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第19节 改革者的悲剧

Posted 春秋

篇首语: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第19节 改革者的悲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第19节 改革者的悲剧

  秦惠文王(秦惠文公公元前337年继位,公元前324年称王),是孝公的世子,名字嬴驷。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最重一笔,就是车裂了商鞅,让后世的所有改革者心寒胆战。> >   孝公死后,商鞅好像忘了他和太子嬴驷之间的私怨,还是那么自负。自我感觉是前朝的重臣,强国拓疆的功臣,出入行事还是那么的傲慢,对人言谈还是那么出口犀利,语重伤人。> >   他越摆谱,恨他的人积怨越重。嬴虔被割了鼻子心中的怨恨一直没法发泄。找到公孙贾一同见了惠文公说:大臣权势太重则君危。商鞅立法治秦虽然使秦国强大了,但国人都称这是商君之法,没人说这是秦国之法。现在他又得到十五座城邑的封赏,位尊权重,久后必叛。> >   惠文公对自己的老师坦言道:我恨这个奸贼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因为他是先王的重臣,所说的反心并没露反形,还不好对他下手。> >   但惠文公已经开始着手做准备了。他先收了商鞅的相印,让他回商於到封地去养老。可商鞅的特点就是好张扬欠谨慎。罢了官辞了朝去封地归乡还要大排仪仗,礼节之盛犹如诸侯,百官送行朝堂空置。> >   一个权重震主的重臣,一个积怨极深的危臣,一个极事张扬的显臣,无不在挑战着惠文公的忍耐力!> >   嬴虔、公孙贾立刻去向秦侯报告,说商鞅对您免他相职的警告无动于衷,还是那么张扬铺张,离开都城用的是王者的仪制,如果回到封地必然反叛。甘龙、杜挚这两位因为非议变法而被废黜的旧臣也来凑热闹,进谗言。> >   秦惠文公大怒,当即就派公孙贾带三千铁甲军去追赶擒拿商鞅,旨令是:诛杀。> >   公孙贾领命出朝,当时城内百姓议论纷纷都在骂商鞅,一听说公孙贾要领兵去追杀,主动跟在后面来助战和看热闹的有几千人。> >   商鞅呢?出了城还沉浸在往日辉煌的回忆中,忽然听到后面一片嘈杂声,派人去探视,回来报告说朝廷发兵来追。商鞅这才由自负转为恐惧,知道是惠文公来算旧账了。急忙脱了锦衣华冠,换成百姓的便装逃亡。> >   逃到函谷关天色已经黄昏,就去旅店投宿,店主索要“身份证”。商鞅说没有。店主人说:商君之法,不许收留“无帖”之人,违反的要斩首,所以我不敢留你住宿。商鞅哀怨地说:我设的法,现在受害的是我自己。只好连夜往前赶。凭着他的智慧还真的混出了关门,就直奔魏国去了。> >    商鞅这个聪明人犯混了,他忘记了自己骗魏,夺河西五城,已经是魏国的公敌了,结果到了魏就被抓了起来,魏国抓了商鞅要把他送回秦国,半路上商鞅成功逃 脱。又跑回封地准备起兵抗秦,却被公孙贾追到这里抓了回去。押到咸阳,惠文公罗列了他的罪状,下令把商鞅押赴闹市,以车裂(即用五条牛分别拉四肢和头,肢 裂肢体,所以又叫“五牛分尸”)的酷刑处死了商鞅。人死了,百姓又冲上来生食其肉,商鞅的家族也被诛灭。> >   商鞅,一个伟大的政治改革 家,以自己聪明的才智,在孝公的支持下,一展胸中报负,制定并实施了亘古未有的新法,使秦国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继而开疆拓土,一雪国耻。建立了这样功勋 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而且类似的悲剧又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上演,根源在哪?成了事,伤了人!> >   商鞅以自己的才智、魄力、牺牲精神,成就了孝公强国之志,称霸之业。但因此却把伤人的积怨集中在了自己身上。> >   首先是变法的本身就是一件伤害一些人利益的事。什么是革命,革命就是通过一种暴力和准暴力方式重新调整社会的利益结构,这样的事业,不可能不伤害某个阶层、某个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 >    其次是变法的内容伤人,因为这次变法的实质是废除了有利于旧贵族利益的旧法,建立了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成长和壮大的法系,这在当时实施变法的结果就是: 经济改革了,政治并没有彻底改革,就必然造成旧贵族阶级有权而失利,新兴地主阶级得利而无权的事实,这种情况下,旧贵族阶层的反扑力量十分强大,而获利阶 层因为政治上没地位又没有支持商鞅的足够力量。> >   第三,变法的实施力伤人。革命也好,改良也罢,没有国家的公信力和强制力是实施不了 的。往往法是国家的,怨是实施者个人的。为了推行新法,保证公信力,只能增强强制力。可法是双刃剑,伤人也伤己,尤其伤了储君之类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你 能力再强,功劳再大,还怕在你身上找不出罪名来吗?> >   第四,有能力的人多有傲骨,内在的傲总会表现为外在的傲,你牛了,牛不起来的就不 舒服,就会有一个不舒服的群体天天盼你倒霉,甚至挖井、设套促成你倒霉,那还有的好,有的跑吗?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才有“出头的椽(chuán)子先 烂”的名言在警示着每个人。可这世界如果人人明哲保身,还能有社会变革和进步吗?让人头痛的是:有人敢“出头”就有人肯“掐尖”,历史上许多改革者通常都 没有良好的结局。> >   商鞅也是如此。> >   商鞅死后,甘龙、杜挚官复原职,惠文公任用公孙衍为相国。公孙衍劝秦侯吞并巴蜀,称王以号令天下,让列国都对秦割地为质,谁不听招呼就发兵打谁。> >    惠文公采纳了这个意见,公开称王。又派使者遍告各国,都要对秦称王“割地为贺”。这是欺负人欺负到家了。各国都在犹豫观望,也不说给,也不说不给。惟有 楚威王熊商,刚灭了越国得了越地,自恃地广兵强。想和秦国叫板。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一场新的历史大戏开场了,那就是苏秦和张仪导演了“合纵”与“联横”的 大戏。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第19节 头脑发热

  行完了盟礼,桓公对太宰孔说:我知道夏、商、周三代有封禅的故事。这个封禅大典是怎么回事呢?>>  太宰孔说:古代圣君封禅泰山。泰山封禅,筑土为坛,用金泥玉简祭天,以报答上天对人类的养育之功;因为天高

春秋战国 第19节 荀子论兵

>  荀子名况,字卿。“子”是古代人们对有学识之人的通称,战国时又是对有地位人的敬称。>>  荀子是赵国人。曾经在齐国游学,齐襄王时在齐做过学宫祭酒。秦昭襄王时在秦游学,盛赞秦国政治清明。回到赵国,和

春秋战国 第19节 掩耳盗铃

  楚灵王登上君位,靠血腥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他任命为令尹,郑丹为右尹(和左尹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高军政长官令尹的副手),伍举为左尹,斗成然为郊尹(春秋时楚国设置的治理郊区的官吏)。当时的太宰

春秋战国 第19节 勇斗黎弥

  齐景公跑了阳虎,觉得有愧于鲁国,就派人给鲁定公送了一封信,说明了阳虎逃脱的情况,并约鲁侯在齐、鲁交界的上夹谷做一次乘车会面,进一步密切两国关系,增进相互信任。>>  定公接了信找“三桓”商量。孟孙

春秋战国 第19节 勇斗黎弥

  齐景公跑了阳虎,觉得有愧于鲁国,就派人给鲁定公送了一封信,说明了阳虎逃脱的情况,并约鲁侯在齐、鲁交界的上夹谷做一次乘车会面,进一步密切两国关系,增进相互信任。>>  定公接了信找“三桓”商量。孟孙

春秋战国 第19节 连理枝

  到这份上了康王还嫌不够劲儿,他开始尽情淫乐。喝起酒来经常一喝一宿,用酒灌群臣不醉不罢休,为了显示自己海量,在和群臣对酒时,暗中由侍臣给自己斟水,结果别人都醉了惟有康王怎么喝也不醉。拍马屁的就出来献

春秋战国 第19节 恩怨必报

  宋襄公时宋国对晋文公有知遇之恩,又是邻居,所以晋文公时晋国对宋国一直很友善。这时楚国日益强大,记恨泓水(古水名,故道大约在今河南省柘zhè城县西北,古涣水的支流)之战中与宋国的仇怨,又因为宋国和晋

春秋战国 第36节 吕氏专政

  秦始皇,一个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政治家,一个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者,一个以不同寻常的手段创造了不同寻常伟业的改革者,一个永远同时背负美名和骂名的强人。无论如何,都应该评价为他是

春秋战国 第16节 商鞅变法

  商鞅,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列国“十大名相”的第三人,以其血腥但富有成效的改革,既留下了美名,又留下了骂名。他和秦孝公这个难得的明君一起变法图强,成为对中国封建社会建设和延续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春秋战国 第28节 抉择

  晋灵公姬夷皋出场了。这是一个无能又贪玩的主。他的开局就不寻常。>>  襄公去世的第二天,群臣就要扶太子即位。>>  赵盾有他独到的想法,他对大臣们说:国家多事之际,又有秦、翟的仇视,不应该扶立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