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伍子胥和申包胥

Posted 京剧

篇首语: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伍子胥和申包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伍子胥和申包胥

与国家。这也是暴君的应有下场。“鞭尸三百”——伍子胥在答复申包胥时(史载:不是当面)说:“故倒行而逆施之。”说明他也无可奈何。不能向活人讨回血债,只能在死人身上发泄了!当然,伍子胥借兵攻楚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因为,他只是报家仇而已。他不会从在暴君统治下有多少老百姓会遭到像他一样的悲惨遭遇的角度来思考而进行弔民伐罪?!新编历史京剧《春秋二胥》从伍子胥即将进攻楚国都城写起。因为,面临国破家亡的时刻,才想起了正在受罪的伍子胥的至交申包胥?!其实,这时暴君楚平王已经死了十年。十年里,楚国没有任何举动否定楚平王并为受其迫害的人鸣冤叫屈!如今兵临城下,才想起了申包胥?我看:申包胥无非是一个被利用的对象而已!——也许,有人会说登基时的楚昭王年纪太小(十岁),但他的母亲楚王妃呢?利用申包胥也不是她的意见吗?高红梅 饰 楚王妃,杨楠 饰 楚昭王

戏终究是戏。源于历史,也可超越历史。只要情节感人就是戏的成功。历史上伍奢(伍子胥之父)一家之死,不是为了秦女“孟嬴”改嫁楚平王执言而起的。剧情这样的编写,就形成了伍家原来是当今“国太”的恩人,当年为“国太”而惨遭满门就戮!当申包胥感激脱离囚徒身份而一跃成为楚国大臣之恩并同意出使吴营作说客后,有一场戏实在太难以令人置信?!换上官服的申包胥到吴营中说服志在复仇的伍子胥。

伍子胥胆敢单人独骑进入被他包围的楚国都城——郢都,来祭拜祖宗亡灵?!

楚国国君——楚昭王亲读祭文,而当伍子胥拂袖而去时,竟毫无阻拦?!……

从记载的历史来看,吴军打到郢都,楚国已经无抵御能力的了,唯有逃亡。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柏举之战,吴军以三万人打败了楚军二十万人的战争。已故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认为,这是“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战争是残酷的。要求和,也不是采用这样温和的形式可以解决的!——戏终究是戏。但从艺术上来说,这是一场有看头的戏!

“鞭尸三百”、“国破家亡”。最后一次交谈,朋友彻底决裂!申包胥不能原谅伍子胥的过激行为,在这里“宽恕”是不存在的?!

伍子胥复仇了。排解了胸中的愤懑,但又增添了对死亡的楚国人民的愧疚!……

故事在这里告一段落,戏也降落了帷幕。其实,仇恨并结束,朋友变成了冤家也没有告终。申包胥到秦国借兵,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终于借到兵打回楚国,打败吴军……这里也没有了宽恕?!战争又会死很多的老百姓——只要达到目的,死掉一些平民百姓又算得了什么呢?!“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以德报怨”等都是中国人的老古话而深入中国百姓的意识中。然而,你不结怨,又何来报仇呢?散场以后我一直在想:世界能平平宁宁该有多好?!——但这只是我们小小老百姓的美好愿望。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一直是在打打杀杀、分分合合中过来的。而暴君倒是层出不穷。一旦暴君出现,老百姓就休想过上一天的太平日子。你想太平,他不会让你太平——那怕你已经连最低的自身要求也没有了?!所以,人(平头百姓)的一生如能不碰上暴君,而能遇到盛世,真是三生有幸。新编历史京剧也有新京剧的另一种味儿,在很多对白的地方,就像在看话剧。改编得好,是很能吸引现今的观众的。首场演出的《春秋二胥》剧场效果不错,年轻人很多,上座率很高,灯光背景都很适宜剧情。音乐配合着京剧固有的京胡,也没有冲淡了京剧的味道。尽管编得与历史事实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符合戏对剧情的要求,于是也赢得了观众。观众毕竟是来看戏的,是以戏的视觉、听觉效果来评判演出的成功与否。当然,并不排除观众对戏的剧情所引起的共鸣!记得前几年演出的《成败萧何》,有一句台词:刘邦说:“为君者万一误判,要动摇人心国本哪!”刘邦的近侍接口说:“女流之辈万一误判,不过被人骂一句,头发长见识短罢了。”刘邦说:“你太有才了!”——蓦地爆发了全场响亮的掌声……写得很精彩!——因为,这段白口很好地揭露了善于伪装的统治者的虚伪和奸诈的本质。但愿能多看到有文化底蕴、意味深长的新编历史京剧。

相关参考

伍子胥与申包胥是什么关系

伍子胥和申包胥伍子胥和申包胥,两个曾经是至交好友,后来因为灭楚护楚的问题产生分歧,最终分道扬镳,成为死敌。申包胥图像就个人成就和后世知名度来说,伍子胥和申包胥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伍子胥出生贵族,很

春秋战国 申包胥秦庭乞师

申包胥秦庭乞师  申包胥原是伍子胥好友,伍子胥在逃亡途中对申包胥说:「我必覆楚国。」申包胥不赞同伍子胥倾覆楚国,说:「子能覆之,我必兴之。」公元前506年,吴攻入郢都后,申包胥到秦国求出兵救楚,秦国不

春秋战国 申包胥简介

申包胥,芈姓,申氏,名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向与伍员(伍子胥)交好。伍员出逃时曾对申包胥说:“我必复(覆)楚。”申包胥回答:“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前506年,伍员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

春秋战国 申包胥哭秦廷体现了他 申包胥七天七夜哭秦庭

通志·氏族略》记载,包氏源出于芈姓,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据《元和姓纂》一书的考证,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义,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逃

春秋战国 伍子胥与申包胥的故事

司马迁不朽的《史记》中专章写了《伍子胥列传》之外,还对伍子胥作过51次侧面描写。而对申包胥则只有附带提到过9次。这种大帐度的倾斜,除了由於伍子胥活动范围更广,经历更曲折复杂,在外交军事领域的表现更充分

春秋战国 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

《通志.氏族略》记载,包氏源出于芈姓,是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据《元和姓纂》一书的考证,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国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义,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当年伍子胥因父遭谗被害而出

春秋战国 申包胥是个怎么样的人

申氏,名包胥(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50),又称王孙包胥,生卒年待考。荆州监利新沟镇人。春秋时楚国大夫。原与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因父亲冤案逃离楚国,途遇申包胥道“我必覆楚”。申

春秋战国 伍子胥与申包胥,苏秦与张仪,这些一生知己又是怎样的死对头

  春秋战国纷乱时期,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争斗,相互吞并。政治之黑暗,人心之叵测简直令人无法琢磨。在春秋战国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都遵循一个原则: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今天两个结

春秋战国 申包胥的生平简介 为什么他会在秦国连哭七天七夜

  申包胥也称王孙包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没有他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楚国了!申包胥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忠贤典范。  申包胥最出名的最能体现他的忠肝大义的一共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他和伍子胥的友情,第二件事

春秋战国 申包胥的生平简介 为什么他会在秦国连哭七天七夜

  申包胥也称王孙包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没有他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楚国了!申包胥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忠贤典范。  申包胥最出名的最能体现他的忠肝大义的一共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他和伍子胥的友情,第二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