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组“挽蔡”工作组 1930年北大挽留蔡元培始末
Posted 蔡元培
篇首语:生活可以五颜六色,但绝不能乱七八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曾组“挽蔡”工作组 1930年北大挽留蔡元培始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曾组“挽蔡”工作组 1930年北大挽留蔡元培始末
蔡元培第一次出任北大校长,为1916年12月至1927年7月,任期近11年之久;第二次出任北大校长,则为1929年9月至1930年12月,任期则只有1年多一点的时间。据考,蔡两次出任北大校长期间,曾有七次请辞之举,由于深受学生教员的爱戴,屡辞屡挽,曾发生过多次北大师生的公开请愿活动。
其中,1927年7月,张作霖进驻北京之后,曾取消北大称号,改称为京师大学校,蔡元培的校长名义才被取消。这是蔡第一次出任北大校长的终结;“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军炸死之后,蔡第二次出任北大校长。但这次蔡只是在“恢复北大”之际,做的“遥领”校长而已,实际参与校务管理的乃是代理校长陈大齐等。所谓“遥领”,即不参与北大具体管理工作,只是做“恢复北大”时期广大师生的“精神领袖”而已。“东北易帜”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已在名义上统一东北地区,北平的教育界也正在逐渐恢复重组,“恢复北大”工作也已渐入正轨。在这种情势下,蔡于1930年9月13日正式向教育部当局提出辞去北大校长一职。
蔡元培向当局提出辞职的消息传来,北大师生依然竭力挽留。虽然蔡在“遥领”北大期间,本人甚至都不在北平(居于上海),但北大师生依然将其视为“精神领袖”而爱戴有加;此刻,即使这样的“遥领”校长要辞职而去,他们仍是极不情愿的。为此,北大师生想尽一切办法“挽蔡”,甚至为之组建“挽蔡”工作组。其中,作为新文化运动健将之一的刘复(1891—1934,号半农),曾代表北大方面奔赴南京、上海两地,全力开展“挽蔡”工作。虽最终劳而无功,蔡仍坚辞而去,但这次“挽蔡”工作的一些细节,以及刘在“挽蔡”之后回到北大所做的公开报告,无疑仍是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史料。
北京大学挽蔡问题,教授会方面,表示热烈之决心,该会南下挽蔡代表刘复,日前返平。昨日在纪念周时,报告接洽经过,学会会方面,亦积极作挽蔡运动。兹将刘复报告及学生会委员谈话,分志如左:
刘复报告
谓余南下挽蔡,晤蔡先生二次。初抵沪,即访蔡先生,声述来意,要求二点:(一)请蔡先生返校主持校政,(二)如不能返平,可否为名誉校长。蔡先生答云:表示个人愿努力继续为北大谋发展,但事实上甚感困难……余向蔡先生辞别后,即赴京,访教育部蒋部长(梦麟)声述来意后,蒋表示二点:(一)大学校长不得兼职,係立法院规定,(二)蔡先生尚未允返北大,最好征求蔡先生之同意……
——1930年11月18日,《世界日报》第六版“教育界”
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辞职时,是指定了北大校长人选的。他嘱托当时的代理校长陈大齐来做新一任的北大校长,刘信中提到的“百年”即是指陈大齐。陈大齐(1886—1983),字百年,浙江海盐人。他是中国早期著名的心理学家,曾任浙江高等学校校长,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代理校长。但陈大齐代理校长一职3个月后,并没有继任校长(也曾致电当局请辞);新一任北大校长正是刘复曾赴京拜谒的、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蒋梦麟(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与北大 蔡元培为何做刺客 蔡元培教育名言教育思想
中文名:蔡元培 别名:蔡振、周子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绍兴山阴县 出生日期:1868年(戊辰年)1月11日 逝世日期:1940年(庚辰年)3月5日 职业:教育家、革
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正式致(函)教育部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全文后附履历一份: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这份公函1月11日发出,
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正式致(函)教育部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全文后附履历一份: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这份公函1月11日发出,
蔡元培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发展追其根源,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选课制于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1779年,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首先把选课制
1905年,末日的清朝在风雨中飘摇。张文平说民国:暗杀大亨蔡元培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暗杀团的一群人神秘的聚齐一室,室中央郑重的摆放着黄帝像。暗杀团的团长面色凝重,拿出一卷黄纸,纸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
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京城寻迹– 暨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151周年 (名人北京足迹系列之二)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先生出生在浙江绍兴。 他成名于清末的科举制度,却是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他虽然是殿试策论二甲三十四名,但也曾就读于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了3年哲学、美学、
提起蔡元培,人们首先想到他是北大校长,是毛泽东所赞誉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在北大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不过,在巨大的光环下,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刺客。清朝
提起蔡元培,人们首先想到他是北大校长,是毛泽东所赞誉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在北大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不过,在巨大的光环下,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刺客。清朝
36岁以后,蔡元培看到清朝已不可救药,决意参加革命,他在上海一边办学、办报、办刊物,一边以翰林的身份学习造炸弹、参加暗杀团,这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我们现在能想象一个中科院院士亲手去制造炸弹、搞暗杀
素食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历史悠久,许多中外名人都是素食主义者,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和老子、王维、孙中山、蔡元培等。蔡元培缘何奉行素食,本文讲述了如下的故事。北大校长蔡元培的素食,在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