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尊儒尚法是汉武帝统治的根本思想

Posted 汉武帝

篇首语:最强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人,却一定是在他们失去之时不放弃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中历史 尊儒尚法是汉武帝统治的根本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历史 尊儒尚法是汉武帝统治的根本思想

 尊儒尚法是汉武帝统治的根本思想

  《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明确指出:“(汉武帝)尊儒的同时,他还崇尚法制。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如何理解教材的这一新提法呢?

  首先,尊儒尚法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在武帝在位期间(前140至前87年)达到了王朝的鼎盛时期。大一统的局面进一步得到巩固,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相当充足富厚,《史记·平准书》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西汉王朝走上鼎盛时期后,汉初“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道家学说在本质上是消极的,只可在大的动乱之后起暂时的协调缓解作用,不能作为长期的政治指导方针。被秦王朝歪曲了的法家学说,名声很坏,统治者纵然骨子里仍然采用法家政治学说,而在自己的旗帜上却不愿打上法家的印记。于是以温、文、稳为特征而又强调人世的儒家学说便受到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推崇。汉武帝在前代诸帝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了一套新的统治政策。

  其次,尊儒尚法是汉武帝统治国家、驾驭臣下的根本政策。

  所谓尊儒尚法,就是提倡仁义德治与实施法治相结合。“尊儒”与明教化相通,所谓明教化,即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思想,形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武帝即位以后,连续多次大规模征召才能之士,建立了郡国岁举贤良制度(下令郡国官员每年向政府推荐人才),从中选拔和任用政府所需的人才,通过“举贤良”来达到“明教化”的效果。武帝即位次年,采纳丞相卫绾建议,对所举贤良中治法家、纵横家的,一律罢去;随后又任命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鼢为太尉,名儒鲁申公的学生王臧为郎中令。这样,尊儒的趋势得到加强。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从此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成为西汉王朝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尚法”即对违法者要严治。将法家驾驭臣下的权术和严施刑罚等用作手段,而儒术用来缘饰,所谓外儒内法正是武帝政治的特点。所以,当时所要“罢黜”的不过是那些新进对策的专治杂学的人,并非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董仲舒虽建议罢黜百家,但他的儒家思想也吸收了道、法、阴阳五行等学派的学说,他还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揉合为一体,形成外儒内法的思想。从汉武帝执政时期的情况来看,他对“百端之学”还是宽容的。汉武帝本人并不完全依赖儒学,在宗教方面,他相当依赖方士;在政治方面,他相当依赖法家。他所重用的大臣,大都是既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的人。尊儒尚法、外儒内法或儒法表里的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成为统治者的治国秘诀。

  尊儒尚法也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贯彻统治阶级的意志,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尊儒尚法体现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融合统一,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经过秦朝、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转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互相融合的趋势。而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础格局,成为统治阶级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参考

汉朝历史 西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有哪些

西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有哪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

汉朝历史 西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有哪些

西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有哪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汉武帝颁布推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

历史秘闻 法家主要内容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而为了富国强兵,法家主张改革贵族奴隶主世袭制,强调奖励耕战,减轻赋税法家的法

并非排斥诸子 汉武帝为何尊儒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故在先秦时,尽有百家争鸣,而秦汉以后,表

并非排斥诸子 汉武帝为何尊儒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故在先秦时,尽有百家争鸣,而秦汉以后,表

高中历史必修3考试重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

人造瘟疫动摇西汉王朝的统治根本 徐焰评汉武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瘟疫是比战争更加可怕的灾难。它杀人于无形之间。肉眼看不见、不知来自何处的微小杀手夺去了无数鲜活的生命,甚至能摧毁国家。据中国古代官方史书记载,从战国时期到明朝末年就有95次瘟疫大流行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知识点总结急急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提纲(全套)[岳麓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

如果秦始皇“獨尊儒術”,秦帝國會二代而亡嗎

秦漢兩個朝代,實際上處在同一個大時代中。這是一個民族慢慢融合,思想漸趨一元的大變革時代。秦漢兩家在中央集權和分封諸侯之間極度糾結,同時也在努力摸索、尋找正統思想。秦、漢(主要是西漢)兩家摸著石頭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