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蜀汉的忠臣都会变成权臣,诸葛亮也不例外

Posted 忠臣

篇首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蜀汉的忠臣都会变成权臣,诸葛亮也不例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什么蜀汉的忠臣都会变成权臣,诸葛亮也不例外

2、为什么诸葛亮死了也不放过魏延

为什么蜀汉的忠臣都会变成权臣,诸葛亮也不例外

为什么蜀汉的忠臣都会变成权臣,诸葛亮也不例外?

  文 | 江隐龙

  蒋琬、费祎、姜维虽然均为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但三人的治国理念却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三巨头时代”最初均力足北伐,但在蒋琬死后,姜维依然主战而费祎则逐渐主张休养生息,后世常常将蒋琬费祎二人并列,其实也并不算合适。

  《三国杀》中,蒋琬、费祎是一个武将

  蒋琬在《承命上疏》明确继承了联吴北伐的基本战略:“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诸葛亮在蜀汉失去荆州并败于夷陵之后,已经将《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渐渐变更为“跨有益、凉”,从蒋琬“以凉州胡塞之要”的观点来看,理应是继承了诸葛亮修正后的战略,希望先平定雍凉而后顺势东进。

  修正后的隆中战略

  《承命上疏》中提到了“与费祎等议”以及“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可以看出后诸葛亮时代的“三巨头”在北伐战略面前依然紧密地团结在一直。与此同时,北伐战略同样得到了刘禅的积极支持。延熙元年(238年),刘禅诏蒋琬云:“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劳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囊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任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畔。”

  蒋琬也是力主北伐

  从这一份诏书中可以看出刘禅非但不是“富于春秋、朱紫难别”的庸主,反而足以审时度势,并一度积极考虑北伐之事。然而在诸葛亮北伐之后,蜀汉的国力已不再充沛,姜维北伐虽多有胜绩但战果着实有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逐渐成为一个蜀汉时常提起但已经不抱希望的政治口号。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费祎主政,蜀汉以北伐为首要政治任务的先军战略开始退缩,费祎也因此与姜维产生矛盾。《三国志》如此记载:“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相比之下,费祎比较务实也比较保守

  姜维依然一心北伐,而费祎每次拨给姜维的军队不过万人,从中不难看出此时费祎已经完全掌握了蜀汉朝局,其地位并非姜维所能制约。不过费祎旋即遇刺身亡,蜀汉再一次走向先军战略。不过,在蒋琬、费祎以及前《出师表》中所提到的董允死后,蜀汉朝堂已经没有足够独当一面的重臣,刘禅渐渐宠信于宦官黄皓,蜀汉的国势也由此急转直下,直到薛珝出使时已经沦为“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的惨淡景象。

  姜维北伐到底是好是坏,也引发了无数口水战

  在费祎时代,姜维军权极为受制;费祎死后,姜维再无制约之人,逐渐成为蜀汉军队的掌控者。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底牌,在刘禅宠信黄皓时姜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然而姜维毕竟不是诸葛亮,刘禅未听姜维的劝谏,只是让黄皓向姜维赔罪,姜维由此屯兵沓中避祸不再回成都,蜀汉朝堂由此已经完全分裂。

  《三国志13》中的黄皓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临死前曾有一语:“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在这一句话中,诸葛瞻将姜维与黄皓并列,可见当时的蜀汉已经混乱到何种程度。在诸葛亮时代,蜀汉有权臣而能上下一心;在“三巨头时代”,蒋琬、费祎、姜维三权臣同心北伐,朝局也尚能正常运转;终于权臣或死或外出避祸,蜀汉反而逐步走向衰败,这恐怕也是特殊时局下的一种必然吧。

  《三国杀》中的黄皓设计要给个好评

  蜀汉在人才相继凋零、刘禅宠信黄皓的情形下终于走向灭亡,正应了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的那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刘备未能培养出孙权、曹丕这样的继承人,蜀汉朝局一直在几代权臣的苦心经营中向前推进,最终断送于人才匮乏。

  刘禅却渐渐走上了一条卖萌之路

  姜维在得知曹魏大军入寇时曾向刘禅进表报军情言:“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而此时黄皓竟以鬼巫之论断定曹魏大军“终不自致”,最终导致钟会、邓艾平定益州,也实在令人叹惋。

  刘备也是很无语凝噎……

  姜维的《表后主》成为蜀汉灭亡的前兆,而诸葛亮也曾有一封《自表后主》,其言辞动人令人伤怀:“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诸葛亮集忠臣权臣于一身,也是无可奈何

 

  因为前《出师表》而怀疑诸葛亮忠心的人,大约在看到这一封《自表后主》后可以转变观点了。诸葛亮是权臣,也是忠臣——刘禅既然不能成为强主,蜀汉的国情或许也只能依靠权臣了吧。而当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这些权臣相继死去,蜀汉也最终在黄皓这等奸佞的祸害中渐进于灭亡。

为什么诸葛亮死了也不放过魏延

在蜀汉,诸葛亮是后主刘禅的相父,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蜀国没有几个人不服诸葛亮。魏延如此表现,自然招致当朝文臣武将的不满,魏延的覆灭也就是早晚的事。当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仅剩魏延等寥寥几人,其中魏延功劳最大,魏延以为因此可以独揽大权,自然是好不欢喜。

可是令魏延预料不到的是,诸葛亮死了也不放过魏延,蜀军的兵权交到与魏延素来不和的杨仪手上。此时魏延忍无可忍,只能起兵造反,意图夺取兵权。最终功败垂成,被曾经一同出身入死的兄弟马岱斩杀。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据《三国志·魏廷传》的记载,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机密的榻前会议,参与会议的有杨仪、姜维、费祎等人,诸葛亮遗命.他死之后,不要继续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国,撤离的时分,让魏廷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即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本人开拔。做了这个布置后,诸葛亮就病故了。费祎向魏延传达了丞相的命令,果真魏延一听就跳起来:“让我断后?不对吧。丞相逝世了,可我魏廷还活着,还能够率领部队继续北伐,为什么由于一个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搁了?再说,我魏廷凭什么要给杨仪断后?”坚持要跟费祎继续部署北伐,费祎借口要去劝说杨仪,跳上马,掉头就跑。

魏延才知不该放走费祎,赶快派探子去刺探,探子报杨仪准备依照诸葛亮的部署,先带着部队撤回成都。魏延怒火万丈:你撤我也撤!于是魏延抢在杨仪的前面往南撤,而且还走一路烧一路,把桥、路都给毁了,不断撤到了南谷口。杨仪带着部队往回撤的途中,发现路桥都被破坏了,两个人的积怨更深,于是都上书朝廷告对方谋反。

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两封告状信前后送到了刘禅的御前。刘禅看不明白,就把董允、蒋琬找来磋商:到底谁反了?董允和蒋琬说:“陛下,臣等敢担保,杨仪是不会谋反的,而魏廷谋不谋反,不好说。”于是,刘禅命令蒋琬带宿卫营北上拦截魏廷,杨仪也带着部队南下,去追击魏廷,两路军队把魏延堵在南谷口。魏廷带着几个心腹逃到汉中,被马岱所杀。马岱杀了魏延以后,把魏廷的首级送到杨仪的面前,杨仪把魏廷的脑袋扔到地上,用脚踩,然后诛杀魏延三族。

魏延谋反一案到底是怎样回事,我们还得把视野再次回到诸葛亮的遗命上,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下达一个让魏延断后的遗命呢?有人又提出说是由于诸葛亮与魏廷在军事道路上有分歧。

魏延曾经向诸葛亮倡议过子午谷奇谋,这个子午谷奇谋是一项极具应战性的北伐战略,跟当年韩信的暗渡陈仓没有区别,全都风险万分,但是打仗贵在出奇,出奇才干制胜。但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最终却没有采用。北伐,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最重要的事业。但是他的北伐却是“积年无成”。

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不可能胜利的。缘由有三个: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非将略之才。关于这三个缘由诸葛亮心知肚明,他坚持北伐是想把蜀国内部的矛盾转移到战争上,然后靠北伐来振奋蜀国的士气,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不断对他的政管理想耿耿于怀,不肯罢休。而作为蜀国后期独一的猛将魏廷,很可能就是他死后的北伐继承人。

魏延是个坚持不懈的抗曹分子,诸葛亮料定他不会放弃北伐,他一定还要坚持打下去。而且诸葛亮很理解魏廷,他自高自大,自视很高,诸葛亮在世的时分,他总觉得不得志,但是碍于诸葛亮的声威。他也不敢胆大妄为,如今诸葛亮病故,杨仪等人哪里还镇得住魏延?没有方法,只能随他去了。由于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赶快把大军撤回成都,捍卫蜀汉政权。只要保住了蜀汉,未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才有希望。这就是诸葛亮的一片良苦用心。他临终时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汉,但是,诸葛亮逝世30年后,蜀汉还是亡了。

相关参考

解析刘备三顾茅庐背景是怎样的

三顾茅庐背景在向刘禅提出北伐建议的书中,诸葛亮曾提到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自己的事情。刘备身为一方的君主,能降低自己的身份以求能人相助自己,不论是谁,都会为之所动容,诸葛亮也不例外。刘备这份虚心求贤才的诚

赵氏孤儿是怎么从一个乱伦故事变成忠臣义士的故事的

赵氏孤儿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多少年来戏剧电视剧电影都在反复地演绎着这个令人感动不已的故事。但是,你知道不知道,这个故事最初的蓝本出现在《左传》中,但那可不是一个什么感人的

诸葛亮五次北伐,蜀汉损失了什么

诸葛亮是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谋士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被誉为「”千古第一忠臣”。这一点绝不是口说无凭,也就说,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已经是大权在握了,只不过他仍然没有任何篡位之心。一直到诸葛亮病逝,诸葛亮

刘备的托孤忠臣李严真实身份大揭密

李严以办事干练闻名,所以在各方势力里面,李严都是受到其中的,但是最后投降刘备,因出色的能力被刘备委以重任。历史上李严最后被贬为平民,是发生什么事让这个蜀汉二把手最后被贬?还有李严和诸葛亮同年去世,李严

为什么诸葛亮死了也不放过魏延

在蜀汉,诸葛亮是后主刘禅的相父,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蜀国没有几个人不服诸葛亮。魏延如此表现,自然招致当朝文臣武将的不满,魏延的覆灭也就是早晚的事。当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仅剩

诸葛亮只是蜀汉的一个丞相,为什么能够千古留名呢

喜欢汗青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诸葛亮吧~说到他好多人想的就是他的伶俐才略,不外他的确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也是我国中国古代忠臣的表率和聪明的化身,同时还被誉为千古一相。他也是《三国演义》的几大主人公之一了

白帝城托孤刘备设毒计?留两棋子断诸葛亮后路?却毁了蜀汉大业!

白帝城托孤刘备设毒计?留两棋子断诸葛亮后路?却毁了蜀汉大业!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三国时期,刘皇叔的创业经历堪称一代典范,他能够从一个织席贩履的白丁变成蜀汉的开国皇帝,由此可见他的智慧和

诸葛亮与姜维都坚持北伐且忠于蜀汉,为何后者得到的评价却低得多

因为罗贯中的喜爱,在演义中被赋予正统使命的蜀汉政权,在一次又一次的北伐战争中充满了悲壮色彩,而创就这种悲壮的,是蜀汉一前一后两大权臣——丞相诸葛孔明与大将军姜伯约。说是「”悲壮”,那是我们心怀同情,如

我国古代最失败的托孤,皇帝刚死,四大权臣就把小皇帝给杀了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托孤现象,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了,把弱小的刘禅托孤给了诸葛亮,事实证明,刘备的眼光还是十分不错的,诸葛亮也遵照着刘备的遗嘱,为蜀汉鞠躬尽瘁,虽然最后刘禅有着“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也不例外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鐵木真。這位赫赫有名的蒙古族英雄,在12世紀末、13世紀初,以超凡的政治卓識和傑出的軍事天才,統一了大漠高原,建立了威震歐亞的蒙古帝國,被世人譽為「十全勇士」、「萬王之王」、「人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