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一叶知秋的历史典故
Posted 典故
篇首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一叶知秋的历史典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一叶知秋的历史典故
一叶知秋的历史典故
说到立秋就联想到「一叶知秋」的成语典故!这是中国古人在二千年前就洞察了以小明大、见微知著、以近论远的智慧,同时教了人掌握先机的良方。
从观察到个别的细微的迹象,据以推论到整体大形势的发展趋向并掌握先机的洞察智慧,早有汉朝淮安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说山训》的提示:「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这里说,看见一片树叶的凋落,预知岁暮之将临。
后代成语典故演绎
后来在唐人的诗中有了引出一叶落而知秋的名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到了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在其名作《南柯记。第二出》中衍创出这样的诗词名句:「恨天涯摇落三杯酒,似飘零落叶知秋。」
此外,《淮南子 ‧说山训》教导人「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就是说只要尝一小块锅里的肉,就可以知道整锅肉的味道了;要想得知空气中湿度高低变化,只要悬挂一小片羽毛和木炭观察一下就能知道了。这都是以小明大的智慧。还有「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是和「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一样的以近论远的先见之道。
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从细微处洞察人之所未见,从远端推知事物的演变趋势,这种智慧于古于今钦为大用。《淮南子‧说山训》曰:「物固有以不用为大用者!」不要漠视看似无用之物、细微之末,它们都可能是备大用之用啊!
相关参考
出处《欧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释义“障”,即蔽。比喻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实情况以及主流和本质。故事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一天;他正在看书,忽
樋口一叶的作品注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这在其代表作品《青梅竹马》中表现得格外明显。《青梅竹马》通过一群居住于东京妓院区的未成年的孩子,在即将步入成年的变化,展现日本十九世纪明治时代的社会场
在樋口一叶不足25年的短暂生涯中,具有文学生命力的代表作都是在她23岁至24岁时创作的,也就是在1894年12月到1896年1月的短短14个月的时间内,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般的壮举。就是放下其他一切事务,
在樋口一叶不足25年的短暂生涯中,具有文学生命力的代表作都是在她23岁至24岁时创作的,也就是在1894年12月到1896年1月的短短14个月的时间内,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般的壮举。就是放下其他一切事务,
周新一叶觅真情——见微知着,顺利破案明朝初年,以公正执法着称于世的周新出任浙江按察使,负责全省的司法工作。有一天,他因为一桩少女失踪案而烦心,便在院子里的梧桐树下踱来踱去,思考着这桩案件。忽然,有一片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菩提》最早出自英国诗人布莱
杨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隋,是继北周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公元578年,励精图治的周武帝宇文邕死去,他的儿子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周宣帝昏庸暴虐,朝政腐败,上下离心。宇文氏政权像飘荡在大海上的一叶破旧扁
1.如何评价小说《历史的尘埃没看过知秋的书,但是并不代表历史的尘埃不是好书。起码文字、故事还是蛮精致的。经常有些书,开始看不进去,但是过一段时间,看个几万字就会被吸引住了,比如志村鸟的走私系列。想老书
一、金徽酒的得名来源于陇酒是有渊源的,陇酒文化是厚重的。金徽酒的文化不仅有根有据,而且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历史的长河中,徽酒犹如一叶永不停息、凌浮波流的扁舟,树帜在陇酒文化的潮头,乘风破浪、扬帆前行。
今天历史新知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宋宰相章惇的是非功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大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六十二岁的苏轼(字子瞻)一贬再贬,由广东惠州乘一叶扁舟到海南岛儋州。>同时受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