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Posted 物体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初中历史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初中历史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F=Gm1*m2/r^2 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的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 用公式表示为:F=Gm1*m2/r^2 F: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G: 万有引力常数 m1: 物体1的质量 m2: 物体2的质量 r: 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依照国际单位制,F的单位为牛顿(N),m1和m2的单位为千克(kg),r 的单位为米(m),常数G近似地等于6.67 × 10−11 N m2 kg−2(牛顿米的平方每千克的平方)。可以看出排斥力F一直都将不存在,这意味着净加速度的力是绝对的。 在物理学上,万有引力或重力是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在地球上重力的吸引作用赋予物体重量并使它们向地面加速下落。 重力加速度 令a1为事先已知质点m1的重力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a1*m1,即a1=F/m1. 取方程F=Gm1*m2/r^2 中的F代入可得: a1=Gm2/r^2 同理可得: a2=Gm1/r^2 请注意上述方程中的a1质量m1的加速度,在实际上并不取决于m1的取值。因此可推论出对于任何物体,无论它们的质量为多少,它们都将按照同样的比率向地面坠落(忽略空气阻力)。 如果物体运动过程中r只有极微小的改变——譬如地面附近的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将几乎保持不变(参看条目地心引力)。而对于一个庞大物体,由于r的变化导致的不同位点所受重力的变化,将会引起巨大而可观的潮汐力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相关内容 地心引力 各个行星天体,包括地球,都具有其自身的万有引力特性,特别是在水平面上所测量出的万有引力特性。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被表示为g,近似地等于9.81m/s²或者32.2ft/s².这表明,如果忽视空气阻力的影响,在地表附近正在自由落体的物体速度每秒将增加9.81m/s(大约22mph)。因此,一个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在一秒后的速度将达到9.81m/s,第二秒将达到19.62m/s,以后的情况也将依此类推。地球同时也受到下落的物体等值反向的力的作用,意味着地球也将加速向物体运动。但是,由于地球巨大的质量,这个加速度小到难以察觉。相关参考
世界历史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后为什么等了22年才对全世界公开
牛顿于1666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未对世界公开达20多年之久。虽然这有几种可能原因,但是直到今日仍没有人知道理由。其中一项可能性是,牛顿根据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比较重力对月亮与对地表的影响时,发现并不
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如何正确运用力和运动关系处理问题。 示例: 一、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如何正确运用力和运动关系处理问题。 示例: 一、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r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r
牛顿第三定律是什么?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牛顿
牛顿第三定律是什么?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牛顿
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 快乐小子的博客本博客为物理教育博客日志 学习的四个层次 2006——04——1823:52:00|分类:|字号 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