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鹿死谁手成语故事_成语“鹿死谁手”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Posted 政权
篇首语:人无常识,百事难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鹿死谁手成语故事_成语“鹿死谁手”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鹿死谁手成语故事_成语“鹿死谁手”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鹿死谁手成语故事_成语“鹿死谁手”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拼音】鹿死谁手lùsǐshuíshǒu
【释义】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主人公】石勒
【近义词】龙争虎斗、明争暗斗
【反义词】和衷共济、和平共处
【出处】《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成语故事】
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有一天,他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高祖(刘邦),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太祖(曹操),从三王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决雌雄,较量高下,未知'鹿死谁手'?”
鹿死谁手的历史故事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
鹿死谁手比喻争夺的政权。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关于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精彩的成语故事吧。
鹿死谁手的历史故事:
东晋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五个强盛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被称为“五胡十六国”。十六国的国主各有一番经历,都不是轻轻松松就开创了基业。其中经历最为奇特的,当数后赵国主石勒。
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他身体强壮,胆子很大,从小就对骑马射箭感兴趣。他属于少数民族,在二十多岁时就被晋朝官吏掠卖到山东当了奴隶。后来,他与汲桑等人起来造反,聚集了一伙人。汲桑死后,石勒带领手下人投奔了匈奴人刘渊。刘渊认为石勒才能出众,就封他为将军。
石勒重用汉族官僚张宾,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结果终于形成割据一方的力量。公元319年,他自立为赵王,他所掌握的政权被后人称为后赵。公元329年,他消灭前赵,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石勒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与东晋、成汉三足鼎立,互争天下。
一天,外国使臣来到后赵朝贺,石勒设宴欢迎。在宴会上,石勒想到自己创下这么大的基业,连外国也承认,非常高兴,于是乘着酒兴向大臣徐光问道:“我的功劳与历史上哪个君王能够相提并论?”徐光是臣子,就趁机恭维他,说道:“陛下又有智又有勇,君王中的汉高祖、人臣中的曹操都比不上您。自古以来的帝王,哪个能和您相提并论呢!”
石勒明知这是夸大之词,就笑笑说道:“你的话太夸张了。一个人要紧的是有自知之明。我如果遇到汉高祖刘邦,一定不会和他作对,而是心甘情愿地做他的部下,为他效力,和韩信、彭越一样建立功勋。我如果遇到汉光武帝刘秀,则会与他争个高低,看看谁的本事强,可就不知道鹿死谁手,天下被哪个得到了。”
后赵的臣子听到石勒的这番话,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君主既不自傲,又有远大的志向。
鹿死谁手成语的基本信息:
【正音】手;不能写作“sǒu“。
【辨形】谁;不能写作“滩”。
【辨析】“鹿死谁手”和“明争暗斗”都形容“各用心机;互相[6]争斗或排挤。”但鹿死谁手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明争暗斗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争斗,包括暗中斗争或公开竞争。
【解释】鹿:猎取的对象,比喻争夺的政权。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结构】主谓式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近义词】龙争虎斗、明争暗斗
【相反词】和衷共济、和平共处
【同韵词】白云苍狗、执箕帚、羊羔美酒、嘤鸣求友、得未尝有、旧瓶装新酒、余香满口、淮王鸡狗、金龟换酒、指槐骂柳、无中生有……
【年代】古代
相关参考
【成语】:鹿死谁手 【拼音】:lùsǐshuíshǒu 鹿死谁手是什么意思? 【解释】: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
鹿死谁手出处《晋书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鹿死谁手的意思鹿,原比喻政权,后来也比喻争逐的对象。“未知鹿死谁手”,意思是不知政权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指不知谁取得最后胜利。鹿死谁手的故事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问鼎中原的典故出处 成语问鼎中原和谁相关
成语典故_问鼎中原的典故出处成语问鼎中原和谁相关? 问鼎中原的典故: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
历史典故 感激涕零成语故事_成语“感激涕零”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感激涕零成语故事_成语“感激涕零”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涕:泪。零:落。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用法】 形容得到别人帮助后十分感激的样子。 【出处】 这则成语
历史典故 骑虎难下成语故事_成语“骑虎难下”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骑虎难下成语故事_成语“骑虎难下”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骑上虎身,很难下来。 【用法】 用来比喻做事中途遇到困难,迫于形势而又无法中止。 【出处】 这则成语
历史典故 紫芝眉宇成语故事_成语“紫芝眉宇”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紫芝眉宇成语故事_成语“紫芝眉宇”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拼音】紫芝眉宇zǐzhīméiyǔ 【释义】为称颂人德行高洁之词。 【出处】《新唐书·卓行传·元德秀》:“元德秀字紫芝,河南河南人。
历史典故 鹏程万里成语故事_成语“鹏程万里”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鹏程万里成语故事_成语“鹏程万里”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拼音】鹏程万里péngchéngwànlǐ 【释义】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逍遥游》:“鹏之
历史典故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_成语“悬梁刺股”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_成语“悬梁刺股”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拼音】悬梁刺股xuánliángcìgǔ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
历史典故 暗箭伤人成语故事_成语“暗箭伤人”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暗箭伤人成语故事_成语“暗箭伤人”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拼音】暗箭伤人ànjiànshāngrén 【释义】暗中射箭杀伤别人。 【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十三章:“张宗章、
历史典故 道听途说成语故事_成语“道听途说”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道听途说成语故事_成语“道听途说”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在路上听来的话,就在路上传播。 【用法】 现在用来形容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