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军以弱胜强战胜强大的齐军 齐鲁长勺之战简介
Posted 长勺之战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鲁军以弱胜强战胜强大的齐军 齐鲁长勺之战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鲁军以弱胜强战胜强大的齐军 齐鲁长勺之战简介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鲁军迎战齐军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后发制人而获胜的著名作战。
春秋初期,齐、鲁两个相邻军事大国争衡,时有冲突。周庄王十二年,齐国因襄公之死发生内乱,鲁庄公以武力干预齐国立君之事,导致齐、鲁战于乾时(今山东桓台南),鲁军惨败,军力大损。齐桓公君位方定,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国未安”,不可轻动的意见,急于对鲁用兵,以报鲁助公子纠争夺君位之仇。次年春,齐出动大军攻鲁,长驱深入鲁腹地,进逼鲁国都。鲁庄公发兵抗御。此时,居鲁国都郊外、出身低级贵族的曹刿,认为当政者愚陋浅识,未能远谋,为救国于危难,不顾乡人劝阻,毅然求见鲁庄公,问凭何而战。庄公初以衣食分赐臣下、祭祀十分虔诚作答,曹刿以其无利于民而不然。及闻庄公所答准情度理断诉讼,方视为“中心图民”(《国语·鲁语上》),必能得到民众支持,具有制胜之本。乃自请随同庄公出战,参与指挥。
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曹刿深知,鲁虽因乾时之败而军力弱于齐,但抗击齐军入侵则占人和、地利优势,且作战制胜靠“气”,“气”的变化可使强弱易位,“气盈”则胜,“气竭”则败,故未战即确定避敌锐气,待敌疲再反攻,以“气”制胜。两军布阵方毕,庄公按照当时通行的两军相对推进、互为进攻的惯例,欲击鼓挥军接敌,被曹刿劝止。齐军两次击鼓前进,鲁军都按兵不动,只是严阵以待。齐军见鲁军反常之举而疑虑之心愈重,更因两次进攻耗损体力、消减锐气。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冲击时,已是兵疲意沮,气竭志衰,战斗力大为削弱,鲁军则因以逸待劳而保持高昂斗志、旺盛体力。曹刿抓住“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击溃数量占优势的齐军。庄公急于追击,又被曹刿劝止。为防备齐军佯败设伏,曹刿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上车轼眺望齐军旌旗,见“辙乱”、“旗靡”,判明确实溃败,乃请庄公下令追击,将齐军逐出鲁境。
此战,曹刿知彼知己,正确运用“后人有待其衰”(《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军志》)的作战指导原则,采取敌疲而后击的战法,成为后发制胜的著名战例。
相关参考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鲁军迎战齐军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后发制人而获胜的著名作战。春秋初期,齐、鲁两个相邻军事大国争衡,时有冲突。周庄王十二年,齐国因襄公之死发生内乱,鲁庄公
第58节《孙子兵法》与军事——齐鲁长勺之战聪明睿智的将领,能透过一些微不足道的现象,通过逻辑推理,察微知著,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作出正确的军事决策。春秋时期的齐鲁长勺之战,鲁将曹刿在齐军败退后,正是在
即墨之战发生于前284年至前279年,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军攻打齐国即墨城的一场攻防战争。齐国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即墨之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即墨之战发生于前284年至前279年,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军攻打齐国即墨城的一场攻防战争。齐国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即墨之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初,齐国军队进攻鲁国。鲁人曹刿往见鲁庄公,询问其作战的理由。鲁庄公以平时用度与臣下分享及祭祀时不滥设祭品为理由,均未被曹刿接纳。鲁庄公随后称自己在司法方面尽量做到合情、公平
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初,齐国军队进攻鲁国。鲁人曹刿往见鲁庄公,询问其作战的理由。鲁庄公以平时用度与臣下分享及祭祀时不滥设祭品为理由,均未被曹刿接纳。鲁庄公随后称自己在司法方面尽量做到合情、公平
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
作者:郝加献(一)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中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兼并,弱肉强食,齐、鲁两国相邻,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鲁国却插手了齐国君位争夺战,招致后来继
长勺之战是春秋初期,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车阵会战。这次会战是我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开始,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表面上还
长勺之战是春秋初期,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车阵会战。这次会战是我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开始,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表面上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