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仁宗为何迟迟不立太子是出于什么考虑
Posted 宋仁宗
篇首语: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宋仁宗为何迟迟不立太子是出于什么考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揭秘宋仁宗为何迟迟不立太子是出于什么考虑
宋仁宗曾有过三个儿子:长子杨王赵昉,次子雍王赵昕,三子荆王赵曦,皆早亡。他之所以迟迟不立太子,没有儿子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不难想象,作为一个万民臣服、拥有四海的皇帝,啥都不缺,缺的就是儿子——若大的家业没人继承,放在谁身上谁不着急?宋仁宗肯定着急。至和二年(1055)初,46岁的宋仁宗得了一场大病,病的不轻。他的病是不是与立储有关,只能留待博学的君子考证了。皇帝病成这样,接班人的位子还空着,一旦山陵崩了怎么办?一些大臣沉不住气了。
仁宗病重定太子
最先找宋仁宗谈这件事,希望把太子定下来的是宰相文彦博。病中的宋仁宗同意了。文彦博和宋仁宗都谈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的是,如果按照文彦博的建议在这个时候确立太子,这个太子肯定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宋仁宗的侄子宗实,即后来的宋英宗皇帝。《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四《英宗之立》有这样一段记述:
仁宗景祐二年春二月,育宗室子宗实于宫中。宗实,太宗之曾孙,商王元份之孙,江宁节度使允让之子也。帝未有储嗣,取入宫,命皇后抚鞠之,生四年矣。
也就是说,因为自己的儿子早亡,宋仁宗把自己的侄子宗实接进宫里,当儿子养,希望他将来接自己的班。宋仁宗即位的时候,是乾兴元年(1022)二月,那时候宋仁宗十二岁,把侄子宗实接进宫里的时候,是景祐二年(1035)二月,宋仁宗应该是二十五岁。在这样的岁数——正是一个人生育年龄最好的时候,就做好了这样的准备,显然在立储的问题上,宋仁宗是有两手打算的。不过,他最希望的还是这期间自己能生一个儿子,狗皮贴不到羊身上。或许正因为这样的心理,宋仁宗病好了以后,便把立储的事儿撂下了。
宋仁宗为何出尔反尔
皇帝说话不算数,如此食言,惹急了一个大臣,他就是知谏院范镇。知谏院是个什么官呢?宋制,谏院是负责规谏讽谕的机构,其长官称为知谏院。范镇认为关于建储的事儿自己给皇帝提建议正对口。于是,在嘉祐元年(1056)的五月,理直气壮地给宋仁宗上了一道疏,奋然说道:“天下事尚有大于此(立储)者乎!”并三次觐见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至于痛哭流涕。宋仁宗也很感动,但就是不松口,并以委婉的语言安慰范镇说:“朕知卿忠,卿言是也。当更俟二三年。”宋仁宗为什么说要等个二三年再立太子呢?他还是希望能生个儿子,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儿子。
这样又过了两年,嘉祐三年(1058)六月,刚刚就任宰相的韩琦向宋仁宗又提起立储的事儿,说的很坦率、很直接:“陛下何不择宗室之贤,以为宗廟、社稷计?”意思是,你没有儿子可立,就在宗室子侄里选一个嘛。但宋仁宗回答的更坦率、更直接:“后宫将有就馆者,姑待之。”就是说,后宫妃子马上就要有生孩子的了,看看生啥再说。这分明告诉韩琦,宗室子侄再贤,也比不上亲生的呀。
但宋仁宗似乎命里注定没儿子的命,后宫生的偏偏是个女儿。按理说,这回他该听大臣们的劝说,把立太子的事儿拿到桌面上了吧,可宋仁宗还是拖着不办。这时候,刚刚担任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部部长)的包拯也出来说话了:“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夫万物皆有根本,而太子者,天下之根本也,根本不立,祸孰大焉!”说的义正言辞。但任凭你树梢怎么摇晃,树根就是不动弹。宋仁宗对包拯这样说道:“徐当议之。”一句话把包拯打发了。
宋仁宗传位侄子
宋仁宗“出尔反尔”的这种态度,尽管叫人摸不着头脑,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有两点:一是他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眼目前没有,只能等有了再说,这就需要时间;二是他不想把皇位传给宗室子侄,但大臣们又总给他施加压力,所以,他只能拖得一时是一时。然而,宋仁宗盼儿子想传位给儿子,固然是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宋仁宗也不是不想立宗室子侄为太子,这一点也同样是事实。说宋仁宗只想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不想传给自己宗室子侄,显然站不住脚。
那么,宋仁宗为什么终于确立了自己的侄子宗实为太子了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盼了四十年,宋仁宗始终也没有盼来一个儿子,只好认命,只能退而求其次;再一个就是宗实的父亲——汝南王赵允让已死,宋仁宗认为宗实能实心实意给自己当儿子;赵允让死的时间是嘉祐四年,嘉祐七年其子宗实就被立为太子,仅仅相隔三年的时间,联系宋仁宗在建储问题上的种种顾虑,我以为,这不说是问题的关键,也绝非偶然吧?
相关参考
千古一帝秦始皇辉煌的一生,做了不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其煌煌功业,赫赫武功一直激励着万千中华儿女。然则嬴政皇帝迟迟不立贤能长子扶苏为皇太子,最终让赵高、李斯二人阴谋立无脑小儿胡亥为帝,导致大秦帝国
古代立太子有多重要?宋仁宗为何迟迟不立太子?今天本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立太子对于古代的一个王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有了太子,那么当皇帝死后,不管是寿终正寝还是意外死亡,整个国家也不会会
宋仁宗赵祯,共有3个儿子,分别是杨王赵昉、雍王赵昕、荆王赵曦。然而宋仁宗赵祯的这三个儿子却早亡。因此,宋仁宗不得不从汝南王的儿子中,选出了第13个儿子赵宗实来当做自己的儿子。公元1057赵祯突然发病,群臣惊虑...
武则天曾多次废立太子李显,有意从自己的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之间选择接班人,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立原来的庐陵王李显为太子,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她为何最终决定还天下于大唐呢?载初二年(690)九月初九日,
大明王朝享国近300年,共出过十六位皇帝。这十六位皇帝中,有两位皇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其中,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而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也仅仅十个月。这两位享国短暂的皇帝中,朱常洛是个荒淫无度的昏君
大明王朝享国近300年,共出过十六位皇帝。这十六位皇帝中,有两位皇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其中,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而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也仅仅十个月。这两位享国短暂的皇帝中,朱常洛是个荒淫无度的昏君
武则天曾多次废立太子李显,有意从自己的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之间选择接班人,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立原来的庐陵王李显为太子,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她为何最终决定还天下于大唐呢?载初二年(690)九月初九日,在做了...
在帝制时代,皇位继承人的确立,事关皇权的传承、国本的巩固,所以,每当新皇帝上台后,通常都要把立储——选定太子的事儿纳入首要议事日程。但北宋仁宗皇帝赵祯似乎是一个例外,而且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外——他于乾兴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皇帝选太子的方式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是皇帝根据“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册封太子;另外一种就是群臣联名举荐。但是在宋朝,宋高宗却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选举太子的方式——用处女选太子。这到底
在嫡长子李承乾与唐太宗最喜爱的皇子李泰因废之后,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也只有晋王李治与吴王李恪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了。按理说,李恪性格与太宗类似,李治性格温和,李恪胜出的概率应该更大。然而事实是立李治为皇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