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稷下学派与百家争鸣
Posted 学派
篇首语: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稷下学派与百家争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稷下学派与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急遽转化的历史时期,在这社会大变革中,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著书立说,议论政治,阐述哲理,展开思想上的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史载,当时齐国,曾在齐都临淄稷下,造了高门大屋招徕贤土,诸子学派多来云聚,争鸣蔚然成风,成为战国时代最兴盛的国家。“稷下”的来历,一说,因齐都南隅有稷山,临淄在其北侧而得名;一说,齐都临淄西门原有稷门,学宫营造其外,故称“稷下”。由于史书未载清确切方位,今说法不一。然而,齐国设“稷下学宫”的事实是毫无疑义的。当年各国许多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不远千里,前来讲学,进行不治而议的自由辩论,人们称这些人为“稷下先生”。他们各自所集的门徒称为“稷下学士”。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稷下学派为中心的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一向为人所称道。 稷下学派的历史较长,早在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时就有养士的风气。齐宣王时规模最大,达“千有余人”。见于史册的主要有宋鐦、尹文、慎到、彭蒙、田骈、环渊、邹衍、驺爽、淳于髡、貌说、田巴和鲁仲连、接子等人,这就是通常说的稷下学派代表人物。跟随他们的还有一些门徒。先后到过这里的还有盂子、荀子以及他们的子弟。《史记》记载:“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接子、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学士复盛。” 百家争鸣,是当时思想战线上反映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互相讨论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百家”表示家数很多,其中主要有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后有孟柯、荀卿为代表),道家(老子李耳、宋衍、尹文、田骈、环渊、接子)、阴阳家(邹衍),法家(李悝、吴起、商秧、韩非),名家(惠施、公孙龙),墨家(墨翟),纵横家(张仪、苏秦),杂家(吕不韦),农家(许行),兵家(孙武、吴起、孙膑)等。这一时期在思想战线上出现的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荀子“礼从俗”的思想,对东夷文化的兴盛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他那“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史观,不仅推动着齐国政治经济和文艺术的发展,而且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光辉。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气节,是中国社会风尚、精神文明的精华和优秀,这种气节,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继承。因此,诸子百家思想中的积极意义的一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与社会急剧变革相适应,产生了众多学术流派。这些学派林立,互相争鸣。"诸子"指各学派代表人物或各学派代表著作,"百家"是形容各学派及其著作之多。诸子百家创造了丰富的哲学、经济、军事等各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界空前繁荣,出现百家争鸣之壮观场景,前后持续两百多年之久,各学派人才辈出,不仅有众人皆知的儒、道、兵、法、墨等主流学派,也有名、杂、阴阳以及纵横等非主流学派。彼此之间相互诘难,谁也不
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是属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其中,比较著名的学派有十个,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现在我们要说的是商鞅是属于这十个学派中的哪
百家争鸣 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也不会五彩缤纷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在学术文化方面众派争流、百花竞放的时期。据记载,代表这一时期各家学派思想的著作有近百种,历史上用"百家争鸣"来形容这种繁荣局面。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春秋战国的时候,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碰撞,诞生了很多思想学派,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璀璨的巅峰之一。百家之中,最有名的当属十大学派,即: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然而,
百家争鸣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春秋》、《孟子》、《荀子》。主张: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
春秋战国时期,在知识分子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叫“诸子百家”。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社会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所谓“诸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重点是什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
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一课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