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第15节 埋祸
Posted 管仲
篇首语: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第15节 埋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第15节 埋祸
读到这,不知道你是不是还记得文姜。为了有始有终,还得说说她。> > 这位不甘寂寞的淫乱美女在齐襄公死后,念念不忘襄公的旧情,就想 病了。总咳嗽,找了好多医生也治不好。得知莒(jǔ)地有个医生治得好,就请来了。莒医看病也同样离不开望、闻、问、切这一套,这一切脉,坏了。文姜寂寞 时间长了,欲火燃烧难抑,两人就闹到一块去了,这回这病治的彻底,留宿宫中日夜照看。但这莒医不能不回家呀?他一回家,文姜就说又犯病了,到了莒医的家里 住了下来。莒医感到棘手了,甩不掉,惹不起,怎么办?找了个人来替代,可是越替这文姜就越觉得谁也比不上齐襄公,越思念病越重。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嘱咐儿 子鲁庄公:当年聘定的齐女已经十八岁了,到了迎娶的年龄,你的正室也一直空着,赶紧娶回来进了正宫之位,我在九泉之下也就放心了。又嘱咐儿子:齐国刚称 霸,你要和齐国处好关系,让两国的友好关系保持下去。嘱咐完了,去世了。这个历史上有名的荡妇淫女就这么把戏演完卸妆了!> > 后来呢?鲁庄公真是孝子,很听母亲的话,迎立齐女为夫人,就是后来和庆父搞到一起的那位,因为死的不光彩,后人称她为哀姜。从此齐鲁两国关系和睦,相处得很好。在鲁国的配合下,齐国伐了徐国,讨了戎人,把这两家也打服了。齐的势力更大了,齐鲁两国的关系更“铁”了。> > 公元前667年,徐和戎都向齐国臣服了,这时郑厉公已经过世,儿子文公接了班。文公一看齐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怕挨揍,就又主动转向齐国请求结盟。齐桓公 就又在幽地,召集宋、鲁、陈、郑这四国的国君会盟。这时天下东方的诸侯都拜倒在了齐的大旗下。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进一步上升。这就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的第 五合。> > 会盟结束,齐桓公回了国,就设了个宴犒劳群臣。喝的差不多了,鲍叔牙端着酒来到了齐桓公面前,斟满了酒为桓公祝福。桓公很高兴,说道:痛快,今天的酒喝的痛快。> > 鲍叔牙说:臣知道“明主贤臣,虽乐不忘其忧”的道理。臣愿君上不忘出奔国外的时候,管仲不忘被槛囚的时候,宁戚不忘山坡下放牛的时候。> > 桓公离席施礼说:我有诸位大夫的忠诚和勇略,就是齐国社稷无穷的福泽。> > 这一天的宴会是君臣尽欢而散。> > 这一天近臣来报,周王派召伯廖来了。> > 桓公把他接进公馆,召伯廖向桓公宣读了周王的诏书,大意是:赐齐侯为一方诸侯之伯,恢复当年先主太公的权力,可以代周王征伐不听周天子号令的诸侯。> > 桓公谢了恩,自然设宴款待天子使臣。饮宴中召伯廖对桓公说:卫惠公曾经辅立姬颓,这是忤逆行为,天子为这事已烦心十年,但王室没力量讨伐他。天子口谕请您替天子讨伐他。> > 遵照周王的命令,齐桓公率兵伐卫。这个时候卫惠公姬塑已经去世,儿子姬赤已继位三年,就是卫懿公。懿公不服,带兵出战,那怎么能是齐军对手,被齐军打得大败。> > 桓公带兵围了都城,把周王的诏命一公布,又公布了卫惠公的罪状。懿公说:这些事都是先君做的,和我有什么关系。就派他的长子姬开方,拉了五车金帛送到齐军大营,请求讲和免罪。> > 桓公说:先王的制度规定,罪不及子孙,按周室先王的制度,我也不能对卫国要求的太多。> > 就这么准许了求和,事就算过去了。事是过去了,一个小人出场了。> > 卫国的公子姬开方看齐国强盛,就不想在卫国了,想去齐国做官。> > 桓公说:你在卫国是长子,按次序应该是世子,怎么可以放弃成为一国之尊的可能来到齐国为臣呢?> > 开方说:明公是天下最难得的贤侯,如果能有机会给您牵马坠镫(dèng),那是我的福份,那不是比做国君强多了吗?> > 桓公又犯了一个错误,以为这个连国都不爱的人能爱自己,就用为大夫。这回三个坏小子凑齐了。竖貂、易牙、开方,在当时被齐人称为“三贵”。这三个小子是一个使坏的小群体,在本部书中“列国五恶”中并列第五。> > 开方跟了齐桓公,干的第一个事就是把自己的妹妹推荐给了齐桓公,好色的桓公也就“笑纳”了。在这之前,他的姐姐已经在齐国为如夫人,这次又娶了妹妹,所以齐国宫内就称姐姐为长卫姬,妹妹为少卫姬。从此姐俩在内宫得宠,哥哥开方在朝中得宠。小人得志了!> > 当时齐国称霸的主要对手是楚国,楚国用子文为令尹(也是当时的名相),国家越来越强大,对齐称霸中原的威胁也就越来越明显。> > 齐桓公听说楚国任用贤能想称霸中原,就要征伐楚国。找管仲商量,管仲说:楚国称霸南方,地广兵强,连周天子都拿他没办法。现在又用子文治政,不是靠兵威 能够解决问题的。况且各诸侯国对齐都是刚开始顺从。如果想打楚这样强大的对手,这些诸侯会害怕报复就不一定听从号令了。现在对诸侯还是要恩威并施,等待有 适当的机会再以兵威震慑楚国,才是万全之策。> > 桓公说:自从我的先父灭纪报了九世的大仇,鄣(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鄣城集)作为纪的附庸却一直没服。我想灭了鄣国并兼并了它,怎么样?> > 管仲说:鄣国虽然小,但他的先祖却是太公的支脉,和齐是同姓之国。灭同姓国,有违道义。您可以让王子成父率大军巡视纪城。做出要讨伐鄣的样子,鄣必然害怕,就会过来投降。这样既没有灭亲之名,又可以得鄣国之地,不知您认为这么做行不行?> > 桓公用管仲之计,王子成父率大军在纪地一动,鄣的国君果然来求降,桓公惊异于管仲的智慧,深有感触地说:仲父之谋,百无一失呀!相关参考
却说晋国战败之后,不敢再和楚军直接对抗。听说孙叔敖病故,知道楚军不会出兵主动求战,就借机出兵伐郑,在郑国都城的郊野纵兵掠夺,满载而归。>> 郑襄公马上派使者去楚国报告情况,并请求用弟弟姬张换回在
鲁定公时期,鲁国的统治集团内部进一步分化,已经形成了“三桓”以臣欺君压君,“三桓”的家臣又专权控制“权臣”的局面。>> 当时季孙氏的食邑在费,宰公(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是山不狃;孟孙氏的食邑在成
在文公还是公子身份的时候,已经娶过两室妻子。先娶的徐嬴早早地就去世了;再娶福(jí),生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名叫姬(huān),女儿人称伯姬。福死在蒲城。重耳逃亡时子女都小,跑的又匆忙没来得及
吴国从此开始做大举伐楚的准备,派孙武在江口(今湖北枝江东部)操练水军。>> 伍员不愧是个战略家,对楚国的发展预期看得清清楚楚。他需要的就是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产生矛盾,弱敌强己,形成以吴为核心的对楚
赵孝成王,在强敌秦国面前屡遭败绩,让赵国由强转弱,一步步地走向了低谷。转折点就是长平之战。>> 当时的情况是:强楚已被秦国耗弱,强齐在秦“远交近攻”的战略中暂不在打击范围,魏、韩不仅已被秦打服了
晋武帝认为魏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使皇室孤立了。所以,他在即位以后,封了27个同姓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王国里的文武官员,都由诸侯王自己选用。他以为这样一来,有许多亲属子弟支持
晋灵公姬夷皋出场了。这是一个无能又贪玩的主。他的开局就不寻常。>> 襄公去世的第二天,群臣就要扶太子即位。>> 赵盾有他独到的想法,他对大臣们说:国家多事之际,又有秦、翟的仇视,不应该扶立幼主
> 晋惠公继位以来,连年农业收成不好,到第五年,又是大减产,国库无粮,民间绝食,没办法了,尽管赖过账,但秦晋毕竟是婚姻之国,伸手向秦求借,秦国经过一番辩论,穆公不究旧恶,“运粟数万斛于滑水”(当时以
燕昭王,有亡国的切肤之痛,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发愤图强,复仇雪恨。>> 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做到了!>> 昭王上任后,用老师郭隗为相国。>> 当时赵武灵王对齐吞并燕国很气恼,派大将乐职到韩国迎回了
伍员让孙武从水路先走,自己从陆路经过历阳山回吴,想找到东皋公去报恩,但原来的房舍都已经不在了。再派人去龙洞山访皇甫讷,也找不到踪迹。伍员感叹地说:真是高士呀!就在故地跪拜了一番走了。>> 到了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