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齐灭宋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Posted 春秋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齐灭宋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齐灭宋之战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 齐灭宋之战 >齐灭宋之战发生於前286年,战国时代齐国攻灭宋国的一场战争。> >齐灭宋之战简介战国时期,宋拥有工商业大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引起齐、秦等国的觊觎之心。而宋王偃在杀其君易成自立后,对外灭滕、薛,并楚淮北地,对内行暴政,使国内动荡不安,陷于困境,给齐、秦以可乘之机。齐欲灭宋以利于向中原扩张,却遭到秦的干涉,齐王纳策士之议,去帝号,并与赵会于阿(今阳谷东北),于周赧王二 十七年(前288)攻宋,取其淮北地;次年,又与韩、赵、魏、燕合纵攻秦,同时出兵攻宋平陵(今定陶东北)。二十九年,齐以主张联秦的韩珉为相,苏秦又赴 秦为齐游说,齐随即发动第三次攻宋,宋派臧子向楚求救,楚阳许之而阴欲齐、宋两败。宋民久苦于"桀宋"虐政,民心离散,城池不守。齐军得以迅速攻破宋城,宋王偃逃至魏,死于温(今河南温县西)。齐虽占有宋地,但因连年用兵南方,造成北部防御空虚,国力损耗过大,且诸侯不容齐国之强,以致危机四伏,终于引发两年后五国合纵破齐。>齐灭宋之战背景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其兄宋剔成君逃亡至齐国。 齐国故城遗址博 前318年,戴偃自立为王。 其後,宋王偃向东讨伐齐国,攻取五城。向南击败楚军,拓地三百馀里,向西战败魏军,攻取二城,自始与齐、魏、楚结怨。宋康王又攻灭滕国、讨伐薛国,国力达至顶峰,被称为「五千乘之劲宋」。但是,宋王偃为人暴虐骄纵,盛血囊而射天以示威服鬼神、为人嗜酒好色,射杀劝谏他的大臣,诸侯皆称他为「桀宋」。齐王欲灭宋国以利於向中原扩张,却遭到秦国的干涉。>齐灭宋之战战争过程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王派遣将军韩聂举兵攻灭宋国,宋国人民长久苦於"桀宋"的虐政,民心离散,遂至城池不守。齐军得以迅速攻破宋国都城。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省温县)。>齐灭宋之战影响 齐灭宋之战标志着齐国的兴盛的顶。齐国因亡宋不仅加剧齐同秦、赵的矛盾,也对韩、魏、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导致齐与各国矛盾异常尖锐。燕国利用这种形势,积极活动,终於和各国结成攻齐联盟,於前284年燕国上将军乐毅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攻打齐国,在济西之战大败齐军主力, 攻取了齐国七十馀城,只剩下莒和即墨,齐国近乎亡国。相关参考
齐灭宋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86年,然而齐虽占有宋地,但危机四伏,终于引发两年后五国合纵破齐,齐国七十馀城被攻占几乎要灭国。 齐灭宋之战齐国为何被五国讨伐? 齐虽占有宋地,但因连年用兵南方,造成北
>垂沙之战是公元前301年(周赧王十四年),齐将章子(匡章)率齐、韩、魏联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的夜间奔袭作战。>>战争简介>垂沙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1年,齐国、韩国、魏国联军攻打楚国的一
>鸡父之战>鸡父之战,是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夏季,吴楚争霸战争中,吴国为夺取淮河流域的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大败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于鸡父(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的作战。
>鸡父之战>鸡父之战,是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夏季,吴楚争霸战争中,吴国为夺取淮河流域的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大败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于鸡父(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的作战。
>阏与之战>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基本介绍>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秦昭襄王以赵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
>赵灭中山之战>赵灭中山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中期的战争。从公元前307年攻打中山国房子到公元前296年并吞中山国结束,共计12年的时间,赵国不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连成一体,领土的扩张也使国
>合肥之战>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合肥是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繁荣的城市(后再增筑,命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
>枋头之战>公元369年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一路,打到距前燕都城仅几十里的枋头,桓温屯兵枋头,遭遇前燕殊死抵抗,又因粮道断绝
>孙策>孙策平江东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的一场战争,发生於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建安元年(196年)。发生原因为袁术多次失信於孙策,使孙策有自立门户的方向,并以助袁术攻刘繇为藉口,得到袁
铁马冰河入梦来,面对蒙古帝国又一次的猛攻,宋,这个士大夫的乐园将会迎来怎样的命运? 蒙哥汗攻宋命丧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钓鱼山上)后(参见钓鱼城之战),忽必烈于中统元年三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兰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