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一个女人引发的弑君血案

Posted 春秋

篇首语:春衣少年当酒歌,起舞四顾以笑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一个女人引发的弑君血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一个女人引发的弑君血案

  崔杼的老婆叫“棠姜”,这是个不寻常的女人。> >   棠姜原本是齐国棠公的妻子,年轻貌美,光彩照人。可是棠公艳福不深,没过几年便死了。棠姜有个弟弟叫“东郭偃”,在崔杼手下办事。因为这一层关系,崔杼便亲自前往棠家参加棠公的丧礼。> >   此时的崔杼因扶立齐庄公有功,地位扶摇直上,成为齐国的第一权臣。崔杼光临棠宅,遗孀棠姜自然不敢怠慢,身着丧服迎接。虽然身披素装,仍然掩盖不住她的冰雪肌肤与天仙美貌。崔杼第一眼看到她时,心头闪过一丝柔情蜜意,如平静的湖面在春风的吹拂下微波荡漾。虽然丧礼隆重沉郁,但崔杼的目光总是不经意地离开灵柩,停留在棠姜身上。>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管崔杼是不是君子,他总是个男人。他陷进情感的旋涡之中,对棠姜一见钟情。在忍耐一段时间后,他决定要果断地发起进攻了。> >   他唤来了东郭偃,让他去说媒,准备要迎娶他的姐姐棠姜。> >   东郭偃一脸的惊愕,随即脱口而出:“不行啊,自古以来同姓不婚。您和我姐姐都是姜姓的后代,不可以通婚的。”> >   崔杼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可是同姓不婚是个规矩。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优生学的规律,不能轻易破坏呀。怎么办呢?崔杼想了想,还是求助于占卜吧,当时的人信这玩意。> >   占卜的结果出来了,他拿去给精通占卜的陈文子看,陈文子看后说:“这是凶兆啊,你不可以娶的。”崔杼听了后又老不高兴了,说道:“她不过是个寡妇,有什么要紧的。就算是凶兆,那也应验在她的前夫身上了。”> >   他是第一权臣,想得到的女人还能跑得掉吗?> >   什么同姓不婚,什么占卜,统统不如权力来得好用。权力的大棒一挥舞,棠姜便成了崔杼的老婆。此时此刻,他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男人。> >   可是有一天,他的府上来了一个人。> >   这个人是齐庄公。> >   有权有势的男人,不会满足于自己的三妻四妾,似乎别人的老婆更加可人。> >   齐庄公在崔府中见到了棠姜,他的心也在瞬间被捕获了。两次嫁人的棠姜身上散发了一种成熟女人的味道,美貌加上风韵,哪个男人抵挡得住呢?> >   就像崔杼以权势得到棠姜一样,拥有更大权力的齐庄公当然有自己的手段,很快齐庄公就与棠姜鬼混上了。经常有事没事时到崔府去玩,而且经常找崔杼不在家的时候。这个风流君主心里想,是国君,享用大臣的老婆有什么不行的呢?至于崔杼心里怎么想,他才懒得去动这门心思呢!> >   齐庄公甚至还干过更荒唐的事情,他到崔家与棠姜幽会时,甚至把崔杼的帽子顺手赏赐给下人。齐庄公的左右侍从说:“这样不好吧?”齐庄公不以为然地说:“除了崔杼,难道别人就不能戴帽子吗?”> >   齐庄公不仅是拿崔杼的帽子,而且还让他戴了一顶绿帽子。> >   崔杼不可能不知道国君泡上自己的老婆,可是人家是一国之君,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假装不知道了。可是他心里舒服吗?他在心里无数次地痛骂齐庄公,当初要不是老子将你从囚禁地解救出来,你小子当得上国君吗?不仅没有知恩图报,反而陷我于难堪之地。此仇不报,我还是男人吗?> >   正所谓恼羞成怒,积怒成恨,便恶从胆边生了。一个计划浮出脑海,即杀死齐庄公!> >   崔杼这个人有计谋,并没有因为愤怒而蛮干,而是耐心等待。> >   他先是收买了齐庄公身旁的一名侍从,这个人名叫“贾举”。贾举有一次侍奉齐庄公时得罪了国君,挨了鞭打。心有怨气,所以甘愿做崔杼的内线。有了这条内线,崔杼对齐庄公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   公元前548年夏季,莒国国君前来齐国访问。齐庄公举行一次晚宴,这种外交性的宴会,国家重要人物都得出席。但崔杼没有来。贾举报告庄公:崔杼病得很重,无法下床,不能出席宴会。> >   齐庄公眉梢上闪过一丝喜悦的表情,原来这些天崔杼都没出家门。碍于面子,他已经多日没去幽会情人了,心里正憋得慌呢。既然崔杼病得这么重,都下不了床,我何不前去偷偷私会小美人呢?> >   第二天一大早,齐庄公就迫不及待地乘着马车,赶到崔府。崔府门人见是国君亲临,赶紧打开大门。齐庄公并不去探望崔杼,而是径直奔往棠姜的房间。> >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不是走进了温柔乡,而是走进了鬼门关。> >   这一切,其实都在崔杼的计划之内。> >   崔杼其实并没有病,他只是故意放出风声,引诱齐庄公前来罢了。> >   齐庄公走进棠姜的房间,棠姜正坐在床头,娇艳欲滴。迫不及待的齐庄公冲上前去,就想搂住小美人。“你不要急嘛,等我一下。”棠姜撒娇道。呵呵,好,齐庄公坐了下来。棠姜走进内室,关上内室的门。齐庄公等了片刻,有点不耐烦。便起身来回踱步,但迟迟不见棠姜走出来。> >   这是崔杼的安排。> >   原来内室中有一道侧门,棠姜入了内室后又从侧门走出来,离开了房间。这是崔杼暗地里的吩咐,他可不想在动手时,伤着了自己心爱的人。> >   庄公的侍卫贾举悄悄地关上房门,支开了卫兵,卫兵们当然很识相。你想齐庄公与棠姜在里面鬼混,能不躲得远点吗?大伙儿没有疑心,就在外面等着吧。此时齐庄公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掉入崔杼所安排的陷阱里,还一边拍着柱子,一边哼着小曲,等待棠姜走出来哩。> >   内室的门开了。> >   齐庄公心中一喜,刚想上前时不想出来的并不是美人,而是一群粗壮的武士。他本能地大喊一声“卫兵——”,可是卫兵们都被贾举支开了,哪里听得到齐庄公的叫声呢?齐庄公心里一惊,暗叫一声不好,撒腿就要跑。他想打开大门,可是门被锁上了。情急之下,他见到旁边有一案台,便扑腾一下,跳上案台,冲着手上操着刀戈的甲士们喊道:“崔杼想造反,你们放过寡人,一定重重有赏。”> >   众甲士一听,哈哈笑道:“嘿,今天饶了你,明天不就轮到我们人头落地吗?”哪里肯依呀,操着刀就要冲上来。> >   齐庄公一急,又脱口说道:“寡人可以跟你们签协议,保证不会报复。”众甲士还是不听,齐庄公这回是狗急跳墙了,又说:“那请你们允许我到太庙内自尽,这样总行吧?”到太庙去自尽,你当大家都是傻瓜呀?你离开了崔家,我们可全完了,不行。甲士的头头喝道:“我等只奉命捉拿奸夫,不晓得其他命令。”> >   齐庄公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心知崔杼是要他的命了。不可束手就擒,困兽犹斗,豁出去了。他动作颇为敏捷,从案台跳出窗外。外面有一堵墙,他两腿一用劲,“扑”地跳起来,双手搭在墙缘上准备翻墙而出。> >   此时追杀的甲士们开始放箭,其中一支箭射中齐庄公的大腿。他“哎哟”一声掉下来。众甲士冲上去,你一刀我一剑,将齐庄公杀死在墙下。> >   为了一个女人,齐庄公命丧黄泉。> >   崔杼见刺杀行动成功,立即大开杀戒。> >   齐庄公的卫兵听到动静后,正想冲进房间。此时埋伏在两旁的甲士杀出,将这支卫队杀得片甲不留;同时崔杼指使自己的亲信率军队迅速控制宫廷,逮捕齐庄公的八位亲信,就地处决。胆敢违抗者,格杀勿论。> >   一时间,齐国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 >   崔杼将齐庄公曝尸于崔府大院,没有人敢前去表示哀悼,可是晏子却打算前往。> >   晏子赶到崔家门口,他的随从很害怕,小心谨慎地问他:“您要为国君殉死吗?”晏子答道:“他又不光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我为什么要殉死呢?”> >   随从又问道:“那您干吗不逃走呢?”晏子答道:“我有犯什么罪行吗?我为什么要逃走呢?”> >   随从又问道:“那我们不如回去吧?”> >   晏子叹了一口气说:“国君死了,我回哪去呢?作为国君,是要治理国家,而不是要凌驾于民众之上;作为臣子,是要保护国家,而不是光拿俸禄。如果国君是为国家而死,我们可以跟着他死;如果国君为了国家而逃亡,我们可以跟着他逃亡。现在国君是为自己的私欲而死,我怎么能为他殉死,为他逃亡呢?我不殉死,也不逃亡。但我也不能关在家里无所事事,国君在崔府被杀。我不到这里来,我能回哪去呢?”> >   崔府的大门打开了,晏子走了进去,看到齐庄公的尸体被摆在大院里。他抱着齐庄公的大腿号哭了一阵,然后站起来,跺了几脚,扬长而去。> >   这时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了晏子才行。”崔杼摇了摇头说:“他的声望很高,放了他我们才能获得民心。”> >   晏子的一些政治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他认为国君只是国家领袖,必须为国家负责任,而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齐庄公之死只是因为一己之私,只是因为一个女人,这也是晏子拒绝为齐庄公效死的原因。> >   崔杼大权在握,他另立齐灵公的儿子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崔杼自己担任国相,庆封为左师(副国相)。然后召集文武百官,在太师庙里对新政权誓忠,誓言是这样说的:“如果不亲附崔氏与庆氏,上帝将对其惩罚。”> >   晏子也参加了这场效忠闹剧,他偷偷把誓言改成:“如果我不效忠于忠君爱国之人,那么上帝将会惩罚。”晏子显然比较滑头,也很有智慧。> >   一个国家需要有晏子这样的大事不糊涂的智者,也需有刚正不阿之士。> >   当时太史负责记录国家所发生的大事,对于崔杼杀害齐庄公这件事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 >   崔杼一看很生气,不行,得改个写法。> >   太史坚持己见,历史真相岂能因权力的威逼而篡改呢?他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傲然拒绝当权者的威胁,以生命捍卫自己的信念。> >   崔杼没有赵盾的胸怀,当年晋灵公之死,晋国太史董狐认为赵盾是背后的主谋,他记下“赵盾弑其君”。但赵盾自己背上了恶名,并没有加害于董狐。可崔杼是个权力论者,他相信自己握有生杀大权,足以使太史收回弑君的记录。但他失败了,齐太史宁可选择死,也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   太史被杀死了,崔杼唤来他的弟弟,责令他修改历史档案。但太史的弟弟一样勇敢地选择死亡,紧接着是第二个弟弟,也是一身傲骨。拒绝当权者以权力掩盖历史真相,同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   太史的第三个弟弟做好牺牲的准备,就像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中所说的“以良心反抗暴力”。太史一家四个兄弟,以刀笔对抗强权与暴力。力量是如此之微弱,然而精神是如此之强大。以至于杀人的崔杼慌了手脚,只能收起滴血的屠刀。这不仅是良心的胜利,也是春秋时代自由思想的胜利。倘若放之于后世专制时代,一百个这样的太史,恐怕也难逃一死,这也是笔者推崇春秋精神之原因之一。> >   不怕死的还大有人在,另外一名史官南史氏听到太史兄弟被杀的消息后,抱着竹简跑了过来,准备继续以死抗争。直到他听说崔杼绝望地释放太史的第三个弟弟后,才回去了。> >   用三条生命来捍卫史书的区区一句话,值得吗?> >   这不仅是捍卫一句话,而是捍卫一种信念,捍卫一种权利。我们都知道时代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正如所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没有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中国之文明谈何伟大呢?> >   齐庄公虽然因自己的荒唐而丢了性命,但不可否认他在位期间的成就。策划晋国的栾盈之乱,出兵攻打晋国。在之后,齐国又一次以强硬的姿态出现在中原的政治舞台上。所以齐国人在给他盖棺定论时,用了“庄公”这个美谥,而不是“灵”或“历”的恶谥,这也是对其政治功绩的肯定。> >   崔杼的政变,为晋国人清除了一个最强硬的对手。晋平公利用齐国爆发内乱的机会,再下盟主令。纠集十二个诸侯国军队,渡过泮水,直逼齐国。> >   面对晋国人的强大攻势,精于权谋的崔杼只有选择投降。他向晋平公赠送了一批奴隶,以及齐国太庙内的祭器和乐器,并且重重贿赂了晋军的三军六大将领和高官政要。得人钱财,替人消灾,晋平公同意与齐国媾和。齐国又屈服于晋国,齐国谋求霸业之路,又一次宣告夭折。> >   齐顷公、齐灵公和齐庄公三代君主,一次次地向晋国的霸权发起挑战。但一次次地以失败而告终,晋国仍然牢牢地维持其北方霸主的地位。> >   经过了晋楚八十年争霸,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晋楚两强雄霸天下的格局,面临越来越多的变数。齐国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崛起,而南方的吴国更是一匹黑马,脱颖而出,令楚国防不胜防。楚国的战略也出现重大的调整,其战略重心逐渐从北移向东,致力于对付吴国无休止的攻伐。> >   让我们将目光从北方转移到东南,看看后起之秀吴国与老牌霸主楚国的精彩对决。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灶台引发的“血案”――马陵之战

  在古代,老百姓做饭都要到灶台上。那什么是灶台呢?灶台过去叫锅台,也就是用砖垒成一个方体,上方留出一个大圆形,在上面做一口大锅,后面留空作为烟道出口。下面留口用来添加木柴烧火做饭。下面要讲的这场战争

春秋战国 揭秘一句玩笑话引发的一起离奇“弑君案”

 揭秘一句玩笑话引发的一起离奇“弑君案”  礼崩乐坏的春秋年代,曾发生过一次古怪的弑君案。《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宋闵公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南宫长万,是其时

春秋战国 揭秘一句玩笑话引发的一起离奇“弑君案”

 揭秘一句玩笑话引发的一起离奇“弑君案”  礼崩乐坏的春秋年代,曾发生过一次古怪的弑君案。《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宋闵公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南宫长万,是其时

春秋战国 宋闵公一句玩笑引发的弑君悲剧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曾发生过一次离奇的弑君案。《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宋闵公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南宫长万,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大力士。由于宋闵公的一句玩笑话深深伤害了南宫长万,故“万怒,搏闵公,绝其。”结

与孔子齐名,死活不做君王,他周游春秋诸国,三让天下引发血案

君王之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即使是在当代社会,依然会有很多人像做皇帝,实在是因为君王那种君临天下,说一不二的感觉实在太美妙了,说到底是是权力的作祟。但在政权诞生最初的年代,很多人还是有情怀的,比如上古

窦婴之死 揭秘因一场宴会敬酒引发的血案

窦婴之死是武帝时期的一个大案,此案起因甚微——灌夫闹酒,后果却很严重:灌夫族灭,窦婴弃市,田蚡病死。此案的一大疑点,是所谓“先帝遗诏”——窦婴以矫诏罪被判处死刑。所谓“先帝遗诏”只有九个字:“事有不便

窦婴之死 揭秘因一场宴会敬酒引发的血案

窦婴之死是武帝时期的一个大案,此案起因甚微——灌夫闹酒,后果却很严重:灌夫族灭,窦婴弃市,田蚡病死。此案的一大疑点,是所谓“先帝遗诏”——窦婴以矫诏罪被判处死刑。所谓“先帝遗诏”只有九个字:“事有不便

历史秘闻 一块木头引发的血案!和珅被杀竟然与它有关

和珅是乾隆年间的著名贪官,关于和珅被杀的原因众说纷纭,传的最多的就是和珅书房中的几根木头给他惹来了杀身之祸,下面就来看看金丝楠引发的血案!朝嘉庆四年,嘉庆皇帝在乾隆帝驾崩的第六天就开始迫不及待的进行“

西汉七国之乱是一场棋局引发的“血案”

  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期,由于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爆发了七国之乱,不过这场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了。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七国之乱

史上因一句玩笑引发的天大弑君案

导读:司马曜是简文帝的儿子,他登基的时候才十来岁。起初人们对他抱有很大的重整山河的希望。可是后来却发现这个司马曜不仅不务正业,而且还有个最大的癖好,那就是饮酒。只要他喝起酒来,经常拿着黑夜当白天过,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