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按兵不救是为这个 关羽败走麦城的秘密
篇首语:能够说服别人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你始终坚持在做的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备按兵不救是为这个 关羽败走麦城的秘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备按兵不救是为这个 关羽败走麦城的秘密
对于三国中蜀汉政权来说,关羽失荆州是一个致命伤。它使得诸葛亮精心设计的《隆中对》战略规划未能实现,“兴复汉室”最终也成了泡影,蜀国因此一蹶不振。
关于蜀汉在荆州战役中为何不发救兵的问题,《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大多数人认为是来不及救。然而到了近代,章太炎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看法,说是由于关羽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诸葛亮决定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
所以许多人在总结关羽襄樊一役失败的原因时,认为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刘备没有给关羽派援兵,甚至有所谓的教授哗众取宠地提出“刘备借刀杀关羽”这种可笑以极的观点。
那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在写出我的观点之前,先给大家列一份建安24年的大事表。正月,夏侯渊被黄忠斩于定军山3月,曹操亲征,刘备因险拒守,5月,曹操退兵,7月,于禁出兵,8月,于禁军被大洪水所淹,所部3万人降羽,11月,关羽军被徐晃所率新军击败,12月,孙权生擒关羽并斩其首
从这张时间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的蜀军与曹军在汉中地区鏖战了5个月,最终取得全胜。一个月后关羽从荆州发兵,占领襄阳,直指樊城。刘备此时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从两个方向交替出兵,令曹军疲于奔命,然后伺机给曹操以致命一击。(参考孙武、伍子胥伐楚)
从关羽6月出兵到12月兵败被杀,时间跨度半年有余,我们把它分为几个时间段,来具体分析刘备到底应不应该出兵增援关羽。6、7月出兵增援,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士兵不是机器,就是机器也需要保养、定期大修。在与曹操大战了5个月后,蜀军已经人困马乏,如果再长途跋涉赶往荆州,效果可想而知。此时刘备所能做的只能是对部队进行整修,准备粮草。
8月,于禁军被洪水所淹,关羽几乎无损的就俘虏了3万曹军。在这种的情况,曹军在短时间内根本集结不起能够和关羽军抗衡的部队。所以此时刘备就更不可能派兵去荆州,那样的做法完全是舍近求远,劳民伤财。
如果关羽在击败于禁军后,能够较快的拿下樊城,则一直到许都曹军都再无险可守,曹操必然要从各地抽调部队来对付关羽,这样的话其整体的防守态势必然发生混乱,出现漏洞,加之由于连续失败而引发的军心不稳、士气低落,这些都大大不利于曹军。于是刘备就可以借机以长安为战略目的地,从汉中出兵,夹击曹操,如此则曹操危矣。
所以从于禁军被击败的那一刻起,刘备就在等待,等待关羽攻下樊城。只可惜曹仁以少量兵力,拖住了关羽军三月有余。正是由于曹仁在樊城面对关羽的英勇表现,才使得曹军可以从连续大败中镇定下来,稳住了阵脚,没有陷入更大的慌乱之中。这样也就令刘备始终无可乘之机。
虽然直到11月,关羽仍然对樊城无可奈何,但由于之前曹军损失太大,一时间仍无法恢复元气,所以关羽军仍然有优势,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以当时的形势来看,关羽军的实力即使攻不足,但绝对守有余,最差的情况也就是樊城久攻不下,关羽退守荆州。
所以9-11月间,若刘备向荆州派兵,如果是要帮助用关羽进攻樊城,则派少了无用,派多了蜀军则无力再在汉中方向用兵。曹军没有了汉中方向的防守压力,则可以全力支援樊城。
由于路程的关系,当蜀军长途跋涉到达樊城的时候,会发现曹军来增援的部队更多更快。这样的派兵不旦达不到疲惫对手的目的,反而疲惫了自己。所以说如果关羽军无法迅速攻占樊城的话,即使刘备派兵增援,同样难以达到目的。
如果刘备是要派兵去帮助关羽防守,则更没有这个必要。如前所说,从实力来看,关羽的部队即使攻不足,但守绝对有余。从最后结果来看,是因为关羽的多个错误决定,才导致部队未战而溃,从而丢掉了荆州,和兵力的多少完全没有关系。从战役过程来看,即使关羽的军队再多个一两万人,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没有派更多的部队去帮助防守荆州,是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刘备在8-11月这段时间,最好的选择仍就是继续修整部队、准备粮草,对曹操在长安方向的防御保持压力,并随时寻找机会进攻。
至于说11、12月发生的事情,是刘备不可能想得到的,关羽军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居然被徐晃的几千新兵所击败。刘备更不可能想到的是,荆州、南郡、公安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几乎是一夜之间被吕蒙拿下。接下来,关羽所亲自率领的北伐部队也几乎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瞬间土崩瓦解。
那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多无法想像、翻天覆地的变故,在当时的通讯、交通情况下,刘备能够做些什么?除非把101空降师调拔给他,再配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荆州才可能有得救。
这篇文章主要是帮大家分析,为什么刘备在长达半年之久的襄樊战役中没有向荆州派兵,关羽兵败的原因并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关于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只简单概括几个最重要的点。
1,用人不当,加之其人格魅力无法令部下对其心服,为其卖命。故在困境中,上至潘濬、糜芳、士仁,下至百姓、士兵,全部背叛了他。
2,因战役初期取得了巨大战果,而狂妄自大,继而不知进退。“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在樊城久攻不下,士卒人困马乏的情况下,关羽应该在十月份前后主动撤兵,修整部队,伺机再战。而不是一定要被人打败才不得已退兵。(参考同年五月曹操从汉中退兵,那才是军事家,懂得有舍才有得。)
3,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得罪孙权,一方面又无限的轻视东吴将领陆逊,他本人骄傲自满的情绪也传染给了下级士兵,使部队丧失了对吴军最起码的警惕,最终导致吕蒙偷袭得手。以上三点是最重要的,其它相对的小失误及细节方面可以见本人的其它分析文章。
相关参考
关羽的这次军事行动从开始到失败被杀持续看约半年,这期间,刘备方面并未有任何的行动。关于这个疑点,现在的主流说法是关羽方面节节胜利,战场的主动权和优势完全在蜀汉方面,然后,关羽在遭受到魏吴联军夹击时候败
这些天,随着《全面战争·三国》的发售,很多朋友正在沉迷于游戏中「”匡扶汉室”。这其中也有人开玩笑,吐槽玩家:你们嘴上说的是「”匡扶汉室”,实际上却是在割据一方、称王称霸!这不是跟刘备那个「”伪君子”一
这些天,随着《全面战争·三国》的发售,很多朋友正在沉迷于游戏中「”匡扶汉室”。这其中也有人开玩笑,吐槽玩家:你们嘴上说的是「”匡扶汉室”,实际上却是在割据一方、称王称霸!这不是跟刘备那个「”伪君子”一
自古以来都有一句话叫作“成王败寇”确实,无论你多牛,但结局不好,仍然是失败者,但话又说回来,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者的故事往往流传于千古,就拿大家最为熟悉的一个人物来说,关羽,身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同时
三国刘封刘备因为生世凄凉,膝下子嗣不多,到了四十多岁还没生儿子,只能从别人那收养了一个孩子,取名叫刘封。刘备大意失荆州,丢了老命,都和他的义子刘封离不了干系。>刘封剧照刘备给他取名叫刘封,给后来另外一
自古以来都有一句话叫作“成王败寇”确实,无论你多牛,但结局不好,仍然是失败者,但话又说回来,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者的故事往往流传于千古。比如在楚汉争霸时,项羽虽然失败了,但这不妨碍我们称之为英雄。而就
卫立煌(1897.2~1960.1),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资料图)他曾是孙中山的警卫,后又成为蒋介石“剿共”的干将;他既为蒋介石立下赫赫战功,又敢于和他唱对台戏;他在抗战中虽创下辉煌战绩,胜利后却被解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败走缅甸,日军第56师团一路穷追猛打,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一下变成了前线。那一时刻,日本人狂妄地叫嚣着要冲过怒江,直捣重庆。 严峻的形势,迫使国民政府炸掉了费尽千辛万苦修
说到三国历史上比较悲情的时刻小编思来想去的发现了,其实关羽败走麦城算是一个,之后被孙权给砍了头也真的是有点死无全尸的感觉,真的是好惆怅啊,其实死得也很可惜的,但是其实关羽的死也是有办法可救的,距离关羽
很多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曹操做司空的时侯,征辟司马懿,他是这样的: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司马懿为什么要这样做,真的是为汉室尽忠?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