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 马其顿的兴起与希腊反对马其顿的斗争

Posted 斯巴达

篇首语:讨厌自己明明不甘平凡,却又不好好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马其顿 马其顿的兴起与希腊反对马其顿的斗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其顿 马其顿的兴起与希腊反对马其顿的斗争

马其顿的兴起与希腊反对马其顿的斗争

当公元前四世纪中期,斯巴达、雅典、忒拜在争夺希腊霸权过程中先后衰落之际,北方的马其顿却日益强大起来。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逐步征服了希腊多数城邦。面对腓力的扩张,希腊各城邦内部出现了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派。反马其顿派对马其顿的扩张进行了长期的反抗,城邦危机的不断加深,使得希腊的反马其顿的斗争未能取胜。亚历山大统治及其死后时期,希腊各地继续掀起了反马其顿统治的斗争,但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

马其顿王国的兴起

马其顿位于希腊本土的最北部,东以斯特律蒙河和色雷斯毗连,西以品多斯山脉与伊利里亚、伊庇鲁斯接壤。南以奥林帕斯山与帖萨利亚交界,北与帕伊奥尼亚为邻。马其顿的西部是森林茂密的山区,称为上马其顿。东部的沿海地区是适合于农牧的沃野平原,称为下马其顿。马其顿的居民是由色雷斯、伊利里亚和一些与希腊人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混合而组成的。

马其顿人进入文明时代较大部分希腊人晚,公元前五世纪上半叶还处在军事民主制时期。王位是世袭的,但王权受军事贵族的限制。这种军事贵族称之为“王友”,他们组成贵族会议。古老的民众会议仍然存在,战时召集。

希波战争期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一世(公元前495—450年在位)曾依附于波斯国王薛西斯,但当普拉特亚战役前夕,他又将军事情报暗地告知希腊人,后来他就以这一功劳被允许参加奥林匹克赛会。

公元前五世纪后期至四世纪初期,马其顿国家逐渐形成。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马其顿与希腊各邦的往来日益频繁。公元前424年马其顿国王帕尔迪卡斯二世(约公元前450—413年)曾联合斯巴达司令官布拉西达斯,从雅典手中夺占安姆菲波利斯。国王阿尔赫拉于斯(约公元前413—399年)时代,马其顿国家初具规模。他文武兼修,改革军事,开辟道路,兴建城寨,发展教育,举办体育竞赛,大力提倡希腊学术文化,从希腊本土请来悲剧家幼里披底斯和画家泽于克西斯。他把国都从山城埃盖迁到近海的平原城市佩拉,结果马其顿大治。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忒拜与斯巴达争霸,希腊本土各邦无暇北顾,马其顿得以迅速壮大。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年)当政时,马其顿王权大大加强,国势也日益发展。腓力年轻时曾在忒拜作人质三年,处于埃帕米农达斯左右,学习到战争策略、战斗技术和政治权术。他深受希腊文化的熏陶,了解希腊城邦的弱点及其相互的矛盾。腓力雄才大略,即位后削除各部落首领的武装力量,限制贵族会议的权力,把军队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他还实行了货币改革,兼用金币银币,两种货币按固定价格兑换。当时希腊用银币,波斯用金币,马其顿金币银币并用,既便于通商,又可以和两种货币势力抗衡。货币改革促进了马其顿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力量。

最重要的是腓力实行了军事改革,建立了常备军。他仿效忒拜的军队阵法,加以改进,创制更为密集、纵深的作战队形——马其顿方阵。队形随着敌情和地形而变化。重装步兵构成方阵的核心,他们配备有盔甲、短剑、盾牌,手持名为“萨里萨”的长枪,这种长枪加强了步兵进攻的能力。方阵的外面呈现为一重防护的盾牌及密如刺猬的枪头。方阵配置有重装骑兵、轻装骑兵和轻装步兵做为前锋和护翼。重装步兵由农民组成,重装骑兵由贵族组成,轻装步兵、轻装骑兵从色雷斯和伊利里亚边远部落中征募。在腓力统治时期,马其顿开始采用各种围攻堡垒的设备(弩炮、破城槌、攻城塔等),同时还建立了海军。

关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马其顿的社会经济情况,传世的资料极少。但从腓力的货币改革中,可见商业已有发展。腓力于公元前348年征服奥林托斯时,曾将居民变卖为奴,可见奴隶制度和奴隶市场有所发展。在商业和奴隶制发展过程中,马其顿出现了新的富裕的奴隶主。他们对内要求统一,对外要求扩张,因而必然拥护王权的扩大,积极支持腓力的改革。而腓力的改革既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也壮大了马其顿国家的实力。与希腊各邦相比,马其顿是内部矛盾少、兵力强、财力足,而这时的雅典、斯巴达、忒拜等城邦,则恰恰与之相反。当时内外部条件都有利于马其顿的兴起。

腓力向希腊扩张与希腊各邦的反抗

腓力的改革使他有可能实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政策。他对外扩张有三个重要方向:第一,同伊利里亚、色雷斯部落作战,扩展北部的疆域;第二,向哈尔基迪凯半岛和色雷斯扩张,夺取出海口;第三,往南深入帖萨利亚,进而征服整个半岛。

当马其顿在腓力领导下迅速崛起之际,希腊各邦内部,在对待马其顿的态度上分成两派:一派欢迎马其顿干预希腊事务,是为亲马其顿派;另一派主张维护城邦独立,反对马其顿的扩张,是为反马其顿派。这两派的分化,在雅典尤为典型。雅典的亲马其顿派由大奴隶主阶层的代表人物组成,如伊索克拉特斯、埃于布洛斯、埃斯辛涅斯、福克昂等;他们畏惧内部奴隶和贫民的暴动,要求把希腊交给马其顿来统治,以便建立强大的政权,对内巩固奴隶主的专政,对外向亚洲扩张。雅典的反马其顿派由那些与海外贸易有紧密关系的工商业者组成,其代表人物有德摩斯梯尼、吕库尔戈斯、许珀里德斯等;他们的经济利益与马其顿的扩张有矛盾,他们又害怕马其顿的统治会破坏雅典的民主传统,因而要求希腊各邦团结一致抗击马其顿。小手工业者和农民在对待马其顿的态度上是动摇的。他们愿意保持独立和民主制度,但非形势迫不得已时又不愿多服兵役。至于无业游民,他们的态度也是动摇的。他们不希望国家将大量资金用于战争,要求国家给予更多的津贴。但是,他们也担心随着民主制度的废除,将失去一切。

公元前四世纪下半叶,希腊各城邦不仅内部有尖锐的矛盾,各城邦之间也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腓力面对分裂的希腊,一方面实行军事威胁;另方面或运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敌对势力,或用金钱的收买方法拉拢亲马其顿的政客。十九世纪腓力传记作家荷格尔斯说腓力的扩张策略是“诡计放在实力的前面,最后才使用武力”。腓力自己也曾扬言:“载着黄金的驴子会夺取最不易攻下的堡垒。”

公元前358年腓力在打败伊利里亚部落之后,把扩张矛头指向哈尔基迪凯半岛,于公元前357年快速攻占了安姆菲波里斯。接着腓力乘雅典与同盟国作战之机,于次年攻下皮德那和波提达伊亚。不久腓力又占有潘加伊昂矿山。从这里每年能掘取一千塔兰特黄金。

公元前355年爆发的神圣战争,成了腓力进攻希腊的藉口。原来中希腊各邦以特尔斐神庙为中心,组织有近邻同盟,它长期操纵于忒拜手中。公元前355年忒拜操纵近邻同盟通过决议,指责福基斯亵渎神祇,非法耕种了属于阿波罗神庙的土地,因而对福基斯处以巨额罚款,如不及时交纳,则要将福基斯许多富人的土地没收充作庙产。这一挑畔性的决议迫使福基斯起而反抗。菲罗墨洛斯和奥诺马霍斯先后当选为全权将军,他们占夺了特尔斐神庙的财产,用来招募大批雇佣兵并进攻保卫神庙的邻近城市。忒拜控制下的近邻同盟诸邦,发兵与福基斯开战,史称第三次神圣战争。希腊各邦都卷入了战争的旋涡,以忒拜和福基斯为中心,形成两大阵营,斯巴达和雅典支持福基斯。在战争过程中,处于内乱之中的帖萨利亚僭主吕科夫隆派使向福基斯求援,奥诺马霍斯率兵驰援。帖萨利亚反僭主的贵族派则向腓力求援。此事正中腓力下怀,他立即派兵干预。公元前352年,腓力大败福基斯军,奥诺马霍斯战死。腓力平定了帖萨利亚之后,继续南进。可是当他率军进抵温泉关时,发现雅典在此驻有重兵,腓力为保存实力,遂班师回国。

为了防止腓力称雄希腊,雅典反马其顿派首领德摩斯梯尼进行了积极的活动。他于公元前351年发表了第一次反腓力的演说。在演说中他分析了雅典的可怜处境和怯懦,批驳了腓力不可战胜的论调。他指出腓力不仅是雅典的死对头,也是全希腊的公敌。德摩斯梯尼号召,为了制服腓力咄咄逼人之势,必须扫除苟且偷安的积习、希图侥幸的心里,发奋图强,富者捐资筹措战费,壮者竞相献身战场。据他说,只要这样,定可战胜强敌。

德摩斯梯尼的呼吁未能制止住腓力的胜利进军。公元前349年腓力把扩张矛头指向哈尔基迪凯半岛的重要城市奥林托斯。奥林托斯遣使向雅典求援,亲马其顿派拒绝应援,而德摩斯梯尼则认为该城一失,腓力即将挥兵南下。他于公元前349年,连续三次发表讨论奥林托斯问题的演说,大讲唇亡齿寒的道理,主张与其和腓力战于阿提加,不如战于哈尔基迪凯,呼吁火速干预战争。公民大会接受了他的建议,派援军去奥林托斯,但数量不多。腓力于公元前348年攻占奥林托斯,毁其城,将居民迁到马其顿各地,部分人当奴隶役使。腓力还征服了奥林托斯的同盟城市,不过,允许它们在内部事务上有自治权。

腓力攻占奥林托斯以后,由于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雅典被迫于公元前347年派遣由11人组成的代表团去马其顿议和。代表团的成员有德摩斯梯尼、埃斯辛涅斯、菲洛克拉特斯。公元前346年于佩拉签订了和约,史称菲洛克拉特斯和约。和约规定,除了赫尔松涅索斯归雅典所有外,雅典承认腓力占领的所有地方,包括安姆菲波利斯。腓力利用雅典使节回国向公民大会报告、尚未通过宣誓使和约生效之机,侵占了色雷斯更多的土地。

和约签订后,围绕着如何对待这一和约,以及如何对待马其顿的扩张,雅典的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就在和约签订这一年,伊索克拉特斯上书腓力,呼吁他团结希腊各邦,东征波斯,“把战争引往亚洲,坚决从蛮族人手中把他们现在正是靠牺牲希腊而谋取的利益夺过来”。他大声疾呼:“让爱国主义思想所激发的斗争精神把希腊变成东方无穷财力的主人!”他提醒腓力,如果拒绝完成这些历史使命,那末,“内部的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威胁希腊。希腊将败于那些流浪分子、告密者、恶劣的演讲家和政治煽动家之手。”这些主张暴露了大奴隶主企图在马其顿领导下,通过对东方的扩张,解救希腊内部危机的愿望。伊索克拉特斯热烈欢迎菲洛克拉特斯和约,认为它为统一希腊、发动对波斯的战争跨出了第一步。

德摩斯梯尼则极力反对这一和约,认为它将雅典置于死地,要求将菲洛克拉特斯交法庭审判。他提醒人们不要对腓力抱任何幻想,但是他的警告没有多少人听得进去。

腓力通过缔结菲洛克拉特斯和约,巩固了在东方的势力之后,应忒拜协助平定福基斯的请求,率兵南下。当时腓力是军事外交并重。他一方面攻打雅典的盟邦,使它们不能协同福基斯作战;另一方面又和雅典进行亲善外交,对福基斯阵营摆出一副友好的姿态,以使其疏于防范。公元前346年腓力由于福基斯守将投降得以越过温泉关,占领福基斯,进入特尔斐,结束了历时九年的神圣战争(公元前355—346年)。接着在腓力控制特尔斐的情况下,近邻同盟大会决定:把福基斯在近邻同盟中拥有的两票表决权让给腓力;收缴福基斯人的所有武器和马匹;把福基斯境内的所有城市摧毁,让其居民住到乡间;责令福基斯人分期偿还从特尔斐神庙取去的款项。从此,腓力能以合法身份干预希腊一些城邦的事务。

腓力利用伯罗奔尼撒各城邦之间的矛盾,竭力煽起它们对斯巴达和雅典的敌视。为了挫败腓力的阴谋,公元前344年德摩斯梯尼亲赴伯罗奔尼撒进行游说,力陈利害关系,号召各邦放弃前嫌,共御外患。为了揭露腓力,德摩斯梯尼于公元前344年、341年先后发表第二次、第三次反腓力演说。在第二次演说中,他说:“凡是国王,凡是专制君主都是自由的敌人,法律的大敌。”表达了他捍卫民主政治的愿望。在第三次反腓力的演说中,他指出:“关于马其顿人的狡猾是无庸置疑的,腓力所力求实现的唯一目标是劫掠希腊,夺去它的天然财富、商业和战略的据点。腓力就利用希腊人中间的分裂和内讧,作为达到他的卑劣的意图之手段。”他认为,尽管目前的局势极端险恶,只要齐心协力,仍然有可能制止马其顿的扩张。在他的鼓励下,针对腓力悍然攻打雅典于赫勒斯滂一带的殖民地,雅典公开向马其顿宣战,并于公元前342年春与墨加拉、哈尔基斯等邦结成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9年雅典及其盟国的舰队于拜占廷附近击败马其顿海军,解除了拜占廷之围。

腓力的受挫振奋了雅典的反马其顿派,他们为了增强雅典的军事实力,进行了一系列工作。根据德摩斯梯尼的提议,公民大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公民承担建造军舰费用分摊办法的决议,用更公平而有效的捐献团代替个人义务捐献。德摩斯梯尼还把财政收入的节余,不用于观剧津贴,而专用作军事费用。

拜占廷附近的海战失利,并未使腓力的扩张就此而止。公元前339年发生的第四次神圣战争,为腓力出兵希腊提供了机会。这次战争的起因是雅典和忒拜以及其他城邦间的一些纠葛,其直接导火线则是阿姆菲萨人被控耕种了受到诅咒的克里萨的土地。近邻同盟大会要求主席腓力干预,腓力立即以此为借口出兵中希腊。公元前338年春天腓力率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温泉关,占领埃拉特亚,直接威胁忒拜。雅典为之大惊,派兵边境,同时又与忒拜、科林斯、墨加拉等邦结成同盟,共抗腓力。

公元前338年8、9月间雅典、忒拜等希腊城邦的联军,与马其顿军会战于鲍伊奥提亚北部的喀罗尼亚。腓力亲自指挥马其顿的右翼,左翼由他十八岁的儿子亚历山大指挥。会战开始时,双方不分胜负。后来亚历山大指挥的军队给忒拜的“圣队”以致命打击。相反腓力指挥的右翼被雅典军突破,但雅典军由于胜利冲昏了头脑,搞乱了自己的队伍。腓力迅速改变了方阵的队形,打败雅典军。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以希腊联军大败而告结束,千人战死疆场,许多人被俘,大部分人溃散。后来在战场上建立了一块纪念在会战中阵亡的希腊联军战士的石碑,即喀罗尼亚狮子碑。喀罗尼亚战役敲响了独立城邦的丧钟,确立了马其顿对全希腊的控制。

喀罗尼亚战役之后,腓力挥兵进逼忒拜与雅典。雅典民主派决定守城死战,准备将公民权授予外邦人并释放奴隶,以扩大武装,但在紧急关头,亲马其顿派又占上风。当时腓力对雅典再次采取怀柔政策,不但不要求割地赔款,而且无条件放还雅典的战俘。腓力与雅典亲马其顿派、雄辩家德马德斯订立城下之盟,史称德马德斯和约。和约规定雅典解散海上同盟,但雅典仍保有列姆诺斯、伊姆布罗斯、提洛、萨摩斯等岛;雅典与马其顿结为盟国,协同作战。腓力对忒拜却十分严厉,派军进驻,建立亲马其顿的寡头政权,民主派或被杀或被放逐。此后腓力又率军南下伯罗奔尼撒半岛,在孤立斯巴达的政策下,使斯巴达的属地脱离了斯巴达。

喀罗尼亚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公元前338/337年,腓力于科林斯召开希腊各邦大会,除斯巴达外,希腊各邦皆有代表参加。会上签订了盟约,规定:(1)希腊与马其顿之间订立永久的攻守同盟,以腓力为盟主。任何城邦均不得违抗马其顿王或援助马其顿王的敌人, 违者从严惩处。(2)希腊各邦之间发生的一切争执问题,均由近邻同盟各邦代表组成的法庭审理,而其首脑则为腓力。(3)不许凶杀,不许违反现行宪法实行死刑与放逐,不许没收财产,不许重新分配土地,不许废除债务,不许因政变而解放奴隶。在公元前337年春天举行的集会上,又决定向波斯宣战。腓力企图用在亚洲进行“神速而幸运的战争”,转移人们对希腊问题的注意力。科林斯会议的各项决定,完全符合亲马其顿派大奴隶主阶级的愿望,他们竭力鼓吹的主张得到了实现。科林斯会议标志着马其顿对全希腊统治的开始。

亚历山大时期和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反抗马其顿统治的斗争

公元前336年腓力被刺身死,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公元前336—323年)继承了他对外扩张的遗志。亚历山大即位时内有马其顿贵族的谋叛,外有希腊各邦的反抗。雅典在德摩斯梯尼领导下,又一次掀起反马其顿的斗争。伯罗奔尼撒各邦(除麦加洛波利斯和美塞尼亚外)也团结在斯巴达之下,展开反马其顿的斗争。进行这一斗争的还有忒拜。亚历山大首先镇压了马其顿贵族的谋叛,然后率军南下,越过温泉关,进入福基斯,在特尔斐召开近邻同盟,重掌腓力时代盟主的大权。接着进军伯罗奔尼撒,控制了斯巴达以外各邦。雅典虽未受亚历山大兵锋所及,但慑于兵威,只好派使向亚历山大请罪,承认他为希腊的霸主。公元前336年秋亚历山大在科林斯召开希腊同盟大会,除斯巴达外各邦皆有代表参加。会上任命亚历山大为远征军统帅。

正当亚历山大准备东征前夕,北方伊利里亚人掀起暴动。亚历山大为了清除远征后顾之忧,平定了暴动。在此期间希腊各邦误传亚历山大在战场上阵亡,各邦反抗又起。忒拜首先起事,杀死留驻的马其顿官员,围攻驻扎在卫城卡德米亚的马其顿军。雅典和伯罗奔尼撒各邦都参加了反马其顿运动,但保持慎重态度。亚历山大获各邦反抗的消息后,立即率军南下,仅用十四天时间,进逼忒拜,忒拜奋起自卫,结果战败。忒败被攻毁后,希腊各邦望风慑服,纷纷派使向亚历山大谢罪。在科林斯召开的希腊同盟大会上,重申拥立亚历山大为希腊的盟主,支持他东征波斯。

亚历山大东征期间,希腊各邦反马其顿运动时有发生。公元前331年国王阿基斯三世统治下的斯巴达,得到波斯的资助,招募了一支由8,000名希腊雇佣军组成的队伍,转战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但当马其顿大批援军到达后,即被打垮。公元前330—322年期间,雅典在反马其顿派、财政家吕库尔戈斯领导下恢复了元气,他修治城垣,增强战舰,重整健身房和男子义务军训制度,隐怀驱逐马其顿驻军、兴复雅典的心愿。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派部将尼加诺尔到雅典宣布诏命,“凡马其顿所属各邦悉以东方习俗,以奉神礼仪,敬事亚历山大”。雅典人以他们习惯于平等观念为理由,没有服从这个诏命。

公元前322年亚历山大死讯传到希腊时,反马其顿的运动又到处兴起。流亡在雅典的忒拜人组成一支军队,袭击马其顿军。在雅典,反马其顿派认为亚历山大之死,应验了他们的心愿,许多人头戴花环,大摆宴席。雅典的民主派在公民大会上宣布要为争取希腊自由而战,召回流亡在外的德摩斯梯尼,让他与许珀德里斯共同执政。雅典与中希腊以及伯罗奔尼撒一些城邦组成反马其顿联军。雅典本身拥有由列奥斯特涅斯率领的八千人的雇佣军,得到埃陀利亚人的支持,击溃马其顿的盟军鲍伊奥提亚人,占领了温泉关。不久又击败安提帕特尔率领的马其顿军于帖萨利亚,将其围困于拉米亚。但是后来雅典未能继续取得胜利,反马其顿的诸城邦互相猜忌,不信任列奥斯特涅斯,各自为政。这样当马其顿军从亚洲赶来时,就为安提帕特尔解了围。马其顿军与希腊联军会战于克拉农谷,列奥斯特涅斯战死,马其顿军获胜。雅典海军又败于阿莫尔戈斯。至此希腊一些城邦不得不与安提帕特尔媾和,雅典与埃陀利亚最后也被迫投降。

安提帕特尔严厉地处置了雅典。为了肃清“不安分的”穷人,他下令将家产不足两千德拉赫麦的市民迁到色雷斯并剥夺其公民权,将公民权限于有两千德拉赫麦以上家产的市民。结果两万一千名市名中获公民权者仅有九千人。马其顿军常驻比雷埃夫斯附近的穆尼希亚。还废除民主政治,建立寡头政治。许珀德里斯和德摩斯梯尼逃出雅典。后来许珀德里斯在埃基那岛被捕处死,德摩斯梯尼在加拉于利亚岛服毒自尽。这场为了争取自由与独立的反马其顿运动,终于失败。

雅典反马其顿斗争的失败,是城邦危机的必然结果。由于城邦经济基础的瓦解,昔日希波战争中借以战胜强敌的那种坚强有力、挺身奋战的公民兵和高昂激越的城邦爱国主义精神也随之大为削弱。取代公民兵的雇佣兵,其战斗力是不能持久的。除此之外,雅典内部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派、民主派与寡头派斗争的交织存在,也削弱了雅典自身的力量。科林斯会议以后,雅典内部的阶级斗争仍然十分激烈。亚历山大熟知希腊各邦内部的矛盾,极力加以挑拨。为了加剧各邦的社会冲突,使其不能团结一致对抗马其顿,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4年发布命令,干预各邦内政,规定各城市必须收容流放者,并赔偿他们因没收和拍卖财产而造成的损失。雅典内部各种矛盾的存在,使得它不能团结一致对抗强敌马其顿,从而也就不能成为联合其他城邦一致对抗马其顿的坚强核心。随着希腊化诸国的形成,希腊人民反抗马其顿统治的斗争往往与各个王朝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具有不同的性质,本文不予细论。

相关参考

世界历史 马其顿与波斯伊苏斯战役

马其顿与波斯伊苏斯战役在叙利亚北部的海上城市伊苏斯附近,曾经发生过亚历山大东征期间的四大会战之一的伊苏斯战役。那是在公元前333年10月。亚历山大带领希腊马其顿军队,从公元前335年春天开始远征波斯,

秦军与马其顿东征军实力的比较

马其顿方阵1、亚历山大四大著名战役介绍及分析马其顿在腓力二世(大路按:也有不少史书翻译为菲利普二世)立国阶段,遇到的敌人大都是古希腊的个城邦军队,这些军队数量较少,而且战斗力不敢恭维。他们采取与马其顿

世界历史 马其顿与波斯格勒奈克斯战役

马其顿与波斯格勒奈克斯战役公元前334年6月,在马其顿同盟军东征期间,于马尔马拉海南岸的格勒奈克斯河上与波斯发生一次战争,这就是史上所说的格勒奈克斯战役。自从希腊与波斯战争结束后,波斯帝国处于岌岌可危

世界历史 马其顿科罗尼亚战役

马其顿科罗尼亚战役公元前338年8月7日,在巴尔干半岛上的马其顿和希腊的反马其顿同盟,在希腊中部的科罗尼亚附近发生一场战斗,后世人们称之为科罗尼亚战役。马其顿位于希腊半岛北部,原来是一个山国,很落后。

知识百科 是谁建立了马其顿帝国?

是谁建立了马其顿帝国?马其顿原本是希腊北部一个落后的城邦。到腓力二世做国王时,马其顿强盛起来,并且在公元前338年击败了希腊联军,成为了全希腊的霸主。腓力二世的儿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率领军队东征西讨

历史人物 马其顿简介

马其顿是位于希腊半岛北部的一个古老王国,最初由Mackednoi部落居住,根据希罗多德的说法,他们是第一个自称“希腊人”(后来适用于所有希腊人)并给这片土地命名的人。王国建立C.公元前7世纪由Cara

历史人物 马其顿简介

马其顿是位于希腊半岛北部的一个古老王国,最初由Mackednoi部落居住,根据希罗多德的说法,他们是第一个自称“希腊人”(后来适用于所有希腊人)并给这片土地命名的人。王国建立C.公元前7世纪由Cara

马其顿的历史

马其顿马其顿位于希腊最北部。公元前5世纪后期到公元前4世纪初,马其顿国家逐渐形成。公元前4世纪中期,马其顿在腓力二世的统治下强盛起来,逐步统一了希腊。腓力死后,继任者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开始东征。

世界历史 希罗多德的吃鱼马与马其顿皇族神话的建立

在希腊,亚历山大大帝被视为民族英雄.1977年在韦尔吉纳考古遗址发现的一组王室陵墓,被认为是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普二世(公元前359-336年在位)的所在地,被视为国宝.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个新

世界历史 马其顿战争

马其顿战争马其顿战争是罗马征服马其顿王国及其属地希腊的战争,共进行了4次:第一次战争(公元前215~前205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00~前197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171~前168