连他那位叱咤风云曾经马上得天下的老祖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也是一位颇通音律的发烧友,早在太宗征战沙场时,就在其鼓动下命手下艺人创作了《秦王破阵》曲,并命军士进行演练,以象征披甲持戟的战争事迹,歌颂其赫赫武功,当上皇帝后,更名为《七德舞》,舞者增至一百二十人,壮观异常。

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女皇武则天,其年轻时也是一名实力派歌舞明星,还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原创音乐人,《乐府杂录》云:《如意娘》一曲为武则天撰之。在唐朝,皇帝们大多对于音乐情有独钟,诞生了一大批歌迷、曲迷,戏迷,而当时伶人的地位也随着皇帝的喜乐而逐渐上升,许多达官贵人争相攀援巴结,官宦之家后院中多豢养着许多有潜质的音乐人,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但凡聚会饮宴,无曲不成礼,官家还不时做为伯乐将有成就的艺人进献皇室,在皇帝大佬中不乏精通音乐者,唐穆宗、唐德宗和唐懿宗都是此道中人。

上行下效,各地节度使以发掘民间音乐宝库为己任,只为博得皇帝们的赏识而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以期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如乐曲《胡渭州》、《西凉州曲》、《杨柳枝》、《望江南》均为藩镇和地方士民所献。而在唐朝民间,许多乐曲早就已经脍炙人口,争相传唱,唐朝时期许多曲名的来历就非常有趣,例如《道老子》,《乐府录》中就这样说到,唐时有一富人,叫做康老子,平生最为喜好的事就是与民间音乐人云游天下,并以传唱为乐,最后终因浪迹天涯而导致家财耗尽,最终家破人亡,乐府为之叹息,遂作此曲。再如《离别难》,为大周皇帝武则天时,有一读书人身陷冤狱,其妻发配进入官办妓院,而此人善吹芦管,于是撰此曲,以寄托哀思之情。透过唐朝的这些缈缈之中悠扬传唱的乐曲声,似乎能让人窥视到唐朝无歌不乐,无舞不欢的社会风情。

史传杨贵妃能歌善舞,这与同样爱好音乐舞美的唐明皇可谓暗通款曲,相得益彰,这位天字第一号偶像明星在顶尖音乐人唐明皇的打造下,几乎已经成为了盛唐帝国歌舞升平的象征者和代言人,杨贵妃不仅雍荣华贵,仪态万千,皇室忠字舞跳得无与伦比,而且善于钻研和学习他人之长,她与那位关系暧昧的胡人安禄山同跳得一曲好胡旋舞,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为证“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能胡旋,斗妙争能尔不如。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是能胡旋。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太真胡旋感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盛唐因歌舞升平而流光溢彩,在文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多位皇帝也因玩物丧志,格外垂青音乐歌舞而荒废了政务,而唐明皇后期因宠爱杨贵妃而导致国家乱像丛生,腐败不断,藩镇坐大,致使拥兵自重的安禄山举兵反叛,“安史之乱”使唐帝国由盛转衰,并敲响了晚唐帝国垂死挣扎的丧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大诗人的一声叹息,犹在耳边,亦带给今人无尽的遐思。史传白居易有两个宠婢,一为樊素,二为小蛮,樊素善歌,小蛮善舞,亦可一见当时唐风浸淫之深。

相关参考

盘点:唐朝皇帝中的那些歌舞升平的发烧友们

盛唐时期,帝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其中尤以音乐舞美和梨园戏曲响誉天下,随之应运而生的是国家戏剧院和中央歌舞剧团,唐朝时的帝王们大多具有比较发达的艺术细胞,比如太宗李世民、大周女皇武

盘点:唐朝皇帝中的那些歌舞升平的发烧友们

盛唐时期,帝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其中尤以音乐舞美和梨园戏曲响誉天下,随之应运而生的是国家戏剧院和中央歌舞剧团,唐朝时的帝王们大多具有比较发达的艺术细胞,比如太宗李世民、大周女皇武

中国古代十大爱好特殊的皇帝

高纬喜欢音乐几近痴迷,常自己填词作曲,抱了琵琶,自弹自唱。每到情浓兴处,还要招呼来上百名太监、奴婢,站好队,分声部地伴唱和唱。场面之恢弘,不逊于悉尼大剧院的音乐专场,火暴程度不输于时下的“超男超女”,

列举唐朝以前绍兴有哪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功绩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书圣。著有《兰亭集序》嵇康: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广陵散绝”为其音乐上的成就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和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谢灵运:东晋著名山水诗人,山水诗的开山鼻祖

北齐后主高纬是个怎样的皇帝?高纬有哪些奇葩爱好?

  还记得赵丽颖曾因《陆贞传奇》一剧而走红,在这部剧中,陈晓饰演的高湛英明神武,后来当上了皇帝。  今天我们要说的,既不是陆贞,也不是高湛,而是高湛的奇葩儿子,北齐的第四位皇帝北齐后主高纬,历史上有名

多才的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一位卓越的音乐家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孙子,唐朝的第七位皇帝,公元712年—公元756年在位,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

唐朝历史 中国历史上最受贬低的皇帝竟是他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皇帝多达三百多位,其中不乏昏君、明君、庸君、暴君。但还有一些君主,他们一直被后世所所忽略,一直被受到贬低,如本文的主角唐高祖李渊。一般而言,开国君主都是具有雄才大

孟子以音乐为喻与齐宣王谈治理国家

孟子拜见齐宣王,问:“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齐宣王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据实说:“我并不是爱好古乐,只是爱好一般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富强了。无论您爱

宋明帝刘彧是个怎样的人?他有哪些奇葩爱好?

  只拿他是正史上记载的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借种生子的皇帝来说,刘彧就已经足够奇葩了!  对于宋明帝刘彧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悉,他是刘子业和刘楚玉两姐弟的叔父。  就历史名气而言,刘彧不及姐弟二人,但若是

“军事发烧友”杜牧为何敢嘲笑周瑜用兵?

诗词文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杜牧《赤壁》有研究唐诗的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唐朝诗人多数爱吹牛。因为凭借军功升职的机会比凭借文笔升职的机会大得多,因此很多诗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