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Posted 管仲

篇首语: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 长勺之战 > > > 长勺之战经过示意图 >   发生在公元前684年的战役。交战的双方是齐国(在今山东东北部,占有山东半岛大部分)和鲁国(在今山东西南部,与齐国相邻)。战争的结局是鲁胜齐败。这是我国春秋时期弱者战胜强者的一个著名战例。让我们首先从齐鲁关系的恶化谈起。> >   齐鲁交恶> >    齐国是春秋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由于齐国疆域广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东临大海,有渔盐之利,所以,它的社会经济相当发达。早在春秋初期,齐国就 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扩大了耕地面积。齐国还先后吞并了邻近的一些小国,国力日益强大。鲁国则是比较弱小的诸侯国。无论是疆域还是 国力,都无法跟齐国相比。> >   公元前690年,齐国吞并了跟鲁国有亲戚关系的纪国(在今山东寿县西南);公元前687年,齐、鲁两国又共同进攻国(在今山东汶上县北),但是国的土地却被齐国独占。这样,齐、鲁两国之间的关系便紧张起来。> >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到姑棼(在今山东博兴县附近)去打猎,碰到了一头凶猛的野猪。齐襄公向它连射几箭,被激怒的野猪竟直立起来,大声嚎叫。齐襄公吓得浑身发抖,从车上掉下来,跌伤了脚,连鞋子也丢了。> >   原来,齐襄公有个叔伯弟弟,名叫公孙无知,早就想伺机夺取君位。这时,公孙无知听说齐襄公受伤,便派人杀死了齐襄公,夺取了君位。但是,公孙无知即位不久,又被一帮大臣杀掉,国君的位置又空了下来。> >    齐襄公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时都在邻国避难。公子纠和鲁国国君鲁庄公(前693~前662年在位)是舅甥关系,他和他的师傅都住在鲁 国。公子小白和他的师傅鲍叔牙住在莒国(今山东莒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听到公孙无知被杀的消息以后,都想赶快回到齐国去做国君。> >   鲁 庄公为了让公子纠尽快得到国君的位置,特意派了一支兵马和十辆战车,护送公子纠回国;同时派管仲带领一支人马赶到从莒国到齐国的路上,准备半路上拦截公子 小白。当管仲带领人马赶到即墨(今山东即墨县)时,公子小白在莒国军队的护送下,刚刚过去不久。管仲得知这一情况后,一口气追了30里,果然追上了小白。 于是,管仲张弓搭箭,嗖地一声向小白射去。那支箭正好射中小白的铜带钩上。聪明的小白将计就计,乘机咬破嘴唇,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假装已死。 管仲见了,信以为真,赶快派人去报告公子纠。公子纠听到这个消息,也认为小白已经死了,就放宽了心,不慌不忙地向齐国进发。等公子纠到了齐国国境时,才知 道公子小白早就到达齐国的都城临淄,并做了齐国国君。公子小白就是(前685~前643年在位)。这样,公子纠和管仲见国君的位置已经被小白抢先夺 去,只好仍旧回到鲁国安身。> >   这件事使齐、鲁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因为鲁国积极支持公子纠,想叫他做齐国国君,所以刚刚即位的齐桓公对 鲁国非常恼火;鲁庄公也因为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的国君,对齐国更加仇视。公元前685年秋,两国军队便在齐国境内的乾时(今山东临淄西)大动干戈。结果, 鲁国战败,鲁庄公把自己乘坐的车子也丢掉了,后来另换了一辆车,才逃脱了性命。> >   不久,齐将鲍叔牙又领兵打上门来。他要鲁国杀死公子 纠,交出管仲。否则,齐国军队就要继续围攻鲁国。鲁庄公没有办法,只得逼死公子纠,囚禁了管仲。这时,鲁国的谋士施伯说:“管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齐国要 是重用了他,将对鲁国不利;不如杀掉管仲,把尸首交给齐国。”但是,鲁庄公没有采纳施伯的意见,把公子纠的头颅和管仲送交了齐军。> >   管 仲等人被押出鲁国国境以后,鲍叔牙亲自迎上前去,替管仲松了绑。他和管仲本来是好朋友,也深知管仲的才干。回到齐国以后,鲍叔牙就在齐桓公面前竭力保荐管 仲。齐桓公虽然被管仲射过一箭,但他不仅不念旧恶,反而接见了管仲,向他征求治理国家的意见。管仲的见解很合齐桓公的心意,因此,齐桓公便重用了管仲。> >   曹刿论战> >    经过乾时一仗,齐桓公的君位开始巩固了。管仲建议齐桓公对内要革新政治,整顿军事;对外要联络其他诸侯,同他们结好。等到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强大起来以 后,再乘各诸侯内部发生变乱的机会,想法扩张势力。但是,齐桓公急于向外扩张,没有采纳管仲的正确意见。公元前684年春,他又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 >   这时,鲁国吸取了乾时之战失败的教训,加紧训练军队,赶造各种兵器,并疏通了曲阜以北的洙水,加强了对国都的守备,以防备齐国的再次进攻。同时,在政治上,鲁庄公也做了一些取信于民的工作。所以,面对齐国的进攻,鲁庄公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国决一胜负。> >   鲁国有一个名叫曹刿的人,听到齐国要进攻鲁国的消息以后,非常着急。他虽然不是什么肩负军国重任的大官,但是他认为,对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来关心、过问。于是他决定去见鲁庄公,跟他讨论有关这次战争的问题。> >   曹刿的乡亲们知道后,纷纷阻拦他。他们说:“战争是国家大事,让那些成天吃鱼吃肉、酒醉饭饱的大官们去谋划吧,你何必多管闲事呢?”曹刿说:“不!那些身居高官的人往往目光短浅,不会深谋远虑。”说罢,就一直向王宫走去。> >    曹刿见了鲁庄公,开口就问:“齐军快打来了,听说你已经做出应战的决策,但不知你凭什么同齐军作战?”鲁庄公正需要有人帮他出主意,见曹刿这样关心国家 大事,就高兴地回答说:“我对待别人还算是宽厚的,对衣食等生活用品,我从来不肯一个人享用,总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认为单凭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不能 作为战胜齐军的保证,就对鲁庄公说:“你只不过给人家一些小恩小惠,何况这些小恩小惠又只落到少数人身上,多数人并没有得到。这样,老百姓是不会和你一起 去跟齐军死战的。”鲁庄公接着说:“我不仅待人好,就是对待天地神明我也是很虔诚的。我在祭祀天地的时候,使用的牛、羊、猪和宝玉、丝绸等祭品,总是有多 少就说多少,从来不敢夸大。我这样诚实,天地神明一定会帮助我打败齐国。”曹刿还是不以为然,说:“你不虚报祭品的多少,这只能算是有点信用,还说不上是 很有信用。单凭这些,老天爷不会给你降福,老百姓也不会信服你。”鲁庄公沉默了一会儿,又继续摆他能够战胜齐国的理由。他说:“咱们鲁国每年发生千百起诉 讼案件,我虽然不敢说件件了如指掌,判决公平,但是,我总算尽了最大的努力,总算是慎重处理了呀!我想,老百姓会相信我、支持我的。”曹刿听到这里,果然 连连点头。他用赞同的口气说:“诉讼案件,无论大小,都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案件处理得公平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你能够这样重视诉讼案 件,并尽可能地公平处理,就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好事。因此,我认为你可以跟齐国决一胜负了。”> >   从上面这些对话可以看出,曹刿跟鲁庄公一样,尽管迷信天地鬼神,对法律的阶级性也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但是,他懂得既要进行战争,就要依靠人民,争取人民的支持,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这还是正确的。> >   接着,曹刿又自告奋勇,请求跟随鲁庄公一起出战。鲁庄公见曹刿很有智谋,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跟自己乘一辆战车,率领着鲁国军队,去抗击齐军的进攻。> >   当时,齐军仗着兵强马壮,步步深入鲁国。鲁国兵少国弱,处于劣势。为了保存实力,待机反攻,鲁军不得不暂时避开齐军的锋芒,采取守势。后来,鲁军退到一个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在今山东莱芜北),战局才开始扭转。> >    齐军攻到长勺后,稍稍稳住阵脚,便,向鲁军发动猛烈进攻,鼓声震天动地。鲁庄公见鲁军阵地受到威胁,心急火燎,要立刻下令击鼓反击。曹刿连忙阻 拦说:“等一等,不要击鼓反击。眼下敌人士气正旺,如果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意,不如先不跟他们交锋,消磨消磨他们的锐气。”说话间,齐军随着咚咚的鼓声 冲杀过来,眼看就要攻入鲁军阵地,鲁军突然万箭齐发,齐军无法前进。齐军求胜心切,一连擂了三次鼓,冲了三次锋,始终没能同鲁军正式交锋。鲁军的阵地像扎 了根一样,怎么也攻不动。这时,齐军接连发动了几次攻势,都没有奏效,人人泄气,个个疲劳。> >   曹刿看准了这个时机,便对鲁庄公说:“齐军已经泄气了,你赶快下令擂鼓,发起反击。”鲁军阵地战鼓一响,士兵们士气高昂,争先恐后地冲向齐军,锐不可挡。不大一会儿,齐军的阵地就被冲垮了。> >    鲁庄公一见齐军败退,就要下令追击,曹刿又制止说:“别忙,等我看看敌人是真败还是假败。”说着,他就跳下战车,查看了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接着又登上 战车前的扶手,观察了齐军的旌旗,然后对鲁庄公说:“请下令追击吧。”追击令一下,鲁军军心大振,杀声震天,很快追上了齐军。经过一场厮杀,终于把齐军赶 出国境。> >   鲁国虽然打胜了这一仗,但是,鲁庄公对曹刿的军事指挥却很不理解。战争结束以后,鲁庄公向曹刿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在齐军三次击鼓冲锋之后,鲁军才发动反击?为什么齐军已经溃退,还不让鲁军立即追击?曹刿为什么要查看齐军的车辙和旌旗?> >    对这些问题,曹刿一一作了回答。他说:“打仗凭的是一股勇气。当士兵听到第一次冲锋的鼓声时,士气正旺;如果第一次冲锋没有成功,再次击鼓冲锋时,士气 已经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已消失殆尽,不会有什么作为了。在齐军三鼓过后、勇气衰竭的时候,我们才擂响战鼓,激发士兵斗志,所以能,战 胜齐军。”关于不匆忙追击齐军的问题,曹刿解释说:“齐国是大国,我们不能低估它的实力。齐军开始溃退时,我怕他们是假败。因此,我劝你不要立刻下令追 击,以免遭到齐军的伏击,吃亏上当。后来,我见齐军车辙混乱,旌旗也东倒西歪,这说明他们军容不整,十分狼狈,肯定是真的溃败了。所以,我才请你下令追 击。”鲁庄公听了这番话,心里明白多了。> >   以弱胜强的根源> >   在长勺之战中,实力较弱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实力强大的齐国呢?> >    首先,鲁庄公为了抵抗齐军,战前曾被迫实行了一些取信于民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其次,鲁军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采取了先让一步, 后发制人的军事原则。战争开始后,鲁军为了保存自己,积蓄力量,主动后撤到预先选择好的有利地点——长勺,并沉着应战,以逸待劳。当强弱形势发生变化时, 鲁军适时抓住有利战机,一鼓作气地进行反击,终于打败了齐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   至于齐国方面,情况却 完全相反。在乾时之战以后,管仲曾建议齐桓公改革政治,联络诸侯,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但是,齐桓公自恃国力强大,急于向外扩张,贸然进攻鲁国。这就首先犯 了冒险轻敌的错误。当齐军进入鲁境以后,情况不甚明了就迫不及待地接连出击,过早地削弱了自己,影响了战斗士气,使齐军从优势变成了劣势,为鲁军提供了反 击的机会。在败退时,齐军又表现得惊慌失措,以致陷于完全失败的境地。> >   齐鲁长勺之战虽然是一次规模不大的战争,但是,它生动地表明,小与大、弱与强,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劣势和优势也是可以转化的。小国弱国只要依靠人民,充分准备,并采取正确的方针,是可以打败大国强国的。

相关参考

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的谋划者曹刿是一介布衣

作者:郝加献(一)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中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兼并,弱肉强食,齐、鲁两国相邻,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鲁国却插手了齐国君位争夺战,招致后来继

战国后期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通过外交手段,联合赵、魏、韩、秦等国共同攻打齐国。燕王将全国的精锐部队都派出去了,由乐毅统率全军。秦国将领白起、赵国将领廉颇、韩将暴鸢、魏将晋鄙,各自率领军队,按约定日期会合。赵

三国时期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战例

  消灭了、刘表两大军事集团,统一北方后,于公元208年秋,率兵30万,号称80万,南下追赶,意在江东。>>  孙权、刘备迫于各自安危,经和孙权的谋士鲁肃联络,决定联合抗曹。孙权任命为大都督,率3万精

中国历史上关于以弱胜强的例子有什么

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

长勺之战简介,长勺之战的故事

长勺之战是春秋初期,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车阵会战。这次会战是我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开始,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表面上还

长勺之战简介,长勺之战的故事

长勺之战是春秋初期,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车阵会战。这次会战是我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开始,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表面上还

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

春秋时期,鲁国面对强大齐国威胁的局面,采取了一些取信于民的战争准备措施。这样,在战争中,曹刿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态势,先让一步,后发制人,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同时,正确地选定了转入反攻的有利战场和时机

曹操官渡之战大胜袁绍创以弱胜强经典战例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

春秋战国 晋楚城濮之战――春秋中期一次重大的争霸战争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长期争霸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争,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一个典型范例。“”这个成语典故,就产生在这次战争中,最早说这句话的人,就是晋国的公子重耳

春秋战国 晋楚城濮之战――春秋中期一次重大的争霸战争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长期争霸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争,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一个典型范例。“”这个成语典故,就产生在这次战争中,最早说这句话的人,就是晋国的公子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