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大夫免刑罚 “刑不上大夫”历史之谜
Posted
篇首语:有的时候难过的不是结局不够好,而是真诚没有被善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不因大夫免刑罚 “刑不上大夫”历史之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因大夫免刑罚 “刑不上大夫”历史之谜
虽说律法渊源来自于“礼”,也有“寓刑于礼”的例子,但《礼记》重点强调的还是道德规范,和法律是两码事。《礼记》上这句话的原文是:“国君抚式,大夫下之。
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这是在讲乘车的礼仪。大意是说两辆车在路上遇上了。
一辆是国君的,一辆是大夫的,大夫要下车,国君不用,扶着车前面的横木,点点头,就可以了。同样,上级遇到下级,也都是下级要下车,上级扶横木点头即可。
“礼不下庶人”是说这个规定一般老百姓不用遵守。因为,老百姓不吃财政拨款,所以没有必要这么严格地去规范。“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
级别是大夫的话,国君也不能利用暴力来逼迫大夫,那些执行刑罚的人,这时候也不要跟随在国君身边。简单地说,“刑不上大夫”,最早和法律基本没有关系。
当然,后来这句话在不断被引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变化,意思就被发挥了。大概是从写《过秦论》的贾谊开始,渐渐地,我们现在理解这个意思就成了主流观点。
直到近代,梁启超、郭沫若也都这么认为。但其实这层意思更多地来自于知识分子的美好愿望,或者说,来自于士大夫阶层对帝王的要求和限制。
但你看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刑上大夫这样的事从古至今不曾断过。最早周公诛管叔、蔡叔,厉王流放于浇,就是着名先例。到了汉文帝时期,文武百官如违犯法规,朝堂之上仍难免遭受如同寻常百姓一样的刑罚。考虑到这些受罚的高官的面子问题。当时的执政、执法官员提出,对高级官员施刑时要宽待一些,汉文帝倒也痛快,接受了这个建议。“刑不上大夫”只不过是刑少上点,或者不公开上大夫而已。如何去把握怎么少上,或者如何不公开上,历史亦有参考。比如西周时期有个“八辟”,后来也叫八议,意思就是说有八种人犯罪。
要特别审议:一曰议亲(皇亲国戚)之辟,二曰议故(皇帝的故交旧友)之辟,三曰议贤(有德行的人)之辟,四曰议能(有大才能的人)之辟。
五曰议功(有功勋的人)之辟,六曰议贵(高官显贵)之辟,七曰议勤(为国服务特别勤劳的人)之辟,八曰议宾(前朝皇帝子孙)之辟。不过,这个规定执行并不严格,时断时续,关键要看君王的态度和心情。
再举个例子,发生在唐朝着名的长孙无忌身上。有一天,他刚从前线作战回来,向李世民汇报工作,进内殿时忘记摘刀,跟皇帝李世民聊完事。
走的时候,被看门的保安发现了。此事本来非常严重,至少也属于“十恶”中的大不敬,要知道,“十恶”是最严重的十种罪行,所以十恶不赦。
但是李世民为了救长孙无忌,就想到了“八议”,按“八议”标准去划分,长孙无忌符合第七项。很快,李世民就召集了诸位大臣共同商议,最终罚了长孙无忌20斤铜钱,就算拉倒了。
所以,刑上还是不上大夫,在专制社会中,不过是君王意愿。很多朝代,高官贵族犯罪,在处死刑的时候,为了照顾情绪,会采取秘密处决。
或者赐死,不在大街上公开砍头。相对一般犯罪分子来说,只是让你死得好看些罢了。《汉书》中的解释说:因为士大夫是有社会地位、有身份的人,万一犯法,被制裁了,就是极大耻辱。所以,死得虽然没有那么难看,也足以给世人警示了。
关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还有一种解释,说我们对“上,下”这两个字的认识本身存在错误。“上”表示尊,“下”表示卑。
整句话意思就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庶人社会地位低,就将他们排除于文明社会之外。
这个解释虽然牵强一些,倒也符合现代的法律观念,“天子犯法,与民同罪”,多大的老虎也不能吃人,吃人的老虎,总有一天会遇到武松的。
相关参考
“刑不上大夫”?千万别理解错了,不给你上刑就是让你体面点去死
“刑不上大夫”?千万别理解错了,不给你上刑就是让你体面点去死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古代社会真的“刑不上大夫”吗?不同于一般民众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刑”在这里的原意并不是今人所指的“刑罚”
宋朝为何刑不上大夫?赵匡胤真的不杀士大夫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宋朝建立后,尤其是赵匡胤死后,北汉灭亡,这个时候也算是实现了统一。随着统一的来临,保持国内平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
西汉曾利用“刑不上大夫”观念逼死贤相萧望之 “刑不上大夫”不仅是古代的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宦官弘恭和石显就是利用这种观念,逼
西汉曾利用“刑不上大夫”观念逼死贤相萧望之 “刑不上大夫”不仅是古代的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宦官弘恭和石显就是利用这种观念,逼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赵匡胤黄袍加身,篡夺五代后周政权得来的,赵匡胤还立下,不得杀士大夫上书言事者。这也便是宋代“刑不上大夫”的由来。对朝廷文官及主动挑刺朝廷毛病的谏言者不得用刑杀戮,这在整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赵匡胤黄袍加身,篡夺五代后周政权得来的,赵匡胤还立下,不得杀士大夫上书言事者。这也便是宋代“刑不上大夫”的由来。对朝廷文官及主动挑刺朝廷毛病的谏言者不得用刑杀戮,这在整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大家都很熟悉,这句话传达出和我们喜闻乐见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完全相反的一种态度。不过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由这句话衍生出来的「”八议”,一直是在封建王朝中实行的,直到清
據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介紹:南京大屠殺時,德國人約翰·拉貝建安全區,挽救了20多萬中國人生命。他的孫子是位大夫,最近來信求援說需要中國生產的一組藥品,浙江醫藥企業決定免費贈藥。【新聞多一點】1937年,
據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介紹:南京大屠殺時,德國人約翰·拉貝建安全區,挽救了20多萬中國人生命。他的孫子是位大夫,最近來信求援說需要中國生產的一組藥品,浙江醫藥企業決定免費贈藥。【新聞多一點】1937年,
殷商帝国的灭亡,不因殷纣王,不因周武王,是两种文明的对撞!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不能归结于一个所谓的暴君,很多因素盘根错节,至少也是要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发现其中的根源之所在。很多王朝的末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