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第四节 力推行黄老政策

Posted 相国

篇首语:知识为进步之母,而进步又为富强之源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历史 第四节 力推行黄老政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历史 第四节 力推行黄老政策

  西汉政权建立后,为稳定局势,巩固政权,对异姓诸侯王的割据行为采取严厉镇压,而对百姓则实行与民休息的让步政策。功高勋著者受到赏赐,与之剖符铁 书,共享富贵;谋反作乱者,天下共诛之,手下决不留情。这种一软一硬、一德一刑的两手政策,是西汉前期黄老政治的主要特点。> >   汉承秦 制,刘邦依然推行法家主张。入关时的三章之法,建国后已满足不了形势发展需要,故令萧何以秦法为依据,重新制定汉律九章,以法治国,命韩信制定军法,以法 治军。其余各项规章制度,无不体现出法家思想主张,严酷程度并不逊于秦法。但是,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又使西汉统治者不敢重蹈覆辙,有针对性地作出让步。> >    惠帝二年(前193),曹参继任相国,始明确提出用黄老之术治国,标榜“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此时,各异姓诸侯王势力已皆相继覆灭,中央集权制得 到充分加强与巩固,大规模的政治斗争已经过去,刘邦生前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刚刚开始贯彻执行,无须惠帝进行新的改革或开拓,只须谨遵遗命,按既定方针守 成。一些尚健在的老臣,自秦末以来,经历20余年风风雨雨,对大规模政治斗争颇感倦意,希望在有生之年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很乐于接受清静无为思想,并加以 实践。广大百姓久遭战乱之灾,更须休养生息,希望有个宽松和平的环境,“无烦百姓”政策,自然受到拥护。再者,惠帝是位生性懦弱的皇帝,受吕后制约,凡事 不能自主,采取消极主义,日以饮酒为淫乐,不听政事,与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一拍即合。因此,上自皇帝相国,下至黎民百姓,全社会一致希望清静安定,黄老政 治应运而出。此外,黄老思想还具有倡导法术的一面,与刑名思想相一致。所谓的“无为而治”,是在早已形成的特定法律制度允许范围内,任何人都须遵纪守法, 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统治者的利益不受侵害,突出法治的积极作用。对于无视法律约束,随意违法愈禁行为,必须依法予以制裁。因此,黄老政治同样具有严酷的一 面,并使退让、宽松同进取、严酷融为一体,构成西汉初朗黄老政治的主要特征。> >   汉初,黄老政治最先倡导者是曹参,这位出身于秦朝的狱 吏,在战争中成熟起来的武将,是西汉有名的开国元勋之一。在和平建设年代,又出任相国,成为治世能臣,可称为文武兼备,人才难得。汉高祖六年,刘邦以胶东 等6郡73县,立年仅十几岁的刘肥为齐王,任曹参为齐相国,即将齐国托付给曹参治理。曹参虽擅长统兵打仗,战功显赫,但毕竟缺少治世经验,尚未身经实践, 不谙治道,出任齐相,并非是用其所长。然而齐国“冠带衣履天下”,人杰地灵,“士多好经术”,思想活跃,百家竞进,不乏治世之才,又为曹参提供了用武条 件。到任后,为了弥补自己治世乏术,曹参亲自召集齐国长老、有识之士,向他们请教如何安集百姓,把齐国治好。起初,请教了百余名儒生,所言各异,莫衷一 是。嗣后听说胶西郡有位盖公,擅长黄帝、老子之书,使人厚礼相请。盖公被请来后,向曹参讲述“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反复推论类比,令曹参心悦诚服,将盖 公视为高人,待为上宾,让出正堂,请盖公居住,极尽礼贤士人。自此,曹参按盖公所言,以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治齐,一依国家成法,不另行更张以扰民,百姓得 以安居乐业。经过九年实践,齐国大治,社会安定,曹参被誉为贤相。> >   惠帝二年,相国萧何病故。曹参闻知后,立即断定自己将回朝接任相 国,命属下赶紧打点行装,准备上路。不久朝廷果然派人来召其还朝。临行曹参叮嘱下任齐相,在刑狱管理与处罚上,慎忽繁苛。因为一旦穷极刑法,民无所容,久 必生乱。谆谆告诫其坚守无为而治方针,是万事中的头等大事。> >   早在秦时,曹参与萧何同县为吏,关系密切,非常友好,后来又都成为刘邦的 左膀右臂。虽然曹参战功卓著,居诸将之首,但刘邦论功行封时,以萧何“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既巩固了后方,又保证了前线兵源和粮饷的补充 与供给,成为战胜项羽的关键,立有万世之功,故以萧何功为第一,曹参次之。对此曹参心有不服,与萧何关系疏远,产生隔阂。但萧何能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 怨,临终前向惠帝表示,如能使曹参接任相国,则死而无憾,袒露出一片光明磊落之胸怀。而曹参任相国后,也能舍弃前嫌,不因人废事易行,从国家利益出发,一 遵萧何所立规章制度,“举事无所变更”。在各郡国中选拔不善言辞、做事谨慎的忠厚长者,充任丞相史。对于言语尖酸刻薄,华而不实,做事专图名声者,则斥退 不用,使萧何所开创的相国府更注重实际,成为表率。> >   曹参在相国任上,作为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应是日理万机,无暇宴乐。但却日夜饮 酒,无所事事,令卿大夫以下官吏及宾客见后,皆欲劝其治事。而每有来规劝者,曹参则拿出好酒相待,用酒封住来者之口。每当对方要开口时,复令其饮酒,直使 其喝醉而去,终不让其开口。如此习以为常,坚持不改,属下也渐渐效仿,争相饮酒为乐,成上有好者而下必甚焉局面。相府的后花园靠近吏舍,吏卒经常聚饮歌呼 _,惊扰四邻不安。对此,相府里有人感到很讨厌,却又没办法制止,乃请曹参到后花园散步,让他出面干预。曹参和随行人员来到后花园后,立即听到吏卒们醉歌 喧哗之声,随行人员便请曹参惩治这些吏卒。但是,曹参非但不予过问,反令随行者取酒张坐,豪饮歌呼,与吏卒隔墙应和,两厢同乐。平素间,曹参见人有小过, 装着视而不见,替人掩盖。因此,府中相安无事,优哉游哉。> >   相国不议政治事,惠帝很不高兴,认为是欺负皇帝年轻。曹参之子曹窑为中大 夫,侍从皇帝左右,惠帝令曹窑回家时,背地里找机会问曹参:“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国,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还嘱咐曹窑不要说出是 皇帝让问他。接着,曹窑回家后,便用皇帝的话劝谏老子。曹参听了大怒,令属下打曹窑200板,并斥令曹窑赶快回去侍奉皇帝,天下事非他所当议论。曹窑挨打 遭骂后,曹参朝时,惠帝责备曹参为什么要对曹窑进行处罚,声明是自己让曹窑说那番话。曹参虽赶忙脱帽顿首谢罪,却又反问道:“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皇帝?” 惠帝谎:“朕乃安敢望先帝!”接着曹参又问:“陛下观参孰与萧何贤?”惠帝又说;“君似不及也。”于是,曹参更有把握地对惠帝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 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听了这番前人立业,后人守成,不改先帝定策,既忠于国家,又不烦扰百姓,确 实是好办法,无可非议,对曹参连声称善,请他好好休息。

相关参考

汉朝历史 第四节 “天人感应”力量无穷

  “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使得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汉王朝地位的合法,将为自己的威望添加砝码。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有实力进行对外战争,才能,才能实现汉帝国几十年来的未来梦想。但可悲的是,儒生从此变得骄

汉朝历史 第四节 死不低头的苏武

  上台之后,与匈奴人发生了大规模的、长期的战争,让匈奴人实力大为削弱,再无力与汉朝人对抗,渐渐迁徙到大漠更北部的地方。之后十几年时间,汉匈之间再未发生军事冲突,匈奴单于开始向汉武帝求和,经常派使者前

汉朝历史 第四节 樊哙救主

  眼看项庄一步步地逼近,又看站起来缓和局面,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掉了回去。刘邦坐在席位上越来越恐惧,端酒盏的手都有些发抖。就这一点来说,有人说刘邦贪生怕死。其实,就当是情况来看,刘邦并不是一味地想着自己

汉朝历史 第四节 如雁如虎的李广

  无论是在汉朝,还是今天,人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位著名将领叫,尤其他的绰号“飞将军”大名,天下人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广是战国秦国大将李信之后,陇西(今甘肃省中部)纪县人,骁勇善战,具有百步穿杨的

汉朝历史 第四节 晁错的救国之道

  中行说的到来使得匈奴人一改原来的“颓废”面貌后,稽粥对中行说越来越器重,最后发展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在中行说的劝说下,多次对汉朝边境进行了“打草谷”。>>  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十一月,稽

汉朝历史 第四节 钱是害人精

  人生是一种需要发酵的美酒,越年久越能品尝出美味来。47岁才开始在天下活跃起来,并敢于与统治者斗争,这本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但由于他实力不够,而且强敌太大,所以始终不能获得天下人的认可。不过,刘邦

汉朝历史 第四节 吕后称制报恩仇

  权力的祭坛总需要无数无辜的牺牲品。刘盈是无辜的,张皇后更无辜。只因她生不出儿子,就只好装成个花瓶,听凭他人的摆弄,任由他人利用。皇宫大得很,吕雉强得很,为了某些目的,必然要牺牲某些东西,张嫣只是恰

汉朝历史 第四节 汉景帝刘启登基

  大汉这些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康,朝中无党派,权力交接很顺利。六月九日,太子刘启登基,尊皇太后薄氏为太皇太后,太子妃为皇后。皇后无子,太子位暂缺。因为太子暂缺,皇宫又有一场好闹。>>  做完这些事后,

汉朝历史 第四节 罪未罪兮误终身

  面对刘长的先斩后奏,汉文帝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治刘长的罪,砍了他的人头,以敬老丞相在天之灵;二是不治刘长的罪,默认他的所作所为,以削高祖之绿帽辱。>>  当然,刘长也没有闲着,他为刘长进行了“法辩述

汉朝历史 第四节 美妙的歌声 一个英雄的末路

  就形势来说,楚汉相争中的实力对比已发生质的变化,从前不可一世的以不是天下无敌,而相对弱小的实力大增,可以很容易就将项羽打败。刘邦之所以会上演划分“楚河汉界”的一幕,是因为他的至亲还在项羽手上,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