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古代以“清君侧”为借口造反的王臣
Posted 造反
篇首语: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盘点中国古代以“清君侧”为借口造反的王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盘点中国古代以“清君侧”为借口造反的王臣
清君侧,顾名思义,就是清除君王身旁的奸臣。清除奸臣嘛,这本来是个十分高尚的事情。可是,具体实行时,却往往变成了造反的借口,到最后,都变成了“清君”——清除君王。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好几起以“清君侧”为旗号的造反事件。由此可见,这个借口是多么受欢迎。
第一个使用“清君侧”的,是汉景帝时期的吴王刘濞。当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削藩。刚开始,削的都是小藩国,没有引起叛乱,但削到吴国这样的大国时,刘濞不干了。
刘濞这个人,人如其名,非常的牛逼。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骁勇善战,跟着刘邦打过不少仗。论辈分,他还是汉景帝的大爷。现在,削藩要削到大爷的头上了,他当然不答应。于是,他就联合了楚国等其他六国,一块凑了个“七国之乱”。
其实,刘濞早就看汉景帝不爽了,因为汉景帝是他的杀子仇人。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刘濞的儿子进京找他玩,俩人下棋,不知是谁耍赖悔棋,俩人便吵了起来,这一吵不要紧,气性很大的景帝愣是用棋盘把人家给砸死了。这汉景帝真够猛的。
有了这个仇,再加上削藩的事儿,刘濞造反就不稀奇了。可惜,原本占据优势的刘濞,碰上了军事天才周亚夫,结果就被打败了。
第二个使用“清君侧”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安禄山。这货是个手握重兵的大军阀,据说与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有一腿。反正不管怎么着,后来就造反了。刚开始也是很顺利,可惜后来碰上了军事天才郭子仪,也就不那么顺利了。更可惜的是,这货最终是让儿子给刺杀了。
第三个使用“清君侧”的,是元朝的大将军孛罗帖木儿。当时,已是元朝末期,天下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把元朝搞得鸡犬不宁了,可元朝内部的巨头们,还有时间搞党争。都快灭亡了,还党争个毛线啊?更好玩的是,与孛罗帖木儿闹党争的,是当时的皇太子。孛罗帖木儿一不爽,就打进了元朝的首都——元大都。
孛罗帖木儿倒是没遇上什么军事天才,可惜,最后让元顺帝派人给刺杀了。
最后一个使用“清君侧”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明朝的燕王朱棣。与汉景帝时期的刘濞有点类似,朱棣造反的原因,也是来自“削藩”,而且也是被侄子削。与刘濞不同的是,朱棣一路打到了南京城,没有遇上什么军事天才,因为他自己就是军事天才。赶跑侄子建文帝后,朱棣就很不客气地自己称帝了。
从上述的四个案例可以看出,朱棣是唯一一个“清君侧”成功的人。所以,这个借口虽然好用,可也要慎重,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给“清”了。
相关参考
“安史之乱”无疑与杨玉环有关联,至少可以说是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借口图谋不轨。《新唐书・则天武皇后杨贵妃传》有载:“禄山反,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大意是说安禄山造反,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而且
“安史之乱”无疑与杨玉环有关联,至少可以说是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借口图谋不轨。《新唐书・则天武皇后杨贵妃传》有载:“禄山反,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大意是说安禄山造反,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而且
古代藩王或者大臣造反时多会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清君侧”,顾名思义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人,而他们的真实目标可都不止是皇帝身边的人,恐怕皇帝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起比较著名的以“清君侧
历史人物 古代那些被“清君侧”的大臣们,为什么只有晁错最倒霉呢
“清君侧”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本应是正义之举,但总是成为叛乱发动者反抗中央政府的主要理由。叛乱者的以此为借口,皇帝身边的大忠臣们也就成为了“清君侧”的对象,其中最著名的几次“清君侧”叛乱有:汉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说过,只要自己子孙后代有不好好当皇帝的,各地番王可以清君侧的。所以在明朝经常出现番王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第一次就是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帝朱棣,他成功了,所以成就了不世基业。而另外一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说过,只要自己子孙后代有不好好当皇帝的,各地番王可以清君侧的。所以在明朝经常出现番王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第一次就是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帝朱棣,他成功了,所以成就了不世基业。而另外一位
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皇帝是每个朝代说话最有力的人,尤其是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那个被称作天子的男人成了一个国家的绝对权威。>皇帝说的话都是圣旨,不论对错,
一、鲁文公动迁鲁文公想扩建自己的宫室,可是毗邻而居的两家一个是孟文子,一个是C敬子,两人都是鲁国的股肱大臣,怎么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家拆迁那可比重点工程重要的多,谁敢不从?于
一、鲁文公动迁鲁文公想扩建自己的宫室,可是毗邻而居的两家一个是孟文子,一个是C敬子,两人都是鲁国的股肱大臣,怎么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家拆迁那可比重点工程重要的多,谁敢不从?于
蔡伦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