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外政策有什么改变?
Posted 大国
篇首语: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外政策有什么改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外政策有什么改变?
苏联在二战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战后国际威望大大提高,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为恢复战时严重受损的经济,保障自身安全,苏联采取了安全保障战略。总体上对美英不干涉美英事务;在苏联控制的东欧不准美英干涉,杜鲁门上台后,苏联采取妥协的态度避免矛盾尖锐。1、强调维持大国合作,主张把战时同盟维持到战后,以苏美英三大国合作为基础,赞成建立联合国。主张联合国必须有力;必须坚持大国一致原则。2、重视在东欧建立保卫苏联安全的屏障。二战期间斯大林就想把历来对苏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东欧变为自己的控制范围。雅尔塔体制便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战后,苏联帮助东欧国家加速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东欧诞生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受历史传统影响,翻了一些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错误。在东欧国家强制推行苏联模式拖累了各国的经济。3、严惩法西斯侵略国家使之不能东山再起。主张根除法西斯势力,促进民主与和平,防止新战争的产生。4、在远东地区重新安排。收回页库岛,占领日本北方四道,加强在远东的纵深防御。这些政策旨在巩固胜利成果,维持和平环境和雅尔塔体制,保住东欧,顶住美国;对西欧和亚洲各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则只在不导致美苏军事冲突的限度内予以一定的支持。
随着美国逐渐挑起了冷战,苏联采取相应的积极防御方针,立足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的到来。1947年后成立了情报局;在德国问题上,与美国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在经济上针对马歇尔计划,实行莫洛托夫计划;在军事上扩大军队编制,并加紧研制核武器,55年建立华约组织,与美国开始了针锋相对的较量。美苏争霸成了国际关系的主流。
相关参考
苏联·苏联对外政策新思维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不久,就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接着,在苏共二十七大上以及在这次大会以后,苏联领导人和苏联学者,不断对“新的政治思维”作进一步论述。戈尔巴乔夫指出
1917年11月8日《和平法令》颁布《和平法令》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颁布的第一个对外政策纲领性文件,由列宁起草,1917年11月8日夜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法令指出,继续进行帝
越南·越南的对外政策1980年12月越南通过的宪法对越南的对外政策作了这样的规定:越南在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基础上,加强同苏联、老挝、柬埔寨和其他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兄弟情谊、战斗团结和全面合作关系
苏联 苏联·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对华政策讲话
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对华政策讲话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乌兹别克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发表对华政策的讲话。勃列日涅夫在讲话中,指责中国对外政策中有许多不符合社
风物长宜放眼量——苏联加入“国联”1934年9月18日,苏联加入“国联”。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30年代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反对战争威胁,争取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加速本国建设。在当
苏联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从1921年春天起,苏维埃俄国开始执行一种新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经济政策有着重大的区别。它旨在通过彻底改变城乡间的相互经济关系,寻求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财政经济陷入困境;日本国内反战厌战情绪开始滋长,统治阶级内部因「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和对外政策的分歧而争吵不休;
1919年7月25日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发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使中国人民了解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外政策,苏俄政府所发布的政策宣言。1919年7月25日由苏俄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签署,全称为《俄罗斯苏
1989年2月15日苏联军队全部撤离阿富汗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后,苏联政治、经济、军工不堪重负。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后,在对外政策上倡导新思维,他于1986年7月28日在海参崴发表讲话,宣
1934年苏联与罗、匈、捷、保、阿、卢、比等国建交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德国、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苏联针对新形势,调整了外交战略和政策措施,提出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