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董仲舒的历史影响与评价――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学家

Posted 董仲舒

篇首语:少年意气强不羁,虎胁插翼白日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历史 董仲舒的历史影响与评价――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学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历史 董仲舒的历史影响与评价――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学家

  【传略】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时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儒学大师。传见《史记・儒林列传》《汉书・董仲舒传》《新论・本造》。> >  董仲舒出生于“田连阡陌”“牛羊成群”的大地主家庭,从小刻苦好学,“三年不窥园”以悉心研究《公羊春秋传》出名。时,任博士官(官方讲授经典的教师)。时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应诏先后三次对策,献上著名的“天人三策”。武帝很赏识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很快采纳了这个意见,并任命他为江都易王的相国。后因宣扬灾异变故,荒诞不经,被撤职下狱。释放后任胶西王相国。前121年,以老病辞职回家,专事讲学著书。前117年,董仲舒病卒,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为了表彰其为汉王朝效劳尽忠,特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下马陵”。> >  董仲舒的著作很多,但至今绝大部分都失传了,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天人三策》保存在《汉书・董仲舒传》中。> >  【影响】董仲舒是汉代最有才华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学说和政治主张,在中华民族的思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宗旨在于巩固汉王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使封建地主阶级长治久安。他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针对西汉中叶的情况,指出:“孔子曰。故有所积重,忧则为盗,‘不患贫而患不均’则有所空虚矣。大富则骄,大贫则忧。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春秋繁露・度制》)。他认为保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统治,即富与贵,但又不至于骄;农民能够维持最低生活,使之不至于忧,是使封建统治保持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最理想状态。> >  董仲舒认为,要实现上述的政治理想,重要环节,是要巩固汉王朝的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而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首先必须得有思想上的统一。基于这种思想指导,他在“天人三策”中阐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指出《春秋》的大一统思想是古今社会共同认可的,而在他生活的时代,各派学说纷立,旨意不同,无法在思想上达到统一。他主张把“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都焚灭,切断其流通渠道。> >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董仲舒还极力推崇中央集权的政治代表人物君主,甚至把他加以神话,宣扬他的权力是天神授予的,所以称为“天子”。他认为君主是国家的根本,必须具有绝对崇高的权威,“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不崇君就有大患。鉴于秦王朝严刑峻法而覆灭的教训,董仲舒提出了“德”和“刑”并用,重视主张在统治中,“德教”为根本,“德教”的统治原则,以“刑法”为辅助手段,二者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董仲舒所谓的“德教”,总而言之,就是要用“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禁锢和束缚劳动人民的革命精神,使他们“自觉”地听从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其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中的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从属关系,这显然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学说的发展。政权,族权,加上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其所谓“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仁”是超阶级的爱,实质是要劳动人民爱地主阶级;是要劳动人民自觉地安于被奴役、俯首帖耳地任“义”被剥削的阶级地位,人宰割;“礼”是要劳动人民遵循封建的等级制度去说话、行事;“智”是要劳动人民按照地主阶级的规范和要求去发挥自己的智能;“信”是要劳动人民对地主阶级及其封建主忠诚老实。总之,“三纲五常”都是麻痹和约束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体现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关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观。董仲舒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封建社会中“纲常名教”的理论。> >  为了从哲学高度论证汉王朝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进一步说明其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董仲舒阐发了他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  “天人同类”的观念是董仲舒所宣扬的天人感应论的一个理论基础。他认为天和人是同类的,人有什么天就有什么,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人也可以说是天的副本,宇宙的缩影,反过来说,宇宙是人的放大,是一个“大人”。他实际上是把自然拟人化了,把人的各种属性,特别是精神方面的属性,强加于自然界,倒过来再把人说成是自然的摹本。>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际的社会意义有两方面,地主阶级以专制主义的君主作为它的代理人,但代理人的利益和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有时也有矛盾,以皇帝为中心的君权势力和其他阶层的地主阶级势力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地主阶级觉得,对于代理人的权力,也需要有适当的限制,可是在他的绝对权威下,什么力量可以限制呢?这就要用虚构中的“天”的力量,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着重在劝告他实行“仁政”,当时和后来讲灾异迷信的某些儒家,也都利用这种迷信,作为向当权派进行合法斗争的一种工具,通过这种迷信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被压迫阶层的某些要求,天人感应说在一定程度上有这一方面的作用。> >  【余论】对于董仲舒的评价,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总体上看,董仲舒的思想学说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理论上基本是荒谬的,应持否定态度。但是,把它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考察,却又具有某种程度或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作用,不应全盘否定。他的封建大一统思想有益于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应看到,董仲舒是位有影响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甚至人类思维史这条长链上的重要一环。此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其大加宣扬,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其奋起批判,从而使人类思维的长河奔腾不息,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就是在批判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基础上,阐发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无神论,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总之,董仲舒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关参考

汉朝 董仲舒思想主张及影响

强盛的秦帝国很快覆亡后,封建统治者认识到:单靠严刑峻罚是不够的,还必须统一思想,对人民施以教化,才能稳定其长远的统治秩序。为了适应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西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以儒家学说

汉朝历史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介绍

>董仲舒>  董仲舒恰逢其时地给缔造的大汉帝国的盛世,注入了精神文化的脊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力,似乎超越时空,超越阶级局限和阶级意识,形成了中华民族穿透历史的巨大凝聚力和永不枯竭的精神财富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目不窥园典故 成语故事目不窥园出自哪里

  目不窥园的主人公-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

汉朝历史 蔡伦的历史影响与评价――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造纸祖师

  【传略】(?~121),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他幼年入宫做宦官,历侍和帝、安帝两朝,任官中常侍、尚方令,封龙亭侯。蔡伦,生性秉正,为人机敏多才艺。东汉和帝委任他做尚方令。尚方是专门生产

汉朝历史 详细探究董仲舒陵墓在哪

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陵墓究竟在哪?这个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人物保护部门认定董仲舒陵墓在和平门内,即使是这样,人们的意见还是不能统一,就连中国最具权威的两部工具书《辞海》与《辞源》也对此各执一词。董仲舒

历史人物 董仲舒是哪个朝代的人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简介历史名人

  董仲舒,儒家学派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受其影响。其一生所著不计其数,其中《公羊春秋》、《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流传至今。他创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并被誉为公羊大师、儒

汉朝历史上十常侍之乱影响及评价是怎样的

十常侍之乱是对一段历史的描述,包括这些太监狐假虎威,祸乱朝纲的整个过程。他们安插亲朋好友在全国各地为官,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势力与地位,但是他们本身缺陷,缺乏治理国家的实力与能力。这些人为非作歹,祸害百

历史典故 儒学大师董仲舒好读书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是汉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塑造出古代中国的传统社会秩序,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董仲舒年幼时已很聪明,非常喜欢读书,更经常废寝忘餐,令他的父亲非常担心

汉朝历史 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把儒家学说推上正宗并取得官方哲学地位的关键人物。自董仲舒以后,儒家学说便逐渐从一个思想流派而跃升为官方意识形态,董仲舒的著作至今尚流传于

汉朝历史 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把儒家学说推上正宗并取得官方哲学地位的关键人物。自董仲舒以后,儒家学说便逐渐从一个思想流派而跃升为官方意识形态,董仲舒的著作至今尚流传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