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郭子仪为何能够得到朝廷百般信任?
篇首语:习惯使我们双手机巧,使头脑笨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名将郭子仪为何能够得到朝廷百般信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名将郭子仪为何能够得到朝廷百般信任?
郭子仪什么来头,为什么可以得到朝廷万般信任,公元779年,郭子仪还被尊为“尚父”,死后被追赠太师一职。而说起郭子仪,不得不提的还有他的足智多谋。
郭子仪,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率军讨伐安禄山,后又收复静边军和云中,因为有功,被加封御史大夫。之后郭子仪又联合回纥首领,一同将阿史那除掉,掳获数万名俘虏,终于平定了河曲。郭子仪还克复两京,因此郭子仪被封代国公,当时郭子仪上朝时,肃宗还亲自迎接,并慰劳他说国家现今如此都是郭子仪的功劳。
直到公元758年,郭子仪遭人嫉妒陷害,趁机将相州之败得责任都推到了郭子仪身上,因此郭子仪的兵权被剥夺。公元760年,郭子仪再次掌握兵权,肃宗将河东的事情都拜托给郭子仪,而郭子仪也不负众望,将失地收回,诛杀作乱之人,一番作为使得各地将领纷纷恐惧。郭子仪不管是否手握兵权对大唐来说都是守护神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不管朝廷是否剥夺郭子仪的兵权,郭子仪都衷心于朝廷。郭子仪年近古稀之年,还被朝廷派出抵御吐蕃,化解大唐与回纥之间的问题,智退回纥兵士,不费一兵一卒,还与回纥首领签订和约,永不再犯大唐。
由此可见,郭子仪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不仅仅是他对大唐立下的汗马功劳,还因为他对朝廷的衷心,令人敬佩。
安史之乱郭子仪
安史之乱郭子仪是唐朝著名将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立马让郭子仪率兵镇压安禄山叛乱。不久后,郭子仪率兵前往山西右玉县,斩杀了安禄山部下周万顷,成功收复了右玉县。随后,郭子仪在河曲击溃了叛军周秀岩,并成功收复山西大同等地。
唐玄宗得知这一消息后,加封郭子仪为御史大夫,以示奖励。公元756年,叛军再次集结起来,并占领了河北一带。在唐朝将领李光弼的奋战下,收复了常山,而后郭子仪率兵前往井陉关,和李光弼一同抗击叛军。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合作下,击破了叛军史思明的队伍,随后收复了藁城。等到郭子仪返回常山时,叛军史思明再次集结兵力尾随郭子仪。郭子仪派遣骑兵轮番对抗史思明叛军,等到史思明叛军疲惫时,郭子仪一举击败了叛军队伍。
此时叛军首领安禄山听闻郭子仪已经收复了河北大部分地区,于是派遣精锐部队前往河北增援。郭子仪在叛军援兵到来之前,先击破了史思明部队,而后又在嘉山击溃了叛军援兵队伍,史思明自知无望,便逃回河北定州。正当郭子仪准备率兵北征范阳时,听闻唐玄宗已经进入蜀地,而李亨即将即位称帝。得知消息的郭子仪急忙和李光弼奔赴蜀地。郭子仪前往后,被唐肃宗李亨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让他继续率兵南征。后来,安史之乱郭子仪平定了河曲。
郭子仪拜寿
郭子仪经历了唐朝四代,两度担任宰相,被称为“中兴名将”。在郭子仪成为节度使后到他去世,26年间他成为了唐朝转危为安的中流砥柱。郭子仪与皇帝是亲家,与同僚关系友好,用爱心来对待属下,那么郭子仪的七十大寿应该是万众瞩目。
现在有不少以郭子仪拜寿为内容的作品,明代仇英就画过一幅郭子仪拜寿图,其中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不过想来也是,单是郭子仪的嫡亲就有七子八婿,各个在朝为官,前来庆寿,更不要说是旁系亲属了。郭子仪一生子孙众多,孙子有好几十,郭子仪端坐在正中,看着自己这么多的孙子孙女,有好多都叫不出名字。郭府算上郭子仪家人和奴仆,共计三千多人,让寿宴场面显得热闹非凡。
后世人作郭子仪拜寿图主要是借图比喻为国立功、家庭和睦的祥和景象。殊不知在这景象后头,还发生了一件差点让郭府株连九族的大事。
郭子仪六子郭暧娶了升平公主为妻,夫妻俩当时年纪都比较轻。升平公主平时受到代宗宠爱,时间久了任性妄为。郭子仪大寿当天,升平公主称身体不舒服推脱不去祝寿,郭暧大发脾气,不仅打了升平还说升平仗着自己是公主,自己父亲郭子仪只是不屑做天子,要不然哪有升平任性的份。升平受了委屈,跑进宫去向代宗告状,郭子仪听闻郭暧说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也抓着儿子前往宫中领罪。幸亏代宗信任郭子仪,甚至认为郭暧说的对,对其不降反升。后夫妻俩重归于好,共同前往郭府祝寿,郭家合府欢腾。
相关参考
郭子仪是唐朝时期的名将,最有名的贡献应该算是平定了安史之乱。另外,凌烟阁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自己的功臣,存放他们的画像的地方,总计有二十四位,此后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进入凌烟阁,而唐代宗却下令重新开启
武则天在执政时期提出“忘战必危”,兴起尚武精神,武举应运而生。郭子仪就是在那时候通过武艺和军事理论的选拔成为了一名地方军官。唐玄宗时期,郭子仪升为朔方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
武则天在执政时期提出“忘战必危”,兴起尚武精神,武举应运而生。郭子仪就是在那时候通过武艺和军事理论的选拔成为了一名地方军官。唐玄宗时期,郭子仪升为朔方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
历史上功高盖世的那些名将,有很多都不知收敛,弄得皇帝很下不来台,但是郭子仪却知道谦虚做人,服从皇上的命令,没有私心,所以得到皇上的信任,最后才得以善终。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将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的迥异结局郭子仪、李光弼俱为唐朝中兴名将,若论战功、军事造诣,李光弼可能要更出色一些,史家公认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但若论统御部下、为人处世,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的迥异结局郭子仪、李光弼俱为唐朝中兴名将,若论战功、军事造诣,李光弼可能要更出色一些,史家公认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但若论统御部下、为人处世,
有史料记载,郭子仪晚年每次在家接见客人,必定要让多名侍女在跟前服侍。但令人奇怪而又疑惑的是,当郭子仪一听说卢杞要来,立刻就把侍女全部屏退,好像十分惧怕卢杞似的。郭子仪是唐朝最著名的中兴名将,是历史上伟
历史人物 安史之乱后同为功臣的李光弼和郭子仪为何最后结局差距巨大
在中国历史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名将并不罕见,但是能够保全自身并得以善终的却只有寥寥几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似乎成为了功臣们逃不过的宿命。>>最典型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几位功臣们的悲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汾阳忠武王郭子仪去世。郭子仪官至大将军,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程元振、鱼朝恩这些宫内近侍就千方百计地诬蔑诽谤他。郭子仪办事认真,只要皇帝一纸诏书征召他入朝,不管什么场合,他都会
科举制选状元肇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