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女诫》- 班昭简介
Posted 汉书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历史 《女诫》- 班昭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历史 《女诫》- 班昭简介
《女诫》- 班昭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是东汉扶风安陵也就是现在的咸阳市人。她生于公元前49 年,死于公元120 年,班昭的家庭极有名望,他的父亲班彪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和儒学大师,大哥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我国继司马迁之后又一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二哥班超,是一个投笔从戎的志士,两次出使西域,是打通“ 丝绸之路” 的赫赫功臣。 在父兄的影响和鼓励下,班昭从童年开始就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长大后,又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是班氏家族中博学多才的才女。班昭14岁就嫁给了同郡人曹寿,后来生了一个儿子,但不久丈夫就病故了,她便早早开始守寡。 在她70多岁高寿之年,她写出了《女诫》。《女诫》一共七篇,计1600字,计一卑弱,二夫妇,三敬慎,四妇行,五专心,六曲从,七和叔妹。她在书中解释了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四德之义,强调女子要顺从舅姑(公婆)和叔妹,对丈夫应该绝对顺从。可以说班昭的《女诫》影响了后来整个两千年的中国女性观。 这位才华出众的女性,也是有贡献于中国文化的。她的父亲班彪,早就对时人所续的《史记》之类的书不满意,立意收集资料,写一部上起汉高祖刘邦创业,下至王莽篡权的伟大著作。班彪死后,大儿子班固为了完成父亲的未完之志,继续编著,他奋斗了30年,但不幸因仇人陷害而被杀,这样编著这部巨著的担子就落到了班昭的身上。
为了继承父兄遗志,班昭在东观藏书阁,汉代皇家图书馆穷年累月,孜孜不倦地著述,除将父兄所著部分分类整理、修订外,又补写“八表”和“天文志”。这样中国又一部伟大的史书──《汉书》,在班家三四十年的奋斗下,终于由班昭整理完成了。
汉和帝极为欣赏班昭,把她召入皇宫,让皇后和妃子们奉她为师,请她传授儒家经典;同时班昭在当时最有名的《汉书》讲授释释疑者,连著名学者马融,都拜在她的门下。东汉邓太后临朝称制时,班昭还以宫廷师傅之尊,参议朝政,她的渊博的知识和在当时人眼里的模范言行,被人们称颂。当时人们把德高望重、才学横溢的妇女尊称为“大家”(音姑),因为班昭的丈夫姓曹,所以,人们便尊称她为“曹大家”。
除此之外,班昭还是一位歌赋家,她一生写了不少作品,由她的儿媳丁氏整理为《曹大家集》,但后来佚失了,现在只能看到8篇。
相关参考
她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杰出女性,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又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班昭在七十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出了《女诫》。《女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
她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杰出女性,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又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班昭在七十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出了《女诫》。《女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
班昭简介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一代才女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是东汉著名的女史学家和文学家。她曾经接替长兄班固续写《汉书》,晚年作了《女诫》流传后世,此外她还擅长散文和赋,以《东征赋》、《上邓太后疏》等作品较为出名。
...文学家。她曾经接替长兄班固续写《汉书》,晚年作了《女诫》流传后世,此外她还擅长散文和赋,以《东征赋》、《上邓太后疏》等作品较为出名。班昭出身于显贵的儒学世家,可谓名门之后。祖父曾任太守,父亲班彪和长兄...
大家好,说起班昭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班昭字惠班,出身史学世家,她的父亲班彪、长兄班固都是著名历史学家。班昭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中,耳濡目染,自是有条件博览群书,修炼得才华横溢。14岁时
这些天,韩国总统朴槿惠“闺蜜干政”的新闻被爆出,一时间引人注目。自古以来,外戚干政、宦官干政、后宫干政等等层出不穷,可“闺蜜干政”这词儿还是第一次出现,让人感到无比新鲜。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
这些天,韩国总统朴槿惠“闺蜜干政”的新闻被爆出,一时间引人注目。自古以来,外戚干政、宦官干政、后宫干政等等层出不穷,可“闺蜜干政”这词儿还是第一次出现,让人感到无比新鲜。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
这些天,韩国总统朴槿惠“闺蜜干政”的新闻被爆出,一时间引人注目。自古以来,外戚干政、宦官干政、后宫干政等等层出不穷,可“闺蜜干政”这词儿还是第一次出现,让人感到无比新鲜。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
这些天,韩国总统朴槿惠“闺蜜干政”的新闻被爆出,一时间引人注目。自古以来,外戚干政、宦官干政、后宫干政等等层出不穷,可“闺蜜干政”这词儿还是第一次出现,让人感到无比新鲜。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