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汉代邮传制度的特点
Posted 制度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历史 汉代邮传制度的特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历史 汉代邮传制度的特点
历史汉代邮传制度的最大进步是驿和邮的分流。
这时,西周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车传已经逐渐被淘汰了,骑传成为长途通信的主要方式。
汉朝初年,邮传制度的一个常见名称曰“置”。东汉人应劭写的《风俗通》说:“改邮为置。置者,度其远近置之也。”意思是说把原来称为“邮”的邮传设施,改称为“置”。什么叫置呢?就是根据测量出来的远近来设置办公机构。置,实际上是邮传信使的中途休息站。“驿”的名称也是在两汉时普遍出现的,其具体时间大约在汉武帝稍后。由于传车过于笨重,同时也因为武帝以后汉政府财政困难,设备繁杂豪华的传车也就顺应时势,逐渐让位给轻便的单骑传递了。而这种以马骑为主的信递方式,便以“驿”正式命名。至于原来“传”的名称,两汉时虽仍然在使用,但已大部分用于表示一种国家招待所的性质,仍称为“传舍”,变成专门迎送过往官员、提供饮食车马的场所。驿加上传,往往合称为“驿传”或“驿置”。这两个字在两汉的史书中是常见的。
1958年,在贵州赫章县可乐镇,出土了一件刻有“武阳传舍比二”的铁炉。据考古学家考证,这是反映汉代传舍生活的炊事用具。这件铁炉厚重坚实,通风性能良好,提携方便,十分适用于旅途炊煮。武阳是汉朝犍为郡的首府,故地在今四川省成都以南。“比二”是说同样的铁炉有两个,是一炉铸造出的。估计贵州出土的这件文物原为四川古武阳所造或从属于武阳的驿站传舍所用。这说明两汉时川贵间有驿道相通。
除以马传为主的“驿置”外,汉朝时候专门用“邮”来称呼那些短途的步行传书方式。管理这种短途步行投递书信的机构,称为“邮亭”。亭,也作为步传信使的转运和休息站。汉朝时候,亭的称呼更普遍,邮亭的通信业务是大量的。这种步传通常是接力运递。《汉旧仪》所谓的“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就是指此。大体上是说,邮间距离是五里,亭间距离为十里。邮亭的信差,在两邮中间的两里半处接力。有学者考证,至今在河北一些地方尚有“二里半”的地名,即系古时邮亭制的遗风。
但汉时的亭,并不全是负责邮传的任务的。兼管邮务的亭,一般在交通要道沿线。而大部分秦汉的亭则是地方基层行政单位。这种普通的亭,管得很多,负责征丁收税及治安捕盗之事。汉高祖刘邦曾出任过泗上亭长,就属于这普通的亭。交通沿线的亭,则加上运寄政府公文、军事书信的任务。在这些特殊的邮亭中,有专门负责传书的“邮人”。
相关参考
国学小知识:汉朝的巡视制度 巡视作为一种与监察相联系的制度,是在汉代以后开始正式实施的。具体来说,就是汉武帝时期。 巡视在我国历史上起源很早,当然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有人说
国学小知识:汉朝的巡视制度 巡视作为一种与监察相联系的制度,是在汉代以后开始正式实施的。具体来说,就是汉武帝时期。 巡视在我国历史上起源很早,当然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有人说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汉服为汉族古早服饰。汉朝服饰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
黄霸一汉代第五代君主武帝君临天下后,曾诏令将一批横行乡里的豪强、游侠强制迁徙到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的云陵(今陕西淳化西南),以便控制。黄霸就是这批被强制迁徙中的一个。这时的黄霸还很年轻,他来自淮
汉朝就实行“五天工作制” 远在汉代,我国就实行了“五天工作制”,这个制度一直到隋朝才结束。 古代把休假叫做“休沐”、&ldq
汉朝就实行“五天工作制” 远在汉代,我国就实行了“五天工作制”,这个制度一直到隋朝才结束。 古代把休假叫做“休沐”、&ldq
汉朝老人待遇最好年过70可享受“处级”待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中国汉代,养老敬老制度非常完善,老年人拥有法定待遇。只要年过七十、无人品问题的老者,在&ldquo
汉朝老人待遇最好年过70可享受“处级”待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中国汉代,养老敬老制度非常完善,老年人拥有法定待遇。只要年过七十、无人品问题的老者,在&ldquo
秦汉时期的服装面料比时期更为丰富,同时深衣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逐步确立,服饰上的官阶等级区分也更为严格。秦汉的服饰面料仍重锦绣。西汉的男女服装都沿袭深衣的形式,不论单、棉,
■武王牧野誓师。中国古代阅兵有数千年的历史,第一部编年史《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